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去表哥家做客,最害怕的是表哥奶奶住的那间屋子。老太太瘦弱得像根枯木,耳朵也聋了。那其实不算可怕。真正让我害怕的,是她那种等死的状态。每天从早上睁眼直到晚上闭眼,就只在床上这么坐着、坐着。到了饭点吃儿孙端去的饭,要上厕所时自己抖抖嗖嗖地出屋,儿孙自去搀扶。其他时间,没有人去跟她交流,她也不去跟人交流。
当然,这个例子有点极端,不够典型。大部分老人神志清醒生活自理,大部分儿女也都是关心老人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尽量陪伴的。
但是,老人们内心的孤独、空虚状态,其实是没法因为这些而得到解决的。大部分的老人,物质上或许不会非常富足,但基本的温饱是能保障的。就像我爸经常说的“人老了后,指着吃能吃多少?”大部分的儿女,虽然时常跟自己的父母有磕碰有别扭,但基本的关心、陪伴、逢年过节给红包、生病住院出钱出力,其实都是能做到的。当然,要求儿女们再给予更多,也多不了什么了。
所以问题来了,老人们的孤独、空虚感到底来自哪里?又该如何解决呢?
01
我所住的是一个老小区,这栋楼里以老人们居多,有的有伴儿,有的没伴儿。
某天遛狗时,正巧看到一楼的老大爷将一袋垃圾从自家小院的围栏里甩出去。动作看着挺顺手,应该是习惯了。其实,他只是推门出来走二十米就到垃圾桶了。偏偏垃圾袋被甩漏了,各种黏糊糊的厨余垃圾甩在了围栏外停着的一辆白色汽车上。老大爷只是看了看,就面无表情地回身往里走了。正巧对面楼里出来一对年轻夫妻,看到这情景便冲上去理论。听着妻子气愤地数落,我知道这不是垃圾第一次被甩车上了。老大爷理直气壮地说:“我就爱扔,自有清洁工来收,你管不着。有车你了不起啊。”最终,年轻夫妻还是作罢了,丈夫一边自己拿抹布出来擦,一边愤愤地发狠:“要不是看你一把年纪,我早动手了。”老大爷反被激起火来,非要出来跟年轻人比试两下。
二楼住着一位单身老太太,80多岁,腰不好,走路总弯着。有一次见她提着一桶水费力上楼,我赶快帮她拎上去,那之后就算认识了。知道她是独自一人住在这里,我跟她说,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可以上楼喊我们一声。那之后,她喊了我们几次,正巧都是晚上,老公都是赶快放下饭碗去帮忙,无非是抬个床搬个柜子之类。某天,她很大声地来拍门,打开门就感觉语气不太对,很生气地让我老公下去看看,说她家马桶堵了。老公赶快跟着下去了。好一会才回来,一边洗手一边看着脸色就不太对。问他怎么了,他说老太太认为她家马桶堵了是我们的错。没说一个谢字,还冲他发火。我一时语塞,我们家是住在三楼,但既不是只有我家,也不是正在她家楼上,更何况,三楼之上还有三层楼呢。真不知道她是怎么把这账算我们头上的。
02
人越老,心态会越不平吗?我不敢断言。毕竟,我从小就没有机会跟老人深入接触过,不了解。只是从这些年我父母的变化来看,原本豁达幽默的我妈,越来越爱说是非、说着说着还会哭起来,很像我那个一辈子最爱说是非、更爱哭着说是非的大妈了。年轻时就爱压抑情绪、不擅表达的我爸,老了越发爱摔东砸西,一天到晚不洗头不刮脸,任由自己邋遢着了。
我想,负面念头累积、固化到了一定程度,或许就会出现这种情况。每个人不仅住在有形的砖瓦堆砌起来的物质房子里,同时,更住在无形的个人念头组成的心房里。有形的房子需要定期打扫才能住得舒心,无形的心房更要及时净化才能平和宁静。一个人如果一辈子都没注意过自己的念头,没观照过自己的心态,结果会如何呢?参照网上经常出现的《住了十年的房客走了,房主打开门……选择了报警》,结果肯定就是心态越来越不平吧?电影里,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鹤发童颜、为人指点迷津的老人。能拥有真正人生智慧的老人,肯定不是光阴自然的杰作吧。阅历加上一颗不断参悟阅历的心,才等于智慧。否则,每一次的顺境,只带给你得意,每一次的逆境,只带给你失意。光阴流转到最后,除了一个高低起伏、凹凸不平的心态,还能指望自己得到什么呢?
而且人到晚年,又是最需要直面自心的时刻。所以,痛苦自然会加倍。
老年人最需要直面的问题是什么?其实我们都心知肚明,那就是,离死越来越近。我们没法拿“还有更多美好的事情等待着你”来蒙蔽自己了,那是年轻人的事。此时,没了事业、没了梦想、没了各种看上去美妙实际上虚幻的希冀,老年人是真的很容易发现“将死”这个事实的。这真的是一种巨大的恐惧。4岁时,我第一次见到电视里演一个人死掉的情景,我问妈,死是什么?她告诉我,死就是什么都没了。我问她,我也会死吗?她说,会的,每个人都会死。我吓得大哭。大人们却都在哈哈大笑。后来,每隔一段时间,对死的恐惧都会生起一次。每到这时,我都会失控地放声尖叫,把头埋到被子最深处。死的恐惧,特别是死了就是什么都没有了的恐惧,连一个4岁的小娃都能深深感受到,何况是古稀老人?
所以,对心有观照的、能使心获得宁静的事物,都是能给老人带来快乐感的,都是老人最需要的。
03
假如你家的老人是能识文断字的,甚至有点小文才,试着引导他回忆自己的一生,写写自己的人生经历。老人都爱回忆往事,这我们都知道。只是大部分人没想过他们为什么那么爱回忆往事?是因为他们心里积累了太多太多念头,负面的正面的无面的,太多太多想找个人说说却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听众或机会说出来的话,这让他们堵得发慌,急于寻找一个出口,把这些念头倾泻出来,求得内心的平静。没有任何一个人,不想在大限之日来临前使心归于平静。所以,很多死刑犯在被执行死刑前,不约而同都选择了忏悔,很多被医院判了死刑的年轻人,也开始认真反省自己的一生,此时,写作是他们最先选择的方式。如果你看过因乳腺癌去世的32岁女博士于娟临终前留下的《生命日记》,你会深刻体会到“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是什么意思。
没谁会真的指望出版,能在自己的晚年把自己一生能记得住的各个时刻记录下来,过程中有哭有笑、有感动、有愤怒、有愧疚、有反省,这就足够了。对大部分老人来说,这可能是生前最后一件有意义的事。
退而求其次的,是能参加一些纯以爱好为目的的老年社团,比如摄影、书法、养花、太极拳等。当然,爱好以能怡情为好,因为怡情才能养心,而以养心为目的的社团里,遇到一位人生知己的概率更高一些。对老年人来说,退休后遇到的知己、朋友,没有功利性、更容易交心,是非常难得和珍贵的。同理,假如是在一些乱哄哄的交际场合如麻将馆、保健品专卖店,能找到的只是“麻将搭子”、销售黑客,给老人自己和家庭带来麻烦的可能性也更高。
实在不肯走出门的,儿女们也可以给买上合适的与爱好相关的装备,让老人在家可劲折腾吧。老人时常不愿让儿女花钱,总是否决儿女给买这买那的建议。但是真的善于观察的儿女,找准老人的爱好,直接买个合适的装备来,老人其实是很容易培养起一个爱好的。自从我二姐不由分说把我爸的老人机换成智能机之后,我爸爱上了酷狗K歌,不仅天天捧着手机听歌、唱歌,还蚂蚁搬家一样搜罗来自己年轻时留下的军装照上传,为此召集起K歌群里的一群老兵,天天聊得挺开心。所以,研究好老人的爱好,就尽情表孝心吧。
04
刚刚退休后的老人,特别是有一定文化水平、退休前有一定资历的老人,很容易在刚刚退休时产生失落感。儿女们看着闷闷不乐的父母,心里头着急,总想着赶紧能让老人们重新欢腾起来,所以,总忙着撮合父母们赶快做点这玩点那。实际上,这未必是件坏事。既然退休、开启晚年生活是每个人(其实也不是每个人)必然要经历的人生阶段,那失落感就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这个阶段做抉择其实自有优势,比如直面本心、离死亡更近所以更能看透放下,因此,多给他们点时间,有的老人是真能在这段时间里想明白一些事,从而在晚年的时候一改往日风貌,选择真正做回自己的。这时候,晚年的快乐就是自然而然的,而且,这种快乐不是在儿女的盛情之下、自己的失落压力之下的被动选择,而是自己内心主动的选择,这就更难得了。
05
当然,如果能拥有一份信仰,是最好的。直面本心、直面生死,本就是信仰不可取代的优势。张扬导演的电影《冈仁波齐》记录了一支11人的队伍历时一年的朝圣之路。藏族老人杨培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在死前朝拜神山冈仁波齐。侄子决定帮助叔叔圆梦。村里人听到这个消息,纷纷加入进来。有即将临盆的孕妇、有6岁小女孩、有想赎罪的屠夫等。他们一路磕着长头到达拉萨大昭寺时,脸是脏的,心是净的。过程中的艰辛、困难自不必说,但是每个人都是虔诚而坚定的。这种坚定,让他们毫不退却、不觉得苦,这个世间,还有什么能比一份源源不断给人提供力量的信仰更值得拥有的呢?
当杨培最终在到达冈仁波齐的当晚死去时,他是宁静、坦然的。信仰的力量到底有多大?张扬不知道,我也不知道。如果你有兴趣去参悟、去接近,或许终有一天,你能告诉我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