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土
若说一个作家能够影响我,那必定有王小波的功劳。他给了我无穷无尽的想象,和洞察琐事的能力,还有窥见过去的眼睛。
看王小波的小说是轻松的,这样的体验就像我小的时候,在暑假里和一群小伙伴嬉戏一样痛快。人和人的经历各不相同,但有人却能找到志趣相投的人。初读王小波的小说,充斥着青春荷尔蒙的记叙。我喜欢生活化的语言,它直白,且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他的语言通俗易懂,但不是枯燥乏味,太多的乐趣在里面。这不比读一篇文词优美的散文,是通过语言的构造来呈现。我读朱自清,常能感受到语言的洗练和优美。再换作王小波的杂文或者小说,就呈现出不一样的感觉。
在我的写作中,也受到他的影响。以往,我总觉得一个文笔不错的人是需要有极强的语言组织能力。这种能力,很明显的就是能够引经据典,灵活运用那些词藻优美的成语。这是早期的想法,只是后来在语言的选择上作了改变。
白描的方式同样可以很适合的描述一件事,或者一个人。所以,我特别向往一种生活化的语言表达。尽量剔除那些过于修饰的表达,用尽量准确的话语。显然,我常记叙一些平凡的瞬间。虽然这些琐事让人觉察不出来有什么不同,但我想的是能够让人看到一些浮躁过后的平淡。
就像王小波在他的小说里记叙的那些事情,看上去很无聊。实际上他擅长表达零碎的生活,不经意间思考着一件极其平凡的小事。就是在这些琐碎中,我释惑了许多的问题。我明白了六七十年代发生的事情,和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这些内容,在教科书上很难找到。
本来我想引用王小波书中的话,或者写一篇读后感。在这些想法还没有表达出来时,我又觉得应该不那么严肃,有一点轻松的氛围。他是给我很多启发的作家,看似平常的表达,实则包涵了智慧。他也曾表达过这样的观点,写作应该是充满乐趣的,不应该太过于严肃。他还补充到,至少他自己这样做,不是非要大家也都这样。
在逐渐习惯于记录琐事后,我开始觉得我才刚刚开始写作。以往的准备,都像是起高楼的基础。王小波的小说里,常常用第一人称。这样的直观,仿佛给了我一个望远镜。我借以眺望很远的地方,又觉得身临其境。总之,我喜欢他的故事,常让我坠入其中。
书中,任何人都可能说谎。说真话,太过于刺耳。我们习惯了听一些诸如美好未来,和幸福生活的话。于是,不再习惯怀疑,认为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只是不说,心里都如明镜,都一清二楚。如何怀疑,这是个需要不断自我矫正的事情。有人喜欢黑夜,可以看不见许多嘴脸。而我喜欢白天,可以看清许多眼神。我写作只是为了记录一些琐事,并非什么围绕中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