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的拆页来自第二章 「何谓故事」
拆页五
换位思考,换个角度讲故事
故事讲述了一个特定的观点,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有的时候是两个或者三个,我们只关注一个)。聆听一个故事,就是短暂地间接与描述者分享他的视角。同一个故事,如果视角不同,意思也会完全不同。
以《三只小猪》的故事为例,无论是让有稻草房子的猪、有木头房子的猪还是有石块房子的猪,又或者是狼来讲,都是一个不同的故事(道格李普曼在他的书《增强你讲故事的能力》里指出了这一点)。
理论上说,如果你从有稻草屋的猪的角度,给狼讲了一个足够好的故事,狼就会理解这只猪是怎么想的,知道从这间稻草盖的房子里能看到什么。如果这个故事并不比填饱肚子更有价值,无论如何,狼还是会“吹倒它的房子”。如果故事比填饱肚子更有价值──比如说这只猪的妈妈和狼的妈妈是一起在博伊西长大的(我扯得有点远,是吧)──狼就可能会被影响到,让住在稻草屋里的小猪多活上一段时间。
叙述的过程,其实是叙述者和倾听者选择并交流一个特定观点的过程。当你想让人们去“看”他们看不到的东西,一个故事就可以将他们从一个视角带到另一个视角。开阔听众的视野,给他们一个新的看问题的角度,就可以改变他们的想法。
一个财务经理可能只会看到,由于回访客户增多,相关费用水涨船高。对于一个销售经理来说,一个好的故事可以拓宽财务经理的视野,从而让他赞成这些花费。
一旦财务经理“看到”一次回访挽救了大量的订单──嗯,这就带来了不一样的效果,不是吗?
用不同的视角看问题,会引起截然不同的行动。故事就是这样,让别人穿上你的鞋子出门走一遭,可能会起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人们大多数的行为都是下意识的。如果你问他为何要做某事,他们会给你一个好的理由,一个听起来很理性的理由,却与真正的原因毫无关系。原因在于,人们通常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做决定,更不要说做决定的原因了。
我们之所以那么做,原因很简单,我们从来都是这么做的。或许很久以前,有人告诉过我们要这么做,也可能是某一个瞬间,我们认定了这么做是“正确”的,长此以往,我们便跟着感觉走了。一旦养成了习惯很少再回头反思。一个好的故事,可以促使我们审视无意识的选择,检验那些未经检验的思考。
「I,重述知识」
1、梳理拆页内容,整理出讲故事的角度有哪几类,并继续头脑风暴,将类别补充到5类以上。
角度即视角,视角不同观点也有可能发生变化。
讲故事的角度根据人物的不同可以有以下几种:
1)故事角色视角
2)讲述者主观视角
3)讲述者客观视角
4)听众视角
5)吃瓜群众视角
2、说说你过去讲故事的角度常常是哪一类,为什么?
我过去讲故事就是把我自己的经历或者我看到的听到的别人的经历,更多的是从讲述者的主观视角来试图用故事影响听的人。
「A1,激活经验」
挑选一个你从来不曾尝试过的角度,改编前几天任意写的一个故事。完成后,说说你的感受
我女儿改编的一个“新版守株待兔”。
守株待兔新编
从前有一个农夫,他整天想着不劳而获,可是家里必须有点收入,于是他就种了一点点好养的玉米和山楂,一天他在地里干完活后,就把农作物都捆扎起来准备放到市场上去卖,可是他在回去的路上,忽然发现一只兔子躺在路上,还以为兔子来这里做了窝呢,后来才发现其实是一只死兔子倒在了地上,有一只狐狸正想要叼走它。农夫想:我可不能让这个机会白白溜走,于是他就挥动锄头,赶走了那只狐狸,狐狸夹着尾巴溜走了。然后农夫就弯腰捡起了那只兔子。农夫回去后做了一点兔子肉,非常美味。他就心想:既然这次我的运气这么好,那么下次我的运气肯定就一样好,于是他就没有再继续去地里干活了,每天守在捡兔子的地方等着,可是他等了好久好久好久好久以后还是没有等到,反而庄稼都要枯死了。他只好拾起锄头,继续劳作。之后有一天,他在劳作完回家的路上,发现了一头死牛,农夫大喜,没想到我今天有这么好的运气,于是他把死牛带回了家,大吃了一顿。傍晚,农夫准备睡觉了,他刚把衣服脱完,觉得肚子疼,心慌,喉咙紧,脚一软倒在了地上,农夫回忆了一下之前,恍然大悟,后悔得说,怪不得有些肉是绿色的,原来,这是...一头...毒牛...
这是孩子脑洞大开改编的。她只是想找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但还是能从这个故事看出,生活还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来争取,而不能靠运气,不劳而获毕竟不能让人心里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