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去标签 活出真我

      在父母心目中孩子都是一个定义,例如活泼、好动、内敛、害羞、胆小、欠缺自控力、自觉性高、好学……。而孩子本人也会对自己有些定义。

      我记得我当年已经出来工作了,我跟妈妈上街,妈妈还对别人说,我家女儿很害羞,自己办不了事。我当时真的觉得很丑,想找个洞钻进去。但实际上,我也认为自己是那么的害羞和面对问题时,没有什么解决的能力。

    人往往对自己也有不好的定义,例如不懂交往、不敢在陌生人面前说话、见到异性感到不知所措、不够自信……。这就是俗话说的标签。人在这些标签下,就按着这个标签去做事,无法突破自我。

    人的这些标签往往是小时候,在学龄前就给贴上了。贴标签的人包括我们的父母、老师、身边的人。在3-6岁,上幼儿园阶段的小朋友处于探索我是谁,我是怎样的孩子的阶段。孩子怀着好奇心去探索身边的事情,但同时这时候的小孩是没有能力判断外界人说的话是否正确,不会怀疑。

    例如,小孩子不小心打碎了玻璃杯,父母就说:你怎么这么没有用,连杯子都拿不稳。这样父母给孩子贴上了“没有用”这个标签。

    又如,孩子说了我再玩一会就来吃饭,但后来一直没有来吃饭,父母就说:“你怎么这么不守信用?”,孩子被贴上了“不守信用”的标签。

    渐渐孩子就是接受了我是这样的人,他就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人。

    但并不是好的标签,就可以使人积极,例如父母经常赞孩子你是一个聪明的人,但如果碰到孩子做不到的事,或做了不聪明的事,就会全盘否定自己。

    因此,作为父母不要给孩子贴标,让孩子更勇于去探索自己,尝试不同的途径。发生事情事,只对事情做出描述评价,并不要上升到人或人格品质上,孩子知道自己是这件事做得好或做得不够,并不是因为自己的品格。

    例如,孩子上网到了点还不下网,作为父母这样说:“你说好了,到了这个点就下网,但到了现在还不下网,我感觉有点生气”。而如果说:“你怎么这么不守信用”就给人格打上标签,会让人感到生气。

    我们从小到大被身边的人贴上了各种各样的标签,一直绑架着我们。在我们心里形成了自我价值相当一部分也是来自这里。尤其父母,对于一个孩子的肯定或否定,对他一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样,孩子对父母的认可,才能够认可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

    成年后,要抹去这些标签,必须不断学习成长,认识自己,才能重新活出一个自我。不然一生活在这些标签下,不能找到真实的自己。在自己的信念体系里形成一套新的信念,完全属于真实的自我,属于我们所最求的价值,被认可、被尊重,那我们才可以活得真实、轻松。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