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是什么
-
什么是职业倦怠
这个概念是1974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洛伊登贝格尔(Herbet J. Freudenberger)提出的,英文名为Burn Out,翻译过来十分形象:燃烧殆尽。解释为人们面对过度工作时产生的身体情绪的极度疲劳。
这种状态隔一段时间就会来一次,就像大姨妈,而且极为普遍,美国心理协会的数据是53%的人认为工作让他们极度疲累。《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报告》中显示70%的中国职场人轻度倦怠,13%的人重度倦怠。 -
职业倦怠的表现
常见的职业倦怠表现有这几个:因压力过大感觉背痛胸痛、记忆力下降、容易出错,工作时情绪差、忍不住骂人,把工作带回家处理,睡觉醒来依然感觉累,陷入负面情绪无法自拔,看什么都不顺眼,丧失工作动力,近一个月表现越来越差,自控能力下降。
个人觉得很像拖延症的表现:工作时就是忍不住要放着工作去打游戏、刷朋友圈、看电影等,但心里又因为工作没完成感到焦虑。请注意,没有焦虑的不叫拖延,那叫懒惰。
《马氏工作倦怠量表》中把职业倦怠分为三个维度
情绪衰竭 Emotionalexhaustion
感觉自己的情绪和自制力被耗光,既不想干,又不想承担责任,毫无工作激情,感觉精疲力尽、心力交瘁,对上班感到恐惧。不想上班、不想工作、不想上学,到了单位根本无法工作,干什么都烦。
去人格化 Depersonlization
对组织和同事不满,刻意保持距离,对客户冷淡,不把自己和别人当人,冷漠、程序化,冷嘲热讽、暴躁易怒、怨天尤人,不积极主动解决问题。明明手头上有一大堆工作,明明已经到了deadline,明明知道工作不干不行,但就是不想干。
低个人成就感 Diminish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对自己评价极低,怀疑自己的价值,觉得自己没用,做什么都不行,认为做和不做都差不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什么都干不好,干了不如不干。 -
职业倦怠高发人群
服务业尤为突出,教师、警察、医生、护士,他们会觉得突然有一天对自己曾经热爱的工作感到毫无意义,麻木不仁。
WHY 为什么
导致职业倦怠的可能原因有六点:
-
工作过量
工作量太大,总有忙不完的工作,望不到尽头的任务,或是有大量重复性工作,进而缺乏属于自己的个人时间。 -
社交问题
和同事缺乏积极沟通,工作中和同事有冲突。 -
价值观冲突
所谓价值观,就是我们觉得什么是好东西。如果职业需求的价值观是无私、奉献、高大上、伟光正、领导就是一切,而个人的职业价值观却是金钱、权力、美女、地位、公平、正义,那必然会在工作中有怀疑人生的感觉。 -
缺乏控制感
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开展工作,产生无力感。或者明知道上级决策是错的,会导致很严重的后果,但又必须执行。或是个人有完美主义,追求工作过程或结果完美。 -
感觉不公平
人的本能之一:不患寡而患不均。或是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公平对待。 -
报酬少
这不仅仅是经济报酬方面,更多也有生活报酬的内容,比如陪伴家人的时间,处理家中事务的能力等,也容易因此产生无力感。
- 思想实验
既然是Burn Out,燃烧殆尽,那么我们不妨这样设想:点燃两个蜡烛,一个高一个矮,直立在桌面上,用两个同样的杯子罩住,谁会先灭?
答案是高的先灭。二氧化碳随热空气上升,高的蜡烛先被笼罩,自然先灭。
隐喻:蜡烛高度为能力,火苗是工作状态,空气是动力,二氧化碳是压力。
HOW 怎么办
-
拒绝完美主义,先做再说
完美主义可以说是拖延症的一大诱因,也是最重要的压力源。完美主义者眼中要么不做,要么就做到最好,但这往往也是缺乏行动能力的借口。如果我们因为担心工作做不完美而不去做,那不如告诉自己我们追求完美,但完美并不存在,然后先做再说。 -
把能做的做好
缺乏控制感是在工作中觉得无力的重要原因,因为许多不受我们控制的因素存在,我们不可能把控工作中的每一部分。特别是面对“猪队友”时,甚至“猪队友”是领导时,这种无力感尤为深刻。这种情况下,我们能做到的是自控,把自己能控制的部分做好,然后移交到不能控制的部门,告诉自己我尽力了,问心无愧就行。 -
不换思想就换人
从事与我们价值观冲突的职业,是很难做到爱上工作的。就比如明明我们需要的是金钱,Boss却和你大谈理想,理想不能当饭吃就是我们心中第一时间的想法。面对价值观冲突,方法只有两个,要么改变我们的价值观,这很难,要么换工作,别无他法,否则我们只能在无尽的价值观冲突中继续受尽折磨。 -
告诉自己可“倦”不可“怠”
外界对我们的评价,不是看我们想了什么,而是看我们做了什么。当产生倦的感觉时,我们就要提高警惕了,因为一旦出现怠的行为,就必将影响我们的工作评价。那么怎么做呢?首先接受、理解并允许自己出现倦怠的状态,然后尽量调节工作节奏、理解压力、增加动力,让自己避免产生倦怠的行为。 -
工作也不是那么难以让人接受
工作学习中加点视觉表达,比如手绘笔记,添加音乐等。用长期目标思考方式代替短视,用成长思维代替当下思维,用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付之以利来收买自己,在稳定中找到变化,在舒适中找到挑战,在确定中找到不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