云台高阁,幽影无声
浅聊最深处的历史
在上一章节的末尾,我已经提到了,禹登上帝位后,依然让伯益管理治民之权,同时,又把军权交给了自己的儿子启。而且,并做出声明,会遵从舜的意愿,等自己卸位后把帝位传给伯益。
舜有一个儿子,叫商均,才智平平,没什么建树,也自然没什么威望,在各大首领,各大贵族长老面前,也更没有什么政治资本。
启,掌管军队之后,训练很有成效,三苗的小叛乱,被启多次成功扑灭。启的声望也越来越高,伯益虽然在治民上很有建树,但是很平稳,没有做出什么特别突出的大事件。这一点,他自己很清楚,面对启的声望,他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失眠多梦,食不知味啊。
大禹,虽然遏制住了洪水,但是水患并没有彻底根绝,黄河两岸和一些开挖的新渠,时不时还得面临水患的肆虐。良田被冲毁,河堤被冲溃的事情,不大不小的冲击着所有人的神经。而此时的禹,手里的事情更多,面对不大不小的水患问题他没办法再像以前那样亲自上前线,这个时候伯益主动提出来去治理小面积的洪水爆发。伯益,想的很好,他认为自己只要出现在治理水患,疏通河道的位置,就一定会出现在公众面前。现在疏通河道,是最简单的工作,只要完成的漂亮,他的政治资本就会超过启。
伯益想的很好,也做得很好,很快他的功绩得到了更多的人支持。特别是黄河下游的东夷部落,对他更加崇拜,在他的声望达到顶端的时候,禹去世了,做出了伟大功绩的大禹去世了。随着禹的离世,贵族长老“四岳”们就扶持伯益登上了帝位。天下的人,都处在悲痛之中,每个人都抱着大禹留下的九鼎,痛哭不已。启,更痛苦,不仅父亲离世了,帝位也没有捞到。一天晚上,启的叔叔拉着启的手走进了后堂,望着启说:“你傻吗,你难道不知道你父亲为什么把军权交给你吗?”启愣愣的望着叔叔说:“父亲留下什么话了吗?”叔叔说:“我今天来,就是告诉你,帝位是靠自己夺来的,从来都不是什么推选出来的。”
启,是聪明人,立即擦干眼泪,纠集军队。在伯益刚刚登基,一切都是比较混乱,又疏于防备的时候,他发起了偷袭。伯益,仓促应战,在亲兵卫队的掩护下仓皇逃到了东夷部落。东夷人很讲义气,也很崇拜伯益,听到启发动兵变夺权,就立刻组织族人,发誓要替伯益夺回帝位。同样,在启登基大典,守卫疏忽的过程中,伯益攻进了帝都。军队的主力没有在身边,启只好边打边退撤出了城外。很快,启的军队,星夜兼程赶到了启的身边。贵族们,这一次大部分都保持了中立,伯益和启的决战无可避免的开始了。很明显,启的军队,在启的精心调教下,战斗力远远超过了东夷士兵。伯益死于乱军之中,东夷军队溃不成军,一部分人战死,一部分被押解为奴。
伯益死了,启,再也没有了绊脚石。他正式把部落联盟制废除,建立第一个国家“夏”。在制度改革的过程中,时不时的有一些部落叛乱,但是在击败强大的有扈氏后,部落内部的反对声立刻平静了。但是,伯益的死,使得东夷部落和启的大夏分道扬镳。东夷恢复过来之后,立即出兵进攻大夏复仇,双方从此开始了数百年的拉锯战。在数百年的战斗中,双方的大量人口,不断地以战俘的形式流动,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但是,东夷和大夏的不断战争中,产生的大量流民,都渐渐的涌进了另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部落,并且悄然壮大。
沉香册,云台浮屠论不休
青灯卷,高阁深锁无人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