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两天被网上的一则视频震惊了。
视频里一位北京的妈妈因为丈夫出轨,三个月不回家,绝望之下带着年幼的女儿跳楼。在窗台上僵持了一下午,五六岁的孩子哭着喊着说:“我不跳,我要活。”幸而最后母女二人被闻讯赶来的警察救下。
每每看到这样的事件,我都无法平静,怎么有这么极端的行为?这么触目惊心的事例?当一个人被愤怒绝望的情绪淹没时,到底会做出多么可怕的事情?
我不敢想象,那个被救下来的孩子,也许终其一生都会活在“妈妈让我去跳楼”的阴影之下,妈妈的一个失去理智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也许有人会说,这些都是极端的个例,普通人不会这么失去的理智的。真是这样吗?上过数次心理培训课程,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课堂上导师被提问最多的基本聚焦在情绪问题上,比如我怎么调整情绪来面对不听话的孩子/不体贴的丈夫/不合作的同事?
是啊,当那些累积的负面情绪一旦爆发,我们如何还能维持自己的优雅从容?如何还能做一个耐心的母亲、温柔的妻子、平和的同事呢?当情绪试图操纵我们,我们究竟该如何化解?
《给情绪多点时间——与世界相处的正确方式》也许能给我们一个答案。
02
《给情绪多点时间——与世界相处的正确方式》的作者是洪仲清,洪医生毕业于台湾大学心理学系、心理研究所所临床组,曾任心理治疗所所长5年、台北市立联合医院临床心理师近7年。
工作使然,他接触到大量个案,于是通过写作跟读者分享自己观察、自省的心得,利用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帮助更多处在困惑、痛苦和不安中的人,学习如何面对情绪,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疗愈之路。
阅读完《给情绪多点时间——与世界相处的正确方式》这本书,我觉得最深的体会不仅仅是掌握了一系列的方法论。而是强烈感受到了一种陪伴的力量。
如同洪医生在后记里所写——
“我在想,我现在做的事,能不能对得起年轻时候的自己?很多事,我处理不好,陪伴这件事,我是不是能多尽一点心?”
是的,合上书,我特别想对他说:感谢你的尽心陪伴。
因为这是我见过最真诚的心理师的书。
没有长篇大论和犀利的言辞,代之以一篇篇温暖的小文,夹杂着故事、书信和小诗,不紧不慢,不疾不徐,像邻家大哥哥,拍拍你的肩膀,不训你也不骂你,不用专业和生涩的语言,每一句话你都听得懂听得进。
有时候,他甚至如至交好友,带着深刻的理解和悲悯,对你轻轻地说——“辛苦了!”“但愿我能稍加提醒。”“你就让他几句吧。”
他没有以权威自居,只是用他的共情和同理心,去理解你懂得你、用他自诩“鄙陋”的言语陪伴你、抚慰你,你能感受到隔着书本的那慈悲和宽和的目光,而神奇的是,你于是真的平静下来了。
平静之后,问一问自己,我该怎么做呢?
洪医生认为,如同问题自关系中产生,不同情绪的产生同样来自于不同关系。有能力处理好不同的关系,也就有能力找到和世界相处的正确方式,情绪才会无阻碍地平缓地自然地流淌。
《给情绪多点时间——与世界相处的正确方式》这本书中,一共用了四个章节,分别是“给情绪一个出口”、“有智慧的爱”、“父母孩子心”、“尊重不完美”。在我看来,这四个章节同时也是作者在安静地分享如何和自己、爱人、孩子、父母相处,同时也和这个世界达成和解。
1、和自己相处
本书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洪医生着墨最多的第一个章节“给情绪一个出口”,恰恰是如何自处。要知道对很多人来说,理解自己都殊为不易,更别说理解他人。但反过来,也只有清晰地认识自己、理解自己、接纳自己、爱自己,才能更好的理解他人乃至世界。如果和自己都和解不了,又怎么去和世界和平相处?
在本书中,作者告诉我们:
首先,慢下来,多给自己一些时间和空间。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太快,常常把自己填得很满,很少有人能真正沉静下来,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这样的行色匆匆,这样的疲惫,又如何做到花时间和自己共处,接纳和觉察自己当下的情绪呢?
身边有一位朋友,工作繁忙,每天七点不到就出发上班,晚上七点后才能到家,她说:“我每天累得像狗,到家吃饭洗完澡已经八点多,看到孩子作业还没写完,就算写完也是一堆错,顶嘴倒是一把好手,家里每天晚上鸡飞狗跳,老公还怪我脾气不好,你说我怎么能平心静气母慈子孝?能做到的那是神不是人啊!”
其实能做到的,但时间把一个人填得太满,满到没有力气去解决任何深层次的问题,满到情绪被卡住而不自知,满到最弱势的孩子成为自己的情绪垃圾桶。
洪医生说:“我们只是力气不够了,需要一些时间。给自己一些时间,别连时间都不给自己。”
留点时间给自己好吗?缓一缓脚步,补充一下生命的能量,再回到自己的内心,而不是总想找人来冒犯。
我尤其欣赏作者分享的关于他本人如何调整情绪的这段文字:
“最近突然发生一件事让我的情绪不稳,我立刻提醒自己该静心反省,而非不断让自己忙碌。大概静坐半小时之久,我有些受不了情绪的冲击,但又忍住不让自己找事来打断专心。大约一个小时过去,我明显感觉情绪开始稳定,而且对事情的看法,也整理出了一番脉络道理。”
而我自己亦有亲身体会。
有一次心绪烦乱,事如乱麻无从下手,焦虑又无从缓解,如困兽一般不知该怎么办。于是干脆什么都不做,拾起案几上一本书,那是一本国家地理杂志,第一眼看到封面:航拍青藏高原的一张照片,天空湛蓝,高原上白雪皑皑,一片圣洁和纯净。整个人一下子就看傻了,突然就开阔了,在大自然的壮美面前,一个人的情绪是多么渺小和不值一提!那一刻,就如同本书中所说,我明白了“什么是比情绪更重要的东西”。
慢下来,是一种积极的暂停。古人常有寄情风水,现在想来也不全然为风雅,在这时间的空隙里,看一看广阔天地,看一看情绪以外的东西,才有机会直面自己,解决问题。
其次,接纳情绪,寻找适合自己的情绪管理方法。
我们知道情绪无关对错好坏,但问题恰恰是,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自己的负面情绪呢?我相信这是很多人想迫切解决的问题。就如文章最开头的那一幕,我们是像那个跳楼的妈妈一样,让生气绝望的情绪继续累积到顶点来操纵我们吗?否则,当生气无法克制的时候,该如何是好?
在《给情绪多点时间——与世界相处的正确方式》这本书中,洪医生详细叙说了关于生气。他提到曾经上过一个访谈节目。
节目里主持人问他会为自己的事情生气吗?他回答:很少。因为他懂的避开会让人生气的状况,平时也会做功课。相对于真的生气了再处理,他认为预防生气所花的时间成本更少,效果更好。
预防生气,这真是一个又直白又吸引人的词汇。
在本书中,洪医生分享了他关于生气的个人体验。他把生气分为:不喜欢、在意、不高兴、生气、愤怒一共五级,而他本人关于生气的情绪,绝大部分都落在前三级。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想预防生气,则需要练习这样的分级技巧。
看完这段文字,我想起自己不久前刚和朋友的一场小冲突,如果用书中生气的情绪分级来梳理,其实我当时的感觉只是在不喜欢这一级,而不喜欢对方的观点是很正常的,如果我提前练习过这样的技巧,我不会认为对方是在冒犯自己。但真的很遗憾,当下的情绪一下子像火箭一样刷地升级到了愤怒,如果当时的我能清晰地认识到生气的五个等级,是不是就能规避那样不愉快的发生呢?
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我很想对朋友说一句:对不起,不是你的错,你不是不好,只是当时没有符合我的期待,这不是你的问题,我的情绪冲得太快,伤害了你,请原谅。
但我知道,情绪发泄的时候说的那一句句气话就像一个个钉子,即使事后拔出来,仍然会留下孔洞,口不择言越多,总有一天会千疮百孔,无法修复,伤人伤己。
有人说过:脾气上来是本能,把脾气压下去才是本事。
而洪仲清在书中这样解读:“本能,是最简单的行为模式,是用来求生存设定的,少了理性的拓展强化,单单是本能并不足以应付复杂的社会境况。所以,要常内省。”
这也是如何和自己相处的最后一点:自我觉察和内省
《给情绪多点时间——与世界相处的正确方式》这本书中,作者认为,理解自己是最难的事情,但只要做到能真正理解自己,那么好的改变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而想要达成这样深度的理解,从本书的叙述中,我们知道自我觉察和内省是不可或缺的。
书中我印象深刻的两个例子:
一个来自洪仲清老师本人,他说他一旦对孩子说过气话,就会自我反省,担心孩子不经过思考就将他的负面语言内化,所以在孩子面前他谨慎言语,甚至有些无趣,只好多陪孩子玩甚至耍宝平衡一下。
第二个例子来自一位女士,深受原生家庭的影响,更渴望有个温暖的家,但她越是渴望越是适得其反,用力过猛导致自己的新家也开始进入了以前原生家庭的循环。最后亲人的过世刺激了她的自我觉察和内省,她慢慢接受生命中有比情绪更重要的东西或价值。
这两个例子都在告诉我们,发生过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是积极去面对积极反省积极调整,还是不管不顾听之任之?
要知道遭遇心碎本是人生的必然,复原能力才是人生刚需,破碎之后原地踏步自怨自艾的只会越陷越深,深刻觉察,自我反省,认真地理解自己,直面问题本身,才能走向自我成长和帮助他人成长之路。
2、 和爱人相处
关于和爱人的相处之道,洪医生在本书“有智慧的爱”这一章节进行了详细叙述。他认为听清楚自己的声音,多认清自己一些,在自我理解的基础上再和亲密关系的人互动,会少很多麻烦。
这让我想到自己的一个远房表妹,模样美丽,性格乖巧,但奇怪的是总找不到合适的男友,每一段关系的相处后,她总带来很多负面情绪,也总能挑出对方各种各样的毛病,这样的相亲模式持续六年,最后也许是恨嫁也许是其他压力,她勉强和其中一个相亲对象结婚了,但婚后又不断吵架,最后半年不到离婚了。
她说起过她的困惑:“我不知道怎么和他们相处,我总是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
我问:“比如呢?”
“比如有的人特别不爱讲话,我自己就不爱讲话,也吃了很多亏,再找一个不爱讲话的怎么行?还有,有的人很没主见,太听妈妈的话了,典型妈宝男,我自己就是不爱拿主意听妈妈话的乖乖女,怎么能再找一个没主意的呢?”
听来听去我明白了。这哪里是不能接纳对方,这分明是不能接纳自己呀。不断把自己的期望投射到对方身上,希望遇到一个完美的对方。其实,哪怕真的遇到这么一个人,那也不是真正的爱,那只是通过爱对方来爱想象中的自己。
对于这样带来很多负面情绪,无法继续的亲密关系,《给情绪多点时间——与世界相处的正确方式》这本书给出的建议是:
“如果在每段关系的负面情绪中能找到我们自己,那么,是不是接纳自己多一点,就可以少一些负面情绪呢?”
“不论我们在关系中感受到了什么,问问自己,我们的影子藏在哪里?”
我们的影子藏在哪里?是不是藏在每一个惊慌失措的内心里?
把自己沉下来,先不要忙着走入一段关系,问一问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找一找真正的自己在哪里,去试着接纳这个真正的自己。
与之相反的,在本章节中,最让我赞叹的是作者代写的一封书信。
洪医生题为《替某位太太写给先生的一封信》,确切的说是先生外遇但不想离婚,太太就此事写的一封信。
信中,太太平静地表达自己曾经和现在的诉求,认真地剖析这段关系的问题所在,告诉丈夫她接下来的决定,全文有遗憾有真情流露,但没有任何道德绑架和斥责,不怨不恼不悲不伤。
我依然爱你,但已经没有心力继续维持这样的亲密关系,我选择离开。
——如果每一段亲密关系因为某种原因不得不结束,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心平气和地分手,那么,这个世上会少多少怨偶呢。如果大家都能拜读本书中的这封信,相信都会有如我一般的感动吧。
在此,我又不得不重提,这封代写的信给我的感觉,某种程度上,和本书读完后,作者给我的感觉完全一致,一样温和一样细腻一样平静。
也许正如作者本人所说:“能承受惧怕和伤害,才能给出平静绵长的爱。”
这才是亲密关系里的又一个真相吧。
3、 和孩子相处
关于和孩子的相处之道,洪医生在《给情绪多点时间——与世界相处的正确方式》书中引用了他本人很欣赏的一段萨提尔的话:
我想要爱你,而不控制你;
感激你,而不评判你;
欣赏你,而不盲从你;
与你同在,而不侵犯你;
邀请你,而不要求你;
离开你,而不歉疚;
提醒你,而非责备;
并且,帮助你,而没有半点要求。
如果我也能从你那得到相同的,
那么我们的相会就是真诚的。
并且,
丰润彼此。
这样真诚地情绪饱满地互动着,在我看来无疑是最佳亲子关系和状态。但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父母能做到?
更多的父母是以爱为名,行控制之实。大到孩子的志愿、孩子的兴趣爱好,小到孩子吃什么穿什么看什么书上什么课交什么朋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旦孩子的表现不符合心意——譬如考试不好,作业写得慢,不爱去课外班,他们就开始各种焦虑和彷徨,轻则自己黯然神伤,重则各种打骂、冲突升级,亲子关系岌岌可危。
尤其在孩子青春期,当他们有能力反抗时,这样的冲突更是比比皆是。
一个朋友的孩子考上了本地最好的高中,但孩子选择休学,朋友急疯了。家里各种办法手段都用尽了,孩子油盐不进,就是不去。最后学校老师上门做思想工作,孩子回答:我什么道理都懂,我只是想让他们知道我不是一个物件和摆设,我不是他们的面子。我不去上学,我就是要丢他们的面子和里子。
这么血淋淋。
这样做父母不累吗?累。
但他们看不到真相,他们在焦虑的捆绑下,在周围环境的推动下,在自己内在剧情的投射下,不断地无意识地去改变孩子,通过孩子实现权利欲、控制欲,从孩子身上寻求价值感,让孩子变成自己希望的样子,而并不觉得这是在阻碍和分裂孩子的成长。上文说的这个朋友的孩子从小到大都是优等生,一路获奖无数,作为别人家的孩子成长着,风光无限。
而他的父母在关心孩子飞得高不高的同时,从来没有问过,孩子你累不累?
要知道,孩子的每一个行为障碍,其实都隐含着一种关系补偿,补偿曾经被父母欠缺的东西。说的通俗一点:欠下来的债迟早要还的。
罗杰斯说:最好的爱是无条件的爱。
洪医生在《给情绪多点时间——与世界相处的正确方式》书中说:“我爱你,因为你是你,这样的爱才让人自由。”
我们唯有真诚地希冀,并但愿天下的父母——
爱你的孩子,如他所是,而非如你所愿。
4、和父母相处
和父母相处对于很多人而言,都并不算一个轻松的话题,在网络论坛甚至有一个“父母皆祸害”的著名的长贴。
我们从原生家庭带来的很多心理伤痕,大多源自于父母对我们构成的影响。在本书中,洪医生用温和宽厚的态度告诉我们“老父母的很多话也许并非出自本意,他们只是不懂如何表达。”
如果我们的伤口仍然在痛,洪医生鼓励说,那就要把这个心结打开,可以选择和父母谈一谈,也可以选择不断自我教育,或者咨询专业人士,把这一段过去解开。
就在前天,一个好朋友还在和我说起她的童年伤痕,妈妈一生气把她一个人扔在邻居家里,小小的她每天出去等妈妈,一等就等到太阳落山。很多年过去了,她自己做了母亲,有时候仍然会无法克制地在夕阳里落泪。
当时我并不懂如何安慰她,也许她只是和我倾诉,那我做一名倾听者就好。现在我特别想对她说,如果可以,我想去抱抱那个夕阳中的小女孩,告诉她:“你的妈妈也会犯错,她也有很多伤痛无法抚平,你能原谅她吗?”
正如洪医生在书中所说:
“让内在小孩摆脱被遗弃的感受,让内在小孩知道,许多人长大的过程也是这样,也懂他的痛。或许,内在小孩的悲伤借此得以释放,甚至滋长正面能量。”
03
我们不用完美主义去对待任何关系,包括父母在内,我们尝试在关系里面不断积累调整,尝试真诚地面对自己和他人,学习合理范围内管理情绪表达情绪,放过自己也放过他人,真正和这个世界达成和解。这是我从《给情绪多点时间——与世界相处的正确方式》一书中所获得的东西。
也许今后,我需要无数次地练习如何预防生气,也许我也会在亲密关系中茫然失措,也许我会在孩子青春期时无所适从,但是没有关系,我在这本书里学会了慢下来真诚地面对自己面对伤痕面对情绪,那么发生过的事情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如何处理和解决。
记得罗曼.罗兰在《约翰.克里斯朵夫》里那个著名的结尾吗?
圣者克里斯朵夫背着一个孩子过河。他在逆流中走了整整一夜,历经千难万苦终于到达彼岸。他对孩子说:“咱们到了!唉,你多重啊!孩子,你究竟是谁呢?”
孩子回答:“我是即将到来的日子。”
当我们真正学会和世界的相处方式,不管即将到来的日子有多么沉重,我们也能无所畏惧地轻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