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北京民航总医院急诊科杀医事件骇人听闻,引起了社会的强烈愤慨。
每一个社会人都是吃着五谷杂粮长大,会生病,不是今天的患者就是潜在的患者,需要医院和医生的服务。过去医闹频现,医生被杀事件隔三岔五的见诸于网络,让人心有余悸。仔细去分析,一定有其深层次的原因。
先说说我遇到的一些事情。
2015年元旦,父亲吃饭吞咽困难。过年后,到南昌第一附属医院检查,被诊断为食道癌,需要住院治疗。家人通过朋友找了一个熟悉的医生,请他帮忙按排住院床位。父亲年过八十,不适合动外科手续,医生建议做伽马刀,并介绍我们去某部队医院,说该项技术某部队医院更好。
我们兄弟商量以后还是听从了医生的建议,主要有三层考虑:一是父亲年事已高,确实经不起外科开刀手术;二是听取医生的话肯定不会错,可况还是朋友介绍的;三是部队医院应该是可靠的。
帮父亲办住院手续时,医院告知做咖马刀有几种选择,每一种都有明码标价。当时心存疑虑,总感觉那里不对?但又说下出来。
父亲住院了一段时间,我去医院探望。走进医院大门,经过咨询才得知父亲住的是肿瘤科。位于医院大门内的一侧,属于一栋单独的三层小楼,被铁栅栏隔离在医院门诊大楼之外。缴费、拿药都是独立的。当时就有点怀疑可能是医院外包的科室。
父亲住院一个多月,花费了十多万,病情却越来越严重。父亲感觉到自己被过度医疗,怀疑医院有问题。万般无奈之下又转回到南昌第一附属医院住院。
经过此前的咖马刀治疗,己经耽误了病情,再次转院己经回天无术。父亲的身体变得十分的虚弱,副作用也突现出来,以至连水都难以吞咽下去。父亲感觉自己的日子不多了,强烈地要求出院,回了老家居住。
父亲是一个从旧社会走过来,吃过苦、受过累的农民,自己能够活到八十多岁己经是心满意足了。特别是晚年,心态一直乐观,觉得能活到这个年纪已经是挣到了。唯一的遗憾就是临终前被外包的黑医院给骗了。父亲说,如果不上医院治疗,最少还能多活半年。
病情确诊以后,父亲是不同意住院医治的。作为儿子的我们,良心上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经不住劝说,父亲还是住院了。想不到的是,最应该放心的地方,也有外包的黑医院;最让人信任的朋友,却是个医托。
父亲还是带一丝遗憾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从发现病情到病逝,不到半年的时间,花费了近二十万元,还忍受了治疗时带来的病痛折磨。
万事万物生生死死,循环往复。生是偶然,死是必然。生老病死本是一种自然规律,谁都难以抗拒。可被放心的医院、信任的医生所欺骗,比吃了苍蝇还更恶心。也难怪有医闹这样的事情发生。
自己也碰到过一些事情,有不开心的,也有温馨的。
有一次,我胃部有点下适。经过检查是浅表性胃炎,医生开了一大堆的药品。虽然是公费医疗,但浪费了资源。后来只吃了几盒,其余的过期后都被扔掉了,增加了一堆有害的垃圾。
我总这样想着,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发生的事情。一定有其原因,促使医生给患者多开药品。
前几年失眠,我到县里的医院就诊。脑电图、CT全身检查了一个遍,都没有发现身体上有什么问题。医生最后结论是,我想多了。
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上海长海医院门诊。是通过网络挂的的专家号。为了能赶上预约时间,我很早起床赶往医院。第一次到大医院看病,但见人山人海,川流不息,人满为患。经过半上午的候诊,终于轮到自己。
给我看病的是一个年近八十的老专家,退休后返聘的。首先让我把在县里拍的CT片及其他检查给他参考。一边看病,一边拉起家常,就像一个可爱的父亲,让人倍感亲切。开的药是定时定量的,费用也不多。看病的时间虽然只有十几分钟,温馨的服务犹如春风始终温暖着我,几年后的今天也难以忘怀。老专家不顾年迈,打仗一样的看病,时不时地伸伸腰缓解一下疲劳;用冷水洗脸,清醒一下头脑。
应该休养生息的年龄,还在为病人不知疲倦的服务,看着老医生的不停地忙碌,内心感到十分心酸。后来进行了两次复检,预约的都是这位老专家。
失眠问题得到医治,四肢又开始出现僵硬,走路不协调。我选择到上海华山医院门诊,挂的是专家号。同样是人满为患,在大厅侯诊,临近傍晚时才轮到看病。等了近一天,看病也就是几分钟的时间。
从外地到大城市看病,路途上来回要几天的时间,看病却只有几分钟。住院要等,拍片要等,化验还是等,看病难、看病贵,也是现实的问题。
想起小的时候。那时国家的经济还很落后,农村还很穷,但农民看病却是免费的,只要五分钱的挂号费。
六十年代毛主席有一句很著名的话:把医疗卫生的工作重点放到农村去。公社的卫生院都能够做一般外科手续,大队卫生所有赤脚医生,也能做小手术。生产队有卫生员,暑天的劳动之余,会挑上一桶桶用草药烧开的温水,送到田间地头供大家防暑降温,房前屋后定期消毒杀菌,取样化验等等。
医生始终是天使般的存在。是患者与疾病博斗中最能够感受到的温暖,也是千百年来人们最崇敬的职业。医生的使命没有改变,大多数都有良知的,改变的是社会环境,是市场经济大潮的冲撞,让医院和医生变得那么陌生。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为了减轻财政负担,曾一度把医院推向市场、民营化。救死扶伤的医院却变成了靠经营药品挣钱的企业,医生和患者成为了买卖关系。
医疗卫生资源向城市过度集中,农村成了薄弱点。县城一级的医院医疗设备差,医生待遇低,人才流失严重,又形成了恶性循环。严重一点的病都需转院到省级以上医院。加重了病人的负担,增加了上级医院的医疗压力。大城市医院的人满为患,很大一部分是县级以下医疗条件太差造成的。
县一级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什么不能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县、市去呢?经济发展到今天,全民免费医疗应该是不成问题的。患者绝大多数病疼的医治都能解决在县、市,医院作为纯公益性质,费用由政府财政兜底,好的医院不再是一种稀缺资源,很多问题就能应刃而解。医院与病人还是以一种交易的形式存在,医患关系就好不到那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