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新发
近日收藏一枝双排刺三刃青铜箭镞,此箭镞长18公分,重27.4克,造型十分特殊,长,大,重,杀伤力巨大。更为难得的是两刃间有两个高高凸起的两个字"非子"的铭文,使得这枝箭镞的身价高不可攀,扑朔迷离?
一,铭文为"非子"二字,为秦非子的箭镞。高高耸立的两个青铜铭文书写十分规范,为春秋时期的大篆。查百度为"非子"。
非子为秦国始祖,秦国开国君王秦非子。秦非子(?―公元前858年),嬴姓,名非子,号秦嬴,伯益之后,商朝重臣恶来五世孙,周朝诸侯国秦国开国君主,西周犬丘人。约公元前900年―公元前858年在位。秦非子因善于养马,得到周孝王的赏识,获封秦地,成为秦国始封君,号称秦嬴。公元前858年,非子去世,其子秦侯继任君位。青铜器以带有铭文而显得珍贵,是古代遗流下来的历史痕迹。铭文又称金文、钟鼎文,指铸刻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与甲骨文同样为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是华夏文明的瑰宝。它不单单是判断青铜器年代的最重要标准,更是器物形制及纹饰方面的标准。青铜器铭文在商周时期已经是一种很成熟的书法艺术,为历代研究书法的人们所重视。从史料学的角度来看,青铜器的铭文因为具有极其丰富而确凿可信的史料价值,而显得十分珍贵。古人往往将国家或宗族的大事铭刻其上,并且表现形式多样化。秦国将开国始祖秦非子铭文精铸在箭镞上具有非凡的意义!
二,秦非子箭镞为何在襄阳现世。此箭镞为宜城李垱一农民数年前在宜城蛮河挖沙时所得,在蛮河河滩中挖沙时,一铁锹碰上了箭头的尾部,当他从黄沙中捡出这枝箭镞时,当看到十分锋利的三刃箭时,他觉得十分稀奇,猜测应该是好东西,能卖钱,当时就装进了上衣口袋,带回家中,一放就放了数年。
前不久,我的一位朋友得到消息,专程寻访到十分偏僻的宜城李垱,花高价买了回来,他为什么敢出高价,因他看到这箭镞形制特殊,上面有两道回剌,还有两个不认识的字,决定买了给我送来。当我得到时,马上认出了上面的铭文,十分感谢他为挽救我国的文化遗产立了一功,并得到了应得的报酬!查阅资料得知,二千多年前此处为卢国和罗国。西周时,襄阳境内有十几个诸侯国,卢国和罗国位列其中。卢国也叫卢戎国,其辖地大约北起今襄阳泥咀,南至南漳九集、武安镇蛮河北岸。罗国的位置据《地理志》记载:“罗故居宜城西山”。据考证,其辖地大约在蛮河之南的安集一带。从其辖地来看,卢、罗是两个很小的诸侯国。但从其地位来说,卢、罗两国都是参加过周武王伐纣的功臣。《尚书·牧誓》载:“武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卢、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这是指牧野之战前武王会合天下诸侯在孟津举行的伐纣誓师大会。卢、罗两国与楚有着密切的联系,为楚所灭。
秦国立国后,一直在不断扩张。直至最后灭六国,秦始皇一统天下。单说秦国灭楚,面对秦国的不断进攻,楚国曾先后七次迁都。较为著名的战役应该是鄢郢之战
。鄢郢之战,是指周赧王三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79年-前278年),秦国名将白起率军伐楚,攻破楚国别都鄢(今湖北宜城东南)、都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重创楚军主力的大规模作战。在战争中,秦将白起选择最佳出兵时机和进军路线,取得攻楚的战略主动。秦军孤军客战楚境,期于死地求生,乘楚王城池不修,边备废弛之机,采取掏心战术攻入楚国,并采用了决水攻城的战术攻克楚国别都鄢城,然后沿长江东下深入楚境,攻陷楚国国都郢,焚毁楚国的宗庙和夷陵,取得最后的胜利。此战,秦国获得了楚国大量国土;楚国被迫迁都,国力受到极大削弱。箭镞出土地距楚皇城相距四十里,此箭镞的出土地点正是秦国灭楚的必经之地,所以此铸有"非子"铭文的箭镞在此出土绝非偶然!
三,秦国的强盛是从兵器铸造开始的。秦国的历史学家一直很困惑。1974年,考古人员在兵马俑坑中发现了一把完全不同的青铜剑。令专家吃惊的是,这把剑的长度竟然超过了91厘米!专家很迷惑:秦人将剑加长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19世纪英国古兵器学者理查伯顿认为,在短兵器格斗中,刺要比砍更有优势,因为它更逼近对手。比对手的剑长出约30厘米的秦剑,在格斗中显然更容易刺到对方,这很可能是秦剑加长的主要原因。但这毕竟是青铜剑,秦人用什么方法让长剑不易折断呢?在青铜时代,铸剑的关键是在冶炼时向铜里加入多少锡。锡少了,剑太软;锡多了,剑硬,但容易折断。秦剑做的化学定量分析显示:它的铜锡配比让青铜剑的硬度和韧性结合得恰到好处。从历史记录来看,一种叫弩的远射兵器很可能在当时的战斗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在兵马俑坑,由于时间太过久远,弩的木制部分已经朽烂,但完整的遗迹仍可以复原当初的秦弩。与弓不同,秦弩必须用脚蹬,借助全身的力量才能上弦。专家估计,这种秦弩的射程应该能达到300米,有效杀伤距离在150米之内。在弩腐烂后留下的痕迹中,考古人员发现了青铜制作的小机械,这些小小的青铜构件就是弩用来发射的扳机。它的设计得非常精巧,令人不解的是,秦人为什么不把它做得更简单一些呢?假设一种最简单的方案,制造成本可以大大降低,但是,射手完全靠手指的力量把勒得很紧的弓弦推出勾牙,就要用很大的力气,在击发瞬间,弩肯定会抖动。今天的射击训练,击发瞬间连呼吸调整不好都有可能影响射击的准确性。秦军的弩机通过一套灵巧的机械传递,让勾牙在放箭瞬间突然下沉,扣动扳机变得异常轻巧。这恰恰是弩对弓的优势之一,拉弓要用很大的力气,时间越长,越难控制瞄准的稳定。在兵马俑坑,出土最多的青铜兵器是箭头,而这些箭头几乎都是三棱形的。秦军为什么单单选择这种三棱箭头呢?三棱箭头拥有三个锋利的棱角,在击中目标的瞬间,棱的锋刃处就会形成切割力,箭头就能够穿透铠甲,直达人体。带翼箭头有凶狠的倒刺,但翼面容易受风的影响,使箭头偏离目标。秦军的这种三棱箭头取消了翼面,应该使射击更加精准。专家对这些箭头进行了仔细分析,当检测数据最终摆到桌面上的时候,研究人员确实感到难以置信。检测结果发现:箭头的三个弧面几乎完全相同,这是一种接近完美的流线型箭头。这种箭头的轮廓线跟子弹的外形几乎一样,子弹的外形是为了减低飞行过程中的空气阻力,我们有理由推测,秦人设计这种三棱形箭头也是出于同样的目的。秦人凭经验接近了现代空气动力学的规律,这种古老的箭头是早期飞行器当中的范本,它和今天的子弹一脉相承。俑坑中的4万多个三棱箭头,制作极其规整,数以万计的箭头竟是按相同标准铸造的?秦军使用的弩机,由于制作十分标准,它的部件应该可以互换。在战场上,秦军士兵可以把损坏的弩机中仍旧完好的部件重新拼装使用。但专家推测:秦人的标准化应该还有更重要的目的。秦人很可能将优选兵器的技术标准固定,国家再通过法令将这些技术标准发放到所有兵工厂。此枚铸有非子铭文的箭镞,见证了秦国兵器铸造的成就。
四,此枚箭镞面世以实物形式见证了秦国攻打楚国的这段历史,是一件珍稀文物。这枚箭镞,从秦非子逝世(公元前858年)距今已有近三千年,见证了秦楚纷争的岁月,通过查阅资料,铸有非子铭文的箭镞也属首次发现,具有较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秦国的强盛,离不开为秦国的发展做出过贡献的每一个人,中国先秦时期秦国的君主。秦国自非子被周孝王封为附庸开始,到公元前771年秦襄公正式被周平王列为诸侯,共经历5代君主;自秦襄公被列为诸侯到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统一中国建立秦朝,共经历31位君主。秦国的明君,秦孝公、秦穆公、秦昭襄王。秦惠文王;还是秦国的名将,白起、司马错、甘茂。这些有名的人尚且为秦国的基业洒下了汗水,可见秦国的江山来之不易。可以设想,在秦国千军万马从秦国国都翻山越嶺,一路穿行在万山丛林之中,到达蛮河北岸,楚国一马平川的国土让秦军心旷神奕,豁然开朗,垂涎欲滴。面对蛮河对岸装备精良的楚国军队,秦国大将命令成排的弓箭手请出铸有秦国开国始祖秦非子的箭簇,誓师般地射向楚军。楚国的军士听着,我是秦国的铁军,奉始祖之命讨伐楚国……。其中的一枝沉入江底,近三千年后在2019年6月20日面世!!!
铸有非子铭文青铜箭镞在襄阳面世,见证了秦国攻打楚国这段历史,为襄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又增添了一颗璀璨的名珠,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增加了一个不朽的符号!!!!!
2019年6月18日于襄阳文人会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