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每天变得很忙,好像永远都有回不完的邮件、接不完的电话、开不完的会、处理不完的待办事项,即便这样,我们还是不忘每天刷刷微博,逛逛朋友圈,看看各种APP上的推送文章,我们就像超人一样,奔赴各个工作与生活的现场,疲于奔命,所以各种时间管理和提高工作效率的理论和技巧大行其道,吞青蛙,番茄时间管理法,打卡等等受到很多人的欢迎,人们企图通过技巧和方法让自己在繁重的工作中获得喘息的机会,可是我们真的需要去管理时间吗?时间没出问题,出问题的是自己。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就告诉我们,问题出在我们的思维习惯上,思维定式是行为与态度的源头。我们需要新的、更深层次的思想水平,也就是基于原则的思维定式,正确引导我们为实现高效能、改善人际关系、解决深层问题。这种新的思想水平强调以原则为中心,以品德为基础,由内而外实现个人效能和人际效能。
这样的表达有点抽象,我还是用具体的事例来解释说明吧。
假设你是一名记者,你今天一天的工作安排是这样的:
1、查看邮箱,回复邮件,其中包括紧急的、无关痛痒的。
2、下午有一项重要的工作例会。
3、手头上有一篇稿子要写。
4、你要和主编谈一个专题采访的策划案。
5、下个月你将作为单位年终总结的优秀员工代表进行发言,你需要准备发言稿。
6、某单位有一项常规活动的新闻发布会,需要去现场拍照,并完成新闻稿件。
7、你需要看看新媒体运营发展的学习材料。
8、完成个人工作生活的月度总结。
当然,一天中你还将有可能接到很多电话,提供新闻线索或需要电话采访的,也有可能会被领导临时安排其他一些工作,或者还存在其他一些复杂的变动情况。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天的工作被排的满满的,那么我们该如何下手呢?
一、积极主动,你需要的只有一个字——做
看到上面满满的工作安排,可能你会说,我有拖延症,就是不想干,怎么办?
看到没,你先给自己贴上了一个标签——拖延症,然后你就理所应当地接受这个事实,就是不想干。也就是你在一开始就给自己一个消极的心理暗示:“这些工作太多了,我不知道从何下手,感觉好难呀”。所以说,决定我们能否做成一件事,最重要的是态度问题,面对一件事首先要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不要说自己做不到。
等一下,你是不是要问我,怎么治愈拖延症,我的回答很简单,去做就行了。
或者,从今往后,你不要说自己是“拖延症患者”,把自己当成“积极主动症患者”吧,这种心理暗示其实更多的是态度问题,这样暗示更有效。
二、以终为始,你要知道你努力的方向
好,现在你要积极主动,着手开始干活了,可是这么多工作,如果没有方向乱抓乱撞,很容易就迷失方向,终日困于繁忙而零碎的工作中。
所以接下来,我们需要明确自己的方向,找到自己的人生使命,也就是说,你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成就什么样的事业,你的生活将以什么为重心。
从我们的例子来看,假如你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那么现场采访、写稿件这样的工作就是该努力的,假如你想获得职位的上升,那么在年终总结上的发言讲话,无疑是被高层领导发现并重视的好机会,假如你想要在新媒体领域有更深的造诣,那么学习资料固然是不可缺少的,总之,你先需要明确自己的方向。
三、要事第一,给自己的工作事项进行排序吧
首先,我们先要明确什么是要事。耗费时间的四大事务包括:
1、第一类事务既急迫又重要,人生在世,无法避免。
2、第二类事务包括建立人际关系、撰写使命宣言、规划长期目标、防患于未然等等。
3、第三类事务急迫但不重要。
4、第四类事务指做些无关紧要的活动。
我们常常认为要事是那些既紧迫又重要的事务,也就是第一类事务,可是《高效能人士的七种习惯》告诉我们:以原则为重心,配合个人对使命的认知,兼顾重要性与急迫性;强调产出与产能齐头并进,着重第二类事务的完成。
我们再回头看看第二类事务,包括建立人际关系、撰写使命宣言、规划长期目标等等,明白了吧,第二类事务是人生方向,是我们工作的重心,这才是让我们不会迷失在繁重的工作中的保障,所以,从现在开始,重视第二类事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