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很早就开始说话,现在两岁了,基本能够表达自己的需求与想法,但是有时候闹起脾气来,我就完全摸不着头脑了,因为她一着急就讲不明白,甚至不愿意讲,只顾着一个劲儿地哭。往往这时候我会觉得特别着急,也很是烦恼。
今天学习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约翰.哥特曼(John Gottman)教授关于教练型父母的定义及如何成为教练型父母。
他把重视孩子情绪发展的父母叫做“情绪教练”。他们不压抑也不忽视孩子负面的情绪,比如愤怒、悲伤或恐惧,而是接受负面情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并抓住机会教孩子策略来应对生活中的跌宕起伏,同时建立更密切的亲子关系。
举个例子,有一天你和孩子一起去逛商场,说好只能买一个玩具,孩子选了蜘蛛侠玩偶。正准备要回家时,孩子又看见了一款玩具枪,哭着闹着要玩具枪。这时候你会怎么做呢?
教练型父母会这样做:
一,很快意识孩子有情绪了,蹲下来抱抱孩子说:宝宝,你很想要这款玩具枪,妈妈没给你买,所以你很难过,是吗?
二,说明不能满足他的原因:可是来商场之前妈妈跟你约定好只能买一样玩具,你已经选择了蜘蛛侠玩偶,我们今天买玩具的名额已经用完了。
三,最后给孩子选择的机会:妈妈给你两个选择,要不我们把蜘蛛侠玩偶换成玩具枪,要不你和玩具枪拍个照,这样我们可以带着蜘蛛侠回家,又能在照片上看到玩具枪,你觉得怎么样呢?
从一开始很快意识到孩子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接纳孩子的情绪,从而鼓励了孩子对自己的情绪要真实,同时指导孩子用适当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情绪,最后帮助孩子认识到不恰当行为并且提出解决方案……
那么,要成为教练型的父母应具备哪些能力呢?
第一,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也就是共情能力,把自己想象成孩子,理解他的感受。
第二,解读孩子情绪的能力。用耳朵来听孩子的描述及感受,用眼睛去看孩子的身体语言和面部表情与姿势,解读这些语言表达了什么情绪。
第三,给情绪贴标签或者命名的能力。用语言和逻辑思维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恢复平静,可以让孩子更好地更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情绪。
第四,划清不良行为界限的能力。接纳孩子不表示接纳孩子的所有行为,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应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不良行为并且一起探讨解决的方法。
约翰.哥特曼教授的研究发现,在情绪教导型父母养育下成长的孩子与其他孩子相比,学习成绩更优异、行为问题少、生病少、情绪更稳定、抗逆力更强,专注力更好,以及内在成就动机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