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思燕儿子嗯哼被赞像“百科全书”,秘密原来在这里!

孩子问我「这是什么?」,我却无从回答


每次漫威各种大电影一上线,在电影院一半是追剧十年的「漫威迷」,一半就是陪着孩子去看超级英雄的一家人。


有一次在看《复仇者联盟》系列的时候,一个睫毛长长的小男孩坐在我旁边,全程开启「十万个为什么」的模式。

「妈妈为什么他(蚁人)可以缩小呢?」

「妈妈为什么他(钢铁侠)可以直接飞到宇宙呢?」

「妈妈为什么他(蜘蛛侠)可以飞来飞去呢?」

「妈妈为什么她(惊奇队长)的能量这么强呢?」

「……」

那位妈妈想了一秒,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并且我明显看到她做了一个捂孩子嘴的动作。


虽然我也因为看电影受到了很多噪音干扰而非常郁闷,但是看在他长得太可爱的份儿上,我忍了。而且我意识到了一个更严重的问题,如果我的孩子问我同样的问题,我可能一个也回答不上来。


那一刻的我是有一丝丝心虚的。


在科学和常识方面,虽然当年看过《十万个为什么》,但除了「蜜蜂为什么喜欢跳八字舞」之外,知识储备几乎变成了零。


一旦孩子问起这样那样的问题,我除了「愣住」、「沉默」、「随便说说」之外,我还能做什么?


关于科学和常识的普及和教育,这些年已经拥有了趋势性的增量,然而如何拥有一个权威的正确的又符合孩子年龄段的普及方式,是更加重中之重的问题。


关于这方面的讨论,Facebook的创始人扎克伯格贡献了一个「有点极端」的例子:他在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就开始给孩子读关于《量子力学》的书籍。



扎克伯格后来在访谈里说,


我希望教给她的是一种好奇心,因为世界上有那么多东西不是显而易见的,我希望她能够懂得自己需要去探索,去不断学习。」


「不管她未来想做什么,想做老师也好,想做医生也好,像她妈妈一样,或者是工程师。或者是她想做事业,我希望她能够有这样的求知欲。


聪明的嗯哼,像是吃了一本「百科全书」

好奇心是宝贵的,许多小孩子的好奇心都是非常强烈的。


现在其实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孩子的「科学启蒙教育」,坚持文艺学术一起抓已经成为了很多新时代妈妈的共识。


比如大家都非常喜欢的杜江一家。


嗯哼不仅被大家称赞情商很高,还因为懂得多,常常节目里碾压爸爸杜江,几次登上热搜。


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杜江和嗯哼聊起飞机,杜江问,「飞机为什么会飞呢?」


嗯哼,「因为它有喷射引擎啊,它用力旋转就可以飞了。」



一个四岁的孩子,「喷射引擎」的完整表达着实震惊全国人民。


换做别的孩子,可能还在用童话故事解释「飞机为什么会飞吧」。


关于为什么会有黑夜和白天,嗯哼说,「因为中国这边天亮了,美国那边就天黑了。」


怪不得当时的媒体都说嗯哼是「吃了一本百科全书」


对于嗯哼,科学思维的培养,我们从霍思燕的微博中也能看出端倪:

大量关于科学、知识、宇宙、思维的启蒙书,图文并茂,散落一地,可以说全方位地吸引了嗯哼的注意力。


对世界的探索,嗯哼从三四岁就开始了!


《这是什么》,种下一颗科学和知识的种子

相较于嗯哼爱看的绘图版科普图册,市面上七七八八的科普音频课,我最近看到的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科普动画课——《这是什么》(一共100集,每集5-8分钟)。主人公叫做白泽。

看介绍说非常适合3-8岁的孩子,但是看完先导片就停不下来的我,也已经被它唯美清新的画风吸引了。



比如其中有一节内容关于什么是海洋。就利用了一个适合孩子理解的角度:从小朋友最喜欢在起雾的玻璃上画画出发,画出海洋生物,让孩子发挥想像力去探索海洋。


对于小孩子,可能都对大海充满了向往,但是有的小朋友可能因为没有见过大海而缺乏想象力,起雾的窗子则给了孩子们「眼见为实」的探索感。



更让人感到惊喜的是,除去对世界自然的探索之外,这套儿童科普动画还从孩子的心理需求,对自己身体的探索等科普书不曾关注到的方面入手,给予了孩子最充分的满足好奇的空间。


比如:什么是告别?什么是情绪?什么是细胞?什么是营养?


▲ 什么是营养

自然篇有《这是蚂蚁》、《这是恐龙》、《这是海洋》,用生动的方式让孩子认识自然界;

生活篇有《这是拉链》、《这是塑料》、《这是摩天轮》,把生活中最普通的物件也变成科普的对象;

安全篇有《这是电梯》、《这是危险》、《这是争执》,甚至帮助家长形象地解释生活中难以说清的常识。


这套科普童话每一集大概分为四个部分,比如在《这是牛顿》这一集里:


以趣味进行引入,白泽化身小小牛顿,去体验牛顿的生活;


以「蚂蚁可以举起奶牛吗?」形象生动地展示「力」的作用。



在想象力空间和辨析空间的部分:通过真实演绎「牛顿被苹果砸中」的情况,唤醒他们对现实生活的体验感和想象力。



魔法力时刻,通过大科学家的形象给孩子心中种下「小小科学家」的种子。


每一集动画都是按下面4个板块设计的:


1.趣味导入:从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导入

2 想像力空间:带孩子一起发挥想像的小实验

3. 辨析空间:复原的真实场景、真实事物剖析

4.魔法力时刻:让想象力迸发


这种设计符合孩子在启蒙阶段的发展特征,这时是他们对世界的探索欲最强烈的时期。

这个阶段的孩子,看待世界的角度不受固定限制,充满创意,且富有超乎寻常的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也非常敏感。


《这是什么》回答了一个问题:每一个孩子最初的科学养成并不是靠所谓的学习,而是靠感知经验的积累。


保护那些小小的好奇与灵感,

打开孩子看世界的眼光


这套课之所以能够吸引大人和孩子的注意力,并且频频引发好评。很大一部分都来源于这套课程的打磨花费了很多的心思,在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都做了充分的铺垫和努力。

1.趣味十足,让孩子爱上科学

市面上大多数科学类课程都太过晦涩、难懂,小朋友们也完全不感兴趣。

而本课程做了一个人格化的角色——一个黄帽子圆圆脸的小男孩儿,他叫白泽

名字起源于中国远古祥瑞神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有中国独特的美感和意义。同时作为引导者,将人物和情节融合。

2.100位科学家加持,内容专业权威 

课程团队是由“科学家+媒体主编+儿童教育和心理工作者+插画师+动画师”共同组成的团队。

为了做好这个项目,各领域的专家也都做到了100%的努力:

一位80多岁的航天科学家,每次都自己坐车来公司,一个字一个字地看,一个片段一个片段地审,给制作团队全员做航天科普,只为保证内容的准确性。

还有一位植物科学家,一直在高原做研究工作,白天需要去野外考察,所以沟通时间只能在半夜。连续半个月,每天晚上12点,科学家会准时上线,进行审稿和沟通。

沙漠科学家,常年驻扎在内蒙古进行防荒漠化研究,片中的一些素材,是亲自去实拍的沙漠场景和视频。

……

可以说,这部动画课程,每一集都浓缩了无数人的心血。

比如,《这是空间站》这一集,关于空间站搭建过程,不过40秒的画面,但为了精确还原空间站在太空中搭建的顺序,团队和和专家共同探讨,查阅了非常多的资料,才把动画做出来。

而且这100集动画,每集都有一个科学家的审核加持,保证权威。

3.符合儿童认知发展,抓住孩子的7个关键敏感期 

《这是什么》搭建了一套全新的儿童科学+启蒙教育体系:

从满足儿童基本的心理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出发,培养孩子的观察力、直觉力、想象力、驱动力和创造力,实现一个「WHOLE CHILD(完整孩子)」的养成。

同时,这套课程还包括了宇宙、动物、植物、安全、心理、生理、量子、人工智能、3D打印等各类内容,充分满足孩子的好奇心。


制作精良,匠心打磨,理论与趣味相结合。所有的一切不仅保证了这套课程的质量,同时也保护了他们的初心:

保护好那些小小的好奇与灵感,打开他们看世界的眼光,也许他们有一天也能成长为改变世界的人。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只要是你能够设想到的能做的事情,你就一定能做到,只要你百分之百地相信。 如果你想精通一项本领,那么这个起点就是你的...
    王薇小坚持阅读 3,505评论 0 2
  • 在线上代码仓库创建一个远程仓库,想把本地代码上传,然而此过程中报错 经查阅,是因为远程仓库里的readme文件不在...
    QeekDong阅读 741评论 0 0
  • 當你滿懷熱忱對待一切時,生活會給你狠狠的一巴掌,這就是生活。你的期待終將化為灰燼,湮沒在塵土飛揚中。
    朝露苦多阅读 2,361评论 0 0
  • 今日读《中国哲学简史》39-49页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私人身份教了大量学生的人,孔子并不是《六经》:《易》《...
    天下果盒1234阅读 2,929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