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一则视频迅速在网上传播。上海迪士尼内,一个小姑娘被一个8岁的男孩骚扰,揉捏其臀部,姑娘说了男孩几句,没想到男孩的妈妈当场发飙,大声辱骂、威胁女孩,还多次动手打人,当着孩子的面说出:“没给人摸过吗?”这样的话。
视频在网上炸锅后,网友纷纷留言:
本来不觉得一个8岁的小孩会有意识做这种事情。但看到了这个父母后。突然觉得还真有可能是被父母教出来的。
从小应该给孩子树立男女观念,家长处理问题实在欠妥,你这面镜子照的是孩子的未来。
熊孩子长大又生了熊孩子。
孩子是镜子,照出了好多东西。没事,将来社会肯定会替你去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孩子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家长的关注。一遍又一遍的大道理,远不及父母的言传身教来的有用。视频里的母亲纵使“护犊子”心切,这样不辨是非,毫无教养的泼妇模样,不禁让人感叹:教育失败!
《傅雷家书》作为当代经典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1954—1966年间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的家信摘编,该书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是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篇。
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的作用的。
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
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
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
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
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态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或许有人质疑傅雷先生的教育,认为他对傅聪的管教甚严,令其闭门苦读,稍有违背就加以打骂。因此傅聪的童年是乏味悲苦的,不曾拥有其他孩童的愉快玩耍经历,也没有丰富的物质。
但不可否认的是,先生最了不起的,是从最根本最本质的方面去教育孩子:即培养儿子高尚的情操、正直的人格以及宽大的胸襟。对于艺术,人生,傅雷这样说到,“先做人,其次做艺术家,再次做音乐家,最后做钢琴家”。
傅雷不但有高尚的尊严和人格,而且对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都钻研精深,互为打通,他的艺术品味和艺术鉴赏力也是极少人能及得上的。
暂且不论先生教子方式的问题,单单就一“以身作则”也不是一般家长能够保持的。
对于傅聪艺术上的教导,倾囊相授,年纪大了,尚且能不断学习,要求孩子保有怎样的品质,自己就已做到十分。
于现在而言,先生所属那个年代已然十分不易,那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所带来的精神上的创伤摧残着先生,但他从未放弃。
就如傅聪所说:“其实我父亲并不是天生喜欢在书斋里的,他是很关心国家的。关心世界,关心国家,关心人类。1956年的时候,他曾经真的觉得中国有希望。”
这样一位爱真理、爱艺术、严谨正直的先生,最终选择净身出世的方式,表明真心。
《傅雷家书》中有句话说的很对,“世上最有力的论证莫如实际行动,最有效的教育莫如以身作则;自己做不到的事千万勿要求别人,先改自己。”
如果家长们能够明白以身作则才是最有效的教育,并且真正做到言传身教的话,这世上的“熊孩子”或许能够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