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布奥薛特 图/来自网络
一到春节,压岁钱成为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一张去年的旧图“全国压岁钱地图”登上了热搜。
据该图显示:
浙江3100元
北京2900元
上海1600元
江苏1000元
河北800元
黑龙江500元
其中,福建和广东成为焦点!
福建莆田以12000元领跑全国,而广东位列全国末位,仅50元。
薛特君赶紧找了福建2018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数据:
2.8万元!
发一个红包,这一年近一半的收入就没了。
怪不得现在越来越多人害怕回家过年,成为了“恐归族”。
莆田只是一个缩影。
随着压岁钱的演变,寓意美好的民俗逐渐成为了攀比工具。
红包金额水涨船高,压得不少家庭喘不过气,有的甚至成为“压碎”、击退感情的最后一根稻草。
薛特君想起《铿锵三人行》中曾经讲过的一个故事。
主人公家境一般,找到一个家庭富裕的妻子。
婚后,两人生了一个儿子。
两家非常欢喜,感情融洽,儿子健康成长。
一转眼,春节临近。妻子家给儿子包了一个3万多的大红包。
妻子很开心,就跟老公说:“瞧我爸妈多好,给儿子包了那么大的红包,对儿子好吧。”
“恩,咱爸妈真好。谢谢他们。”丈夫点点头,真心感谢妻子父母。
年夜饭后,丈夫父母将儿子的红包交给妻子,妻子回家后打开一看,10800。
“怎么才这么点”妻子心里不开心地嘀咕,“你爸妈怎么这么小气。”
“对我家来说已经很多了,我爸妈一年就赚那么点工资,你也知道的。而且压岁钱不在于多少嘛”。丈夫安慰妻子道。
妻子还是不开心,说公婆对儿子不够好。
结果两人闹得很不愉快。原先的春节出行计划也取消。
后来几年,妻子家还是给儿子包同样金额的红包。
丈夫家硬着头皮跟上,包上同样金额。而且怕自家亲戚知道,在年夜饭前偷偷送给妻子。
丈夫看到这一切,内心非常难受。
久而久之,丈夫对妻子感情逐渐冷淡……
这虽然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故事中的情节或多或少地可能发生在我们身边。
压岁钱,源于汉代的“压胜钱”。
这钱并非市面上流通的货币,而是铸成钱币形状供小孩佩戴的辟邪品,正面铸有各种吉祥语和图案,保佑小孩免受邪魅侵害。
流传至今,压岁钱变成了长辈给后辈包的红包。
实体化的红包没有问题。
问题出在人性的虚荣,致使红包越包越多、越包越厚。
有些银行还专门推出了针对压岁钱的储蓄产品,每笔交易可以备注如“爷爷奶奶存”、“外公外婆存”等字样。尽管没有恶意,但无形中助推了攀比之风。
无论如何,压岁钱寓意总是美好,为后辈来年平安健康而祈福。
但如果脱离了美好祝福的意义,加入了俗套的人情世故,成为大人之间的面子游戏。
这之间的功利教唆和物质教化,无疑将助长孩子拜金主义倾向。
自此,许多孩子会逐渐丧失感恩意识。
取而代之的,是以“拿到更多的压岁钱”为目标,而越来越多的家庭会不堪重负。
想必这样的情形,都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
让压岁钱回归初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