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写家乡的石牌坊群落,所以就故地重游了一次。
牌坊还是一如既往的静默着,不热烈也绝不拒绝,默默地迎来送往,它是一部“立体的史书”,这次我们来开始一页页的重新翻过。
这巴蜀古驿道,条条青石铺就的石板路,纵贯县城南北。自古至今它迎接了多少策马飞奔的朝廷官吏,也哺育了多少衣衫褴褛的黎明百姓。迎来送往了多少莘莘学子。
家乡的石牌坊一共有十三座,有德政坊5座、节孝坊四座、功德坊二座、百寿坊一座、庙宇山门坊一座。其中南关牌坊六座,北关牌坊七座,而我们先到的南关。
牌坊的正门口,有“政通人和”“除暴安良”两座石碑 依旧并列挺立在牌坊入口的右侧,以前见过无数次,但是没想过它到底为什么要站立在这里,政治意味很浓的碑文到底和牌坊有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呢。
我们开始仔细的审视研读起一座座的牌坊来。一眼望去,多数的牌坊外形都是一样,都是由四根柱子支撑,三道门,上面有三重飞檐,顶上是牌楼,都是当地出产的特产青石筑成,石上都有石刻,各种飞禽走兽,花卉植物一应俱全,而且和别处的建筑决然不同,我看很多地方的牌坊和牌楼,其雕刻和巴蜀文化真是各有不同,巴蜀的文化地属偏远,文化中透露着一种独一无二的个性,神秘中透露着一种诡异,庄严中透露着一种诙谐,这便是巴蜀文化的与众不同之处吧。
政德坊和功德坊文字大多是记录坊的主人的生平事迹,匾上刻得也都是坊主的功绩和皇上的诏书封赏之类。相对来说在牌坊没有什么特点。
百岁坊让人印象深刻,就是官民捐资共建的舒承湜百岁老人坊。
此坊建于1880年,由官府批准,县内有关人士捐资集资,为百岁老人舒承湜修建的。
舒承湜是李市镇人,活到了100岁,五世同堂。这在当时来说是绝无仅有的事,所以县令下令给老人建一座百寿坊。这座牌坊之绝是在牌坊上记载了所有捐款集资的人士的姓名和所捐之钱的数量,可以想见当时捐款的场面。
从坊上捐资记载看,捐资也是有地位、等级之分的,当时隆昌县令杨准带头捐钱20串,其余官员和民众纷纷效仿,捐钱多少不等,但均未超过20串,即使是当时隆昌首富云顶寨族长郭光泗,也只捐钱20串,仅与杨县令等同,这也反映了封建社会森严的地位、等级制度观念。
我们不禁有些惆怅,看来,即便是公益事,捐款数量也不能有超过上司这点来说,自古至今道理相同。
而最精彩的是坐落在我就读的高中-----隆昌二中的一座牌坊。
走进校园,来来往往的学生都行色匆匆,看到游客也是稀松见惯,看着这些学生不禁又想起了在这儿就读的情景,每晚晚自习之后都去跑步的操场,上课的教室,教学楼边上的树已经很大了,学校已经建起了很多新楼,道路也都变了不少,只是从以前的一些熟悉的建筑中还能想见当年的摸样。
如今,校园内矗立着一座高大约十几米的牌坊。整坊造型高大雄伟,每一鳌尖上方站立一只像恐龙一样的神兽,远远望去,好像这些神兽都在对天拜祭,使人产生一种庄严肃穆之感。
这就是禹王宫山门坊,最早是乾隆登基不久建的,后来一点点的破损,到了同治年间又开始翻新重建,,看看牌坊的文字记载,距今有140年历史。坊的后面是禹王宫,供奉大禹主神。
在所有牌坊中,禹王宫山门坊早已久负盛名,早就知道它除去雕刻最为华丽精美外,还兼具三绝
一绝
古今最高礼制,“九龙匾”。
立足观看,顶盖刹尖造须弥座,上置宝珠,光焰四射。飞檐高挑四向,巍峨挺拔,让人心生肃穆。檐下刻宝莲瓣状纹饰,各层楼盖栏额均为浮雕问以镂空雕,内容以戏曲和民间传说为题材,主题四周浮雕窗棂、枝绕藤缠。
牌坊顶楼下当心间为“九龙匾”。在古代,九为数之极,代表至尊地位。这样的礼制级别在隆昌石牌坊中是最高的、唯一的,在全国的石牌坊中,也极为罕见。
为何会有如此高的礼制级别?陈举强说,这得先说禹王宫的来历。据记载,禹王宫又名禹庙,为清康熙年间,从湖广移民来四川的大商人集资修建而成。湖广人以大禹为祖先,遂建禹王宫来祭祀。在禹王宫内,还可进行聚会、解决纠纷,甚至是给人施舍饭菜等活动,故又称作湖广会馆。
山门坊是禹王宫的一部分,采用质地细腻、坚硬、抗风化强的青石砌建。山门背后原为戏楼一座,它与山门石坊为一整体建筑,是进出庙宇的大门。
有人推测,湖广人以“九龙匾”框饰来凸显“禹庙”,含义有二:其一,大禹治水,疏通九河,功盖九州,理应享受最高级别礼制;其二,禹为华夏正宗先祖,正统君王,享有九五之尊,不受清廷帝王节制,暗含视汉族统治为正统的“反清”意识。
二绝
全国唯一牌匾,从左到右
禹王宫山门坊的明间正上匾里,“蜀楚承灵”四个大字十分醒目,此乃清朝著名书法家、“隆昌三范”之首范泰衡(另为其弟范泰亨、其子范运鹏)题写。寓意四川(蜀)和湖广(楚)联合起来,继承先灵意志。
“之所以念‘蜀楚承灵’而不是‘灵承楚蜀’,主要依据年份的落款位置。”陈举强说。记者顺着他的手望去,只见四个字的右顶处,“同治六年”的落款依稀可见。这样就与传统“从右到左,年款落左底”的书写格式区别开来。
“如此格式在全国石牌坊中应是独一无二,成为禹王宫山门坊的第二绝。”陈举强向记者展示了一份资料,上面显示,这一书写格式
“这应是中国汉字书写格式变革的最早尝试。而范泰衡则可能是改革的最早实践者。”
三绝
我们站在这块牌坊前看了很久,当我们看到左次间下匾《三国演义》中“三英战吕布”的雕刻图案”不由得都面面相觑,都好好看看,这三英战吕布怎么只有张飞,刘备和吕布,既然是三英战吕布,那么关羽为什么不在呢?
大家都都感到奇怪,纷纷议论,“还真是没有关羽,没有关羽,怎么可以叫三英呢?”我们都纳闷的看着杨,杨是县城本地人,他应该知道,所以我们都看他,他嘘了一声,竟然卖起来关子来,一言不发。我们正在纳罕的时候,没想到这时走过来一个住在牌坊边上的老者,他告诉我们:“这块匾的确是没有关羽,但是你们请仔细看,张飞手里拿的什么?“我们定睛一看, ‘龙偃月刀’,老者微微一笑,这就对了,你们想想,张飞本来是什么武器,丈八蛇矛不是,三英中谁才使刀呢,当然是关羽,这张飞拿的就是青龙偃月刀。”
“那为什么关羽不出场,只是刀在呢,难道这就是平时所学的借代不成?”老人还是微微一笑,摸了摸下巴,呵呵一笑:“你们说的不错,大家都知道关云长被后代帝王谥为“关圣大帝”,普通石雕雕他的像会降低了关云长的身份,而且会亵渎神灵,视为大不敬。故而以张飞手中所持青龙偃月刀代替关云长,以示对“关圣大帝”神圣不可冒犯的敬畏。”
原来如此。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关公的尊敬崇尚之情。
往前走的时候杨告诉我们,他不是故意卖关子,那个老者是这牌坊边上的居民,他对牌坊非常的熟悉了解,有过专门的研究,所以每当有游客对此坊不解的时候,老人都愿意免费的做导游,给人答疑解惑,乐此不疲,我何不成人之美呢,其实我知道的这点也是老人告诉我的,我哪敢抢功呢。
三英战吕布的图像设计创意在中国石牌坊中绝无仅有,自显匠心独运,真是别出心裁。我们几个老同学不禁频频点头,为巴蜀文化的高深而折服。
让我们折服的还有两座节孝总坊,被旌表的节孝妇的事迹大同小异,她们的共同特点就是青年丧父守节,孝敬老人,慈养子女,善良勤俭,吃苦耐劳。
一座是朝廷旌表的一百八十八名节孝妇于清咸丰建造的,距今已有一百五十一年。一座是朝廷旌表的节孝妇、贞女、烈妇、孝子共一百六十四人,于清光绪建造的,距今已有一百二十八年。
总坊上的女子大多有一个凄美的历史故事,节孝总坊之二北面右侧下匾第5位,讲的是受旌表的烈妇夏泰开之妻廖氏。她和丈夫和好7年,丈夫得病,医药不灵,在丈夫去世当天,她直奔宅前堰塘投水自尽,才23岁,让人不禁觉得悲伤。
节孝总坊就是多人成坊、男女同坊,特别是男女同坊,可谓是中国牌坊建筑中的特例,在全国牌坊中也是唯一的。孝子彭志仁为男性,屈居侧匾,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确属罕见。
她们既是封建统治者表彰的楷模,又是封建礼教“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的受害者,一生挣扎在苦海中而不能自拔。即使在青石留名的耀眼光环下,我不知道那些鲜活的生命是否温暖,是否在凄苦的日子里苦苦煎熬,不免想起来舒婷《神女峰》的诗句“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那么这些守寡的女子是不是也该享有在爱人肩上痛苦的权利呢,可惜没有,她们只是守着个虚名,给后人凭吊之时留下了无尽的同情和怜悯和悲伤。
这里有必要大家分享一下有关贞节坊的一些知识。
有人肯定要问,依当时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寡妇的生活肯定是十分艰难,如果她们真的衣食无着的时候,她们是怎么活下来的呢?
其实这就要说道最早的一种慈善机构。
“恤嫠”是救济贫困寡妇,旧时各城市都有救济贫苦寡妇的慈善机构,通常称为 “恤嫠会”,是民间自发形成的慈善组织。清张涛《津门杂记》卷中:“恤嫠会”专养寒苦孀居,月给口粮“。恤嫠会尝尝从富商地主士绅那里募捐钱财,按月或年份分发到穷苦寡妇人家。不仅在生活上资助贫困寡妇,更注重在精神上鼓励他们坚定节操,帮助她们能够守节终老,名垂青史,青石留名。这种慈善组织,为当时的社会稳定发挥了一定作用。
除了县城的13做牌坊,还有四座在县城下面的小镇,其中响石镇有两座,一座是孝节牌坊,一座是贞节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