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赏析李白与杜甫》戴建业(下)

【原创】求知若渴,虚心若愚。

【评分】⭐️⭐️⭐️⭐️

【微信公众号:漫游在云海的鲸鱼】支持复制粘贴读书笔记

目录

  • 02.诗自传
  • 03.想当年
  • 04.“酒仙”群雕
  • 06.杜甫的社会关怀
  • 07.情理交融
  • 08.你看人家多恩爱
  • 09.西方有史诗,中国有诗史
  • 10.纪事与感事
  • 11.帝国的兴衰与心灵的震颤
  • 12.以阔大之境写悲凉之情
  • 13.时空交错
  • 14.美景与哀情
  • 15.大气
  • 16.壮大富丽与悲凉哀怨
  • 17.回望盛世
  • 18.语丽情哀
  • 19.倒错与反跌
  • 20.恨别
  • 21.从讨厌平庸,到同情平凡

02.诗自传

大家要想了解杜甫青少年的生活,了解他的个性,最好还是去读杜甫的《壮游》,这首长诗其实是诗人一生的自传。现在很少有人会去读长诗,自然很少有人会讲这首长诗,读长诗费时费神费力,大家没有这么多时间,也没有这份耐心,讲这种长诗更是吃力不讨好。我今天之所以愿意自讨苦吃,是因为听杜甫老人的晚年自述,我们能更亲切地聆听杜甫的心声,能更好地理解杜甫的心迹,当然也能更深入体验他的诗歌。时下的杜甫,被“现实主义”标签化了,一千多年前的杜甫,哪会知道“现实主义”是什么玩意儿,哪会去按“现实主义”这种套路写诗?我保证,读完这首诗后,你会看到一个全新的杜甫、一个真实的杜甫。

《壮游》是杜甫的诗体自传,这里我只讲其中杜甫青少年的部分,有助于我们了解杜甫,也有助于理解杜诗。他一开始就说,自己十四五岁就登上了文坛,文坛上的名流崔尚和魏启心,都把杜甫视为当世的班固和扬雄。“斯文”指文坛领袖或名宿。崔、魏都是杜甫的长辈,也都是文坛一时名流,他们又都高度肯定、称赞杜甫,这对一个青少年来说,是多么值得骄傲的事,所以杜甫到晚年还记忆犹新,还引以为豪。

“七龄思即壮”,杜甫是一位早熟的诗人,“开口咏凤凰”,更是出口不凡,到老了还记得自己的处女作,而且说起来还那样得意,尽管常言“老婆总是人家的漂亮,文章总是自己的高明”,但我相信这首诗写得不赖,杜甫不是那种喜欢胡吹的人,只可惜这首诗早已失传,不然可能比骆宾王的《鹅》更受欢迎。

谈了自己小时的才气,再谈自己的性格和为人:“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业”是“既”或“又”的意思,他性格豪爽又喜欢豪饮,还有一副疾恶如仇的刚烈情怀。人知李白嗜酒如命,其实杜甫也是“酒逢对手”,李白说“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杜甫说“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明白吗,有了“嫉恶怀刚肠”的品性,才会有他后来深刻的社会批判。“脱略”就是不以为意,或者毫不在乎。“小”在这儿做动词用,“小时辈”就是蔑视那些同辈人。杜甫结交的朋友都比他年长,如李白和高适都是比他大十几岁的兄长。这是因为,“老苍”要么阅历丰富,要么知识丰富,杜甫和他们在一起能学到更多东西,《论语·学而》中记载了孔子的告诫——“无友不如己者”,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要交一些对自己有帮助的“益友”。

“饮酣视八极,俗物都茫茫。”“八极”也就是八方,是指八方极远的地方,平时我们常说“四面八方”。“俗物”此处指俗人或庸人,“茫茫”在这里指众多的样子,“俗物都茫茫”是说,在杜甫眼里到处都是俗人、庸人。杜甫和李白一样,他们的自我感觉都好到爆棚,苏轼在《书丹元子所示李太白真》中,称李白“眼高四海空无人”,四海没有一个人能入他的法眼,杜甫呢?读读他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就明白了什么叫“目空一切”。这十四句叙写自己小时的天资、性格、交游和眼界。

接下来,诗人写自己早年的吴越之游。“东下姑苏台,已具浮海航。”盛唐书生有漫游的习俗,十八岁以后就“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或许是当时因经济相对富裕,社会也十分安宁,就是杜甫说的“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远游不会有人身安全的顾虑。

“浮海航”就是航海的大船。当时杜甫把渡海去日本的船已备好,不知什么原因没有成行,直到老了还耿耿于怀。“到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古人认为日出于扶桑,此处的“扶桑”指日本。清以前的诗论家,强调杜甫“每饭不忘君”,赞美他仁爱忠君的一面,1949年以后,又给杜甫贴上了“现实主义”的标签,称道他忧国忧民的一面,这使人们形成一种错误印象,好像老杜整天都是哭丧着脸,为国事家事急得团团转。其实,杜甫年轻时特别浪漫,一千多年前他备好船,打算一个人独自闯荡日本,放在今天,你们敢坐木船只身去日本吗?反正我是不敢。当时有这个想法的人都十分大胆、浪漫,就是现在想起来照样十分刺激。

一个生长于中原的青年,第一次看到水灵白嫩的江浙姑娘,肯定是心如小鹿似的乱撞,到老了还说得心花怒放。

今天,在我们正积极高考、念大学和考研的年龄,杜甫却已经在江浙闲逛了整整四年。我们还要说杜甫是“现实主义”,好像我们才是浪漫主义。

“屈”是屈原、“贾”是贾谊、“曹”是曹植、“刘”是刘桢。全是文坛、诗坛上的大咖,杜甫更是牛气冲天,觉得自己可以和屈原、贾谊并驾齐驱,甚至完全不把曹植和刘桢放在眼里。这份自信杜甫一直保持到中晚年,他在四十岁出头时写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还觉得自己的“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晚年在成都的《戏为六绝句》中仍然说,“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杜甫的诗赋虽然很合自己的意,哪知二十四岁进京赴考,他的诗赋却不合考官的意,第一次应举名落孙山。他落榜了,却没有半点气馁,“独辞京尹堂”,完全是一副满不在乎的语气,根本没有把落第当一回事,该干啥就干啥去。可不,一离开考场,杜甫就“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呼鹰皂枥林,逐兽云雪冈。射飞曾纵鞚,引臂落鹙鶬。

杜甫以勇猛善射的葛强自比。“放荡”“清狂”“呼鹰”“逐兽”,彻底打破了我们过去对杜甫的印象。李白自称“好剑术”,杜甫自述善骑射,李杜不仅以诗并称,他们的勇武也可以媲美。

又陪李白到王屋山访道士华盖君,在梁宋一带又遇上高适,三人一起在河南、山东等地求仙访道,天宝四载杜甫再游齐越,并与李白再次相逢。

“奏赋入明光”指杜甫曾献《三大礼赋》,为唐玄宗所赞赏,唐玄宗命他待制集贤院,让宰相大臣来试他的文章。这是他人生中最得意的一笔,他在《莫相疑行》一诗中还夸耀说:“忆献三赋蓬莱宫,自怪一日声辉赫。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往时文采动人主,此日饥寒趋路旁。”

不过,这次荣耀并没有改变杜甫的命运,他拒绝朝廷所授的“河西尉”,“无所爱”指辞河西尉一事。“行藏”指一个人的行迹出处,“信行藏”大意是说有官无官都随他去。在长安困守上十年,他的衣服完全破旧,他的双鬓不免斑白,他相识的耆旧长者都已过世,而自己一事无成,只因为年长被人尊敬。困守长安这段时间,杜甫的日子过得非常苦,他在另一首诗中说自己“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处处潜悲辛”。

杜甫很快就跳出了个人的得失悲欢,感慨所见所历的朝政腐败,权贵忙着倾轧争斗,失败一方命丧族灭,上层都在斗鸡养马中消磨时光,国家就在这奢侈腐化中走向险境。

从“快意八九年”到“引古惜兴亡”,是第四段,写困守长安的悲欢,磨难让杜甫由快意豪纵变得深沉清醒,由个人的升沉进而思虑国家的兴亡——由此我们看到了一个伟大诗人的成长与成熟。没有谁一生下来就伟大,没有谁一生下来就光芒四射。

诗人用“河朔风尘起,岷山行幸长”十个字,来写安史之乱和唐玄宗幸蜀这样重要的历史事件,既能高度凝练概括,又显得如此举重若轻,这就叫大手笔。

他之所以在朝廷上直言相谏,一是出于对皇上的忠诚,二是出于对人民苦难的怜悯。当时他匍匐在青蒲席上,在皇帝面前犯颜直谏。为了皇上不致受辱,为了永保江山,他宁愿以死相谏,以致触怒了皇帝,后来因为救护才免受重罚。稍后虽然两京收复,但京城一片狼藉,连皇室宗庙也成为灰烬,“鼻酸朝未央”写出他内心的悲痛。

因直谏而丢了乌纱帽,他现在不是左拾遗谏官了,如今又老又病,加上长期客居异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所以说“小臣议论绝”,对国家大事不再多嘴多舌。偏居一隅,就像鸟困笼中,有翅不得展。一到秋风拂过三峡,所有芳草都凋零,所有鲜花都枯萎。他要像介之推一样去山中隐居,像渔父一样到江中濯足,从此远离政治这块是非之地,永远成为一个与世无争的闲人。因为高门权贵还在相互暗算,暂时太平中潜藏着危机,恰如岁暮随时出现严霜。但这只是说说气话而已,杜甫不可能离开他放心不下的朝廷,不可能离开他深爱的人民。

称“通首悲凉慷慨”有点笼统,诗写青少年部分慷慨,叙安史之乱以后这部分悲凉。这首诗让我们见识了杜甫的豪迈,见识了杜甫的清狂,见识了杜甫的骑射之术,更见识了杜甫的忧国忧民之心。


03.想当年

杜甫的晚景凄凉,他常常以回忆昔日之美好的时光,来寻求心理上的安慰,所以他晚年写了很多忆昔的诗。生活在过去,是人生走到尽头的时候在心理上的表现。老人在难堪的晚景面前,无力单独承受孤独和苦难,只有让过去那些令人激动的事情、令人留恋的日子,滋润到那苦涩的心田。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按今天的说法就是藏富于民,一个小的地方那简直是肥得流油。“九州道路无豺虎”,社会安宁了,人们富裕了,小偷少了,劫匪也少了,只要日子还能过下去,谁愿意铤而走险呢?只要天下太平,人民就有安全感。怀念过去的强盛富裕,当然是感叹如今的衰败贫穷。


04.“酒仙”群雕

李白诗歌、张旭草书、裴旻舞剑被后人称为“盛唐三绝”。这三者不仅在艺术上常常相互借鉴,而且它们都与酒兴相关。清朝人说李白诗歌十之八九离不开“醇酒妇人”,张旭更有“酒癫”的美称,裴旻同样是醉后剑通神。到底是盛唐人借诗、剑、书、酒来表现自己的狂放与激情,还是诗、剑、书、酒借盛唐人的狂放来展示自身的特性?

从古至今,男人与酒似乎有不解之缘,诗人、剑客和艺术家更不可一日无酒,陶渊明死前还感叹酒没有喝够:“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东汉末年酗酒是由于人觉醒以后对死亡的恐惧,如《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魏晋之际竹林七贤沉醉是对人生的痛苦迷茫,如刘伶的“兀然而醉,豁尔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酒德颂》)。

饮酒的原因和目的各不相同:有的是为了逃避沉重责任,有的是因为人生的沉沦,有的是为了麻痹心灵的痛苦,有的是为了减轻精神的孤独,有的是为胜利庆功,有的是为失败寻求补偿……

杜甫的《饮中八仙歌》是盛唐八位士人的特写,也是盛唐一代精英的“群雕”: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杜甫独上长安,李白仍旧寻仙访道。《饮中八仙歌》就是杜甫刚到长安时的杰作。凭什么说它是杜甫刚到长安时的杰作呢?开元时期的唐玄宗励精图治,这才有了史家艳称的“开元盛世”,有了让杜甫念念不忘的“开元全盛日”,而天宝年间的唐玄宗已经志满意得,雄才大略蜕变为好大喜功,风流倜傥堕落为骄奢淫逸,节俭自律已腐化为奢侈浮华。内政任由奸相李林甫专权,宦官高力士等用事;对外连年四处用兵,“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个人生活更日渐铺张享乐,越来越沉湎于放纵荒淫。接近权力中心的朝廷大臣对这一切当然一清二楚,但对于社会上的“吃瓜”看客来说未必明白。表面上看,军事依然频传捷报,社会上照旧歌舞升平,甚至奢华反而使社会显得更炫更酷,征战反而更激发了人们的尚武精神,放纵更刺激了人们的浪漫想象。

杜甫刚到长安的时候,奢侈腐化还处在一种萌芽状态,腐化的发展酷似癌症一样,尽管实际上已病入膏肓,但社会的表面一切正常。刚入长安求官的杜甫,身处权力的高墙之外,更是只能远眺巍巍宫阙,到处干谒那些蔼蔼王侯,入眼的大多是花团锦簇,对前程还抱有美好的憧憬,对社会更有不切实际的幻想。《饮中八仙歌》就是在这种心情下唱出来的。要等他尝够了“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处处潜悲辛”以后,才可能听见“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才能深刻把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本质,但那是几年以后的事情了。

这首诗是八位盛唐“酒仙”的剪影或写生。据考证,“八仙”年龄相差很大,社会地位也悬殊,不可能齐聚长安纵饮,其中有些人彼此不一定相识,但他们同样都生活在盛唐,同样都先后到过京城,尤其是同样都嗜酒如命,而且才华、风度、个性为人们所喜爱,因此被大家称为“饮中八仙”。

八仙中最先出场的是贺知章:“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史书称贺知章为人“旷夷”,就是旷放不羁而又坦荡平易,遇事乐观豁达,对友喜欢戏谑玩笑,有“清谈风流”的美誉,晚年尤其放诞天真。传说一次醉酒后摇摇晃晃,平地骑马像在波浪中乘船一样,一不小心就掉到了井里。这两句以夸张的笔墨写贺豪饮后的醉态,既能使人想到江南水乡人乘船的习俗,又刻画了贺知章放浪滑稽的神态,更洋溢着诙谐欢快的情调。

杜甫用三句诗写尽了他的身份、地位、豪奢、酒量和结局:“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日兴费万钱”交代了他生活的奢侈豪华,“长鲸吸百川”写出了他海灌的纵酒方式,也描写了他豪饮的海量,第三句化用李适之本人的诗句,形容他爱酒不爱官的洒脱。

第四位出场的是一位英俊少年:“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崔宗之是吏部尚书崔日用之子,袭父封为齐国公,是个不折不扣的“官二代”,也是位不折不扣的美少年。他嗜酒,也能诗,与李白有诗酒同好。“举觞白眼望青天”,勾画出他的醉态与狂态,举起酒杯海饮之后,白眼仰视青天,活脱脱现出眼空四海目无一人的傲兀神情,“皎如玉树临风前”,则写出了他那玉树临风的潇洒醉态,那神采奕奕的俊朗丰姿。

接着第五位酒仙:“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苏晋少有神童之称,几岁就能写出漂亮文章,时人把他看成未来的王粲,开元年间进士及第,开元十四年负责吏部选拔官吏,因慧眼识人和主持公道,在社会上获得广泛的赞誉。后来不知何故皈依佛门,这老兄还吃起了长斋。因烦俗世纷扰而入禅,又因耐不住酒渴而逃禅,这两句写得十分滑稽幽默,上句“苏晋长斋绣佛前”,在绣佛前长斋枯坐,人们本以为苏晋礼佛极其虔诚,下句突然反跌,“醉中往往爱逃禅”,只要有酒他就顾不上菩萨了,俗话常说酒鬼见酒亡命,如今苏晋见酒便逃出佛国入于醉乡,下句完全颠覆了上句的阅读印象,让所有人忍俊不禁,笑破肚皮。

再接下来就是真正的主角“闪亮登场”:“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从篇幅也可以看出,其他酒仙都是两三句,只有李白独占四句。“李白一斗诗百篇”,讲酒兴与诗情相伴相随,李白是诗仙,也是酒仙,酒刚入肠便诗情万丈,杜甫在《不见》中说李白“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李白自己也曾自豪地夸耀诗才,“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他酒后打破了一切清规,解脱了一切禁锢,爆发出耀眼的天才,一旦酒酣,必定诗妙。酒后无拘无束,放纵不羁,常在“长安市上酒家眠”。最后两句真是形神兼备,既是醉态,也是心态,更属人格。在书本中,在电视上,我们见惯了那些腿软骨媚的大臣,一听说皇上就匍匐倒地,就李白来说,“天子呼来不上船”虽未必实有其事,但肯定实有其人,符合他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骨。“天子呼来不上船”,哪怕不具有历史的真实性,也肯定具有性格和人格的真实性。四句将李白桀骜不驯的狂气,一斗诗百篇的才气,蔑视王侯的骨气,表现得活灵活现。

与李白并排出场的是张旭,是盛唐气象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李白是“一斗诗百篇”,张旭则是“三杯草圣传”,李白诗歌,张旭草书,都属盛唐之绝,盛唐那浪漫奔放的激情,那恢宏恣肆的力量,在他们的诗与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三杯酒下肚便笔走龙蛇,对王公权贵不屑一顾,正因为人格的独立不阿,性格的狂放不羁,他的艺术创造力才勃发旺盛。

诗的尾声以平民焦遂殿后:“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这位爱酒如命的布衣士人,据说平时有点口吃,酒到半醺就双目炯炯,打开话匣口若悬河,雄辩滔滔的神采使举座皆惊。

此诗以夸张漫画式的笔法,以生动传神的笔墨,勾勒出盛唐“酒中八仙”的醉态,通过他们嗜酒狂放的态度,放浪形骸的做派,恃才傲物的为人,表现了开元年间浪漫奔放的时代精神和士人乐观旷放的精神风貌,还有那才情勃发的创造力。

诗人常使用诙谐幽默的语调,夸张幽默的语言,造成一种滑稽、欢快的审美感受。虽然写李适之有“衔杯乐圣称避贤”句,隐含了沉重复杂的政治内幕,但它淹没在欢娱的情调中。诗中句句押韵使旋律明快,增强了诗歌的喜剧感。我们不必以诗中某些“酒仙”后来的结局,来对此诗进行求之过深的政治解读。清朝人黄周星在《唐诗快》中评此诗说:“至今读其诗,不但飘飘有仙气,亦且拂拂有酒气。”


06.杜甫的社会关怀

儒家思想,让杜甫把自己的个体人格,与历史、国家和社会统一了起来。他虽然非常重视人格的自我完善,但他并不相信个体的绝对价值,也不像李白那样追求个人的自由。李白说自己“黄金白璧买歌笑”,在杜甫看来那完全是浪费生命,毫无意义。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表明他对裘马轻狂生活的怀疑,也是在规劝李白别像这样“空度日”,也表明了他和李白对个人生命、个人价值追求的不同。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他自己穷得要死,这个时候连饭都没的吃,他却天天想着老百姓,心很苦。

我在家里说:“现在的经济形势很不好,很多人没有饭吃,很多人没有工作,这该怎么办呢?”我的太太说:“你先让我们家有饭吃再说,咸吃萝卜淡操心!你以为自己是谁呀?”我龟缩到了自我,我关切的也是自我和自家,也就是说我没有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和人民统一起来,我考虑的也只是针尖那么大点事情,胸怀不像杜甫那样博大,杜甫真正是“心事浩茫连广宇”。他连自己家也顾不了,却天天想着顾天下的人,自然常遭同辈人取笑。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里,“感时”是说国家,“恨别”是说自己;“烽火连三月”是说国家,“家书抵万金”是说自己。他总是把国家和自己连在一起。

杜甫和后来的白居易有很大的不同。白居易的《卖炭翁》,也关心社会,关心人民疾苦,但是诗里面没有白居易自己的影子,他就是写了个卖炭翁。写《琵琶行》的时候,“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他又完全归属到了自我,没有国家、民族的影子。

国家一动荡,他就痛哭流涕。国家一统一,他写的诗就不一样了。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平生写的最快乐的一首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节奏欢快,读来如瓶泄水。先不说内容,这首诗他用了很多虚词,“却”“须”“从”,句与句之间的联系非常流畅。看这首诗最后两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形容像坐火箭一样快,马上就回到他家乡去了,快乐得不得了。原因是什么?他听说叛军被打败了,国家统一了。

儒家思想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泛爱众”“仁者爱人”的原始人道主义精神。这使杜甫总是把对人民生死祸福的无限关切,与对国家的绝对忠诚结合在一起,在对国家、对社会的献身中突出对大众苦难的深厚同情。

杜甫和陶渊明不一样,他不求洒脱,完全不想解脱自己。杜甫也不像李白那样,要追求个人的自由。杜甫的一生不求超脱,也不求精神的自由,而是把自己的整个人生,沉浸在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抚慰之中。


07.情理交融

杜甫从来没有像李白自吹的那样“杀人红尘里”,也没有像他那样漫无目的地痛饮狂歌,也没有那种宗教狂热信仰。杜甫敏感的心灵、浓烈的情感,总是和稳健的理性结合在一起。杜甫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感性中凝集着理性。

从一些句子中就可以看到,像“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社会分配的不公,阶级严重的分化,在这十个字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涉及高度的抽象概括能力、对社会本质深刻的把握能力。这一名句同样表现出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慨,对下层苦难的怜悯,对统治者腐败的憎恶。

“世乱郁郁久为客,路难悠悠常傍人。”“为客”不是在外面喝一顿,而是长期在异乡“依人作客”,总是在流浪,总是靠别人混饭。“路难”是说他自己人生的道路非常艰难。“世乱”是说社会,“路难”是说他个人。“悠悠”这里是很漫长的意思,他说人生的道路太苦、太坎坷、太漫长,总是要依靠着别人吃饭。安史之乱以后,他老人家就一直靠着别人吃饭。他这是在抒情,也是在思考。他在思考为什么长期在外面流浪?为什么总靠着别人?因为世乱,所以他才“郁郁久为客”。他长期靠着别人吃饭,是因为他倒霉。

他在责怪皇帝,但不是咬牙切齿的咒骂,而是温柔敦厚的责怪,体现了典型的儒家诗学观念,这叫忠厚。

不像李白,一遇上逆境,他马上就喊:“老子不干了!”——“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杜甫不是这样,他总在试图把握社会动乱的原因,一直在刨根究底。


08.你看人家多恩爱

即使是写爱情诗,杜甫也是在写一种崇高伦理规范制约下的情感。他的大多数爱情诗都是表现深厚的夫妻恩爱,他很少甚至从来不表现那种销魂荡魄的婚外恋。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个壮年男子孤身离开了夫人,因为叛军把长安围了,他出不去,一个人在长安的月底下走,自然就想到了太太。可他偏偏不说自己想太太,而是说,“今天我的太太在月亮底下看月亮,想我想得要命”。
古人把这种写作手法,叫从对面着笔,明明是他想太太,他偏偏要说太太想他,非常委婉和曲折。第三、四句紧承第二句:“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很多人把这句话理解得不对,他们理解成“可怜我那些小儿女,还不懂得怀念他在长安的爸爸”。像这样的理解全错,为什么?因为他是进一步写“独看”的,他在鄜州的家里,不仅仅是有太太,还有儿女,怎么可能是独看呢?“解”就是理解、懂得。

这两句意思应该是,“可怜我那些鄜州的小儿女,不理解他们妈妈忆长安的心思”。比如说,杜甫家住在三楼,杜太太把她的儿女送到床上去睡觉以后,一个人跑到阳台上,在月亮底下看月亮,想着长安的老公。她的儿女不理解妈妈,可能有个小儿子会说:“妈妈一个人在阳台上干什么?回来和我们一起睡觉吧。”杜太太肯定不会说:“你们几个好好睡觉,我在阳台上看月亮,想你爸爸。”

杜甫的这种表达方式,古人叫从对面着笔,现在叫曲折,叫委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这两句写得实在太美了。在内容上,这两句紧承第一句。他老婆在月亮底下看月亮,时间太长,露珠把她的头发都打湿了,所以“香雾云鬟湿”,可见望月之久,思念之深。“云鬟”就是一头乌黑的头发,“清辉”就是月亮的光辉,“玉臂”是像玉一样洁白光润的臂腕,美得不得了,在银白色的月光底下待的时间太长了,所以“玉臂寒”。

他觉得太太的头发是“香雾云鬟”,他觉得太太的臂是“清辉玉臂”,还有比这更美的吗?还有比这更性感的吗?哪个女人嫁给了杜甫,我告诉你,一辈子走运。

杜甫这首诗前六句完全是从对面着笔,现在管这种写作手法叫化虚为实,它写的其实全部是假的。他太太是不是真在月亮底下看月亮想他了?我看也未必。这完全是他想象中的,但他把想象中的东西写得活灵活现。杜甫表达感情的方法,在这里是非常委婉、非常含蓄的。

杜甫在这首诗里表达得很细腻,最后两句则直抒胸臆,“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才能夫妻团聚?团聚了以后,夜深人静他们抱头痛哭,哭完了再把对方的眼泪擦干。

从古到今,很多爱情诗大多是写的婚外恋。中国古代诗人写夫妻恩爱的,通常都是悼亡诗,也就是怀念死去的妻子,如西晋潘岳《悼亡诗三首》,唐代元稹《遣悲怀三首》,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等,都是妻子死了以后写的。

丈夫写对妻子的爱情总是写不好,但一写到婚外恋就写得激动人心,“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都是写销魂荡魄的婚外恋,拈花惹草的艳情,偷偷摸摸的爱情。

只有杜甫,他是写深厚的夫妻恩爱,是在一种崇高的伦理规范下的爱情。杜甫的诗,感性中总是凝聚着理性,既有强烈的激情,又有很深的理性的思考。杜甫的感情,也总是在崇高的伦理规范制约下的感情,很少冲破伦理道德的堤防。


09.西方有史诗,中国有诗史

在杜甫诗歌中所反映出来的社会现实,不是照相机照出来的社会现实,而是经过杜甫情感体验的社会现实,是从他胸中透出来的社会现实。

杜诗“诗史”之称,始自唐代。后来的人对“诗史”的理解,真是千差万别。在已有的研究著作中,很少听到学者告诉我们,杜诗反映人民的疾苦和社会的动乱,与那些用散文和历史著作反映历史与现实的作品有什么不同。

比方说白居易的《卖炭翁》、杜甫的《兵车行》,讲来讲去就是这些东西:人民的疾苦,还有统治者的罪恶。这样讲当然也不错,但问题是它们与新闻报道有什么区别?可能比起诗歌来,新闻报道反映人民疾苦,更详细、更清楚。

问题在于,即使是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也不同于新闻报道。肯定不是杜甫这边看到了路有冻死骨,那边就看到了朱门酒肉臭,肯定不是那种像照相式的反映。

这样就把诗歌读死了,就把诗歌等同于韵文形式的历史。所以有人说,这样考证杜甫的诗史,完全是糟蹋杜甫

杜甫的诗歌中,真正的叙事诗极少,大概也就百分之三。即使是叙事诗,也不是那种典型的叙事诗。它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在叙事诗中有大量的抒情。比方说他的“三吏”“三别”,我们一般把这几首当成叙事诗,但是,从他的“三吏”“三别”中还是会看到大量的抒情,所以它们都是叙事兼抒情的诗歌。

杜甫的诗史特征主要表现在哪个地方?我们看看叶燮的《原诗》中是怎样讲的:“诗之基,其人之胸襟是也。有胸襟,然后能载其性情、智慧、聪明、才辨以出,随遇发生,随生即盛。千古诗人推杜甫。其诗随所遇之人之境之事之物,无处不发其思君王、忧祸乱、悲时日、念友朋、吊古人、怀远道,凡欢愉、幽愁、离合、今昔之感,一一触类而起,因遇得题,因题达情,因情敷句,皆因甫有其胸襟以为基。如星宿之海,万源从出;如钻燧之火,无处不发;如肥土沃壤,时雨一过,夭矫百物,随类而兴,生意各别,而无不具足。”

这段话不是用黑格尔的说法,不是以理论形态表现出来的,但他说得特别漂亮,而且说得很俏皮、很有深度,表述的语言也特别好。
他说“诗之基”——它的基础就是诗人的胸襟,如果一个人有博大的胸怀,那么在你的诗歌中就能够彰显你的性情、你的智慧、你的聪明,也彰显你的才辨。这些都能在诗中表现出来。

北宋初年有一个诗人叫林和靖,他的诗实在是写得漂亮精致。“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他对美好的这种体验极其细腻,暗香和月光的那种朦胧美,用语言简直没办法表达出来,但他就表现出来了。语言对偶又精巧,又工整。

但是,它是一种盆景式的美,精致,小巧。而杜甫有一种博大的胸怀,杜甫的诗汪洋浩瀚。

叶燮说“随遇发生,随生即盛”,他认为最伟大的诗人就是杜甫——“千古诗人推杜甫”。其实这个评价自宋朝以后已是公论。除了极个别的诗人,比方说北宋的苏轼、南宋的陆游——他们在模仿李白,比较推崇李白以外,大部分诗人都是学杜甫的,推崇的也是杜甫。
即使说李白了不起的人,也是虚晃一枪,说李白很伟大,真伟大,说完了他就把李白甩在一边,因为李白的诗没法学。

前人说杜甫“每饭不忘君”——一端碗就想到皇上,就想到感恩,甚至不管遇上哪个人、哪个境、哪个事、哪个物,他都会想到皇帝;为社会动乱而忧愁,因时光流逝而悲戚,想友朋生牵挂。“凡欢愉、忧愁、离合、今昔之感,一一触类而起。”

“因遇得题,因题达情,因情敷句”,这三句话也写得特别好。
古代有很多乐府,比方说李白作《将进酒》,这个标题是固定的,是汉乐府传下来的。但是杜甫作《兵车行》,也是乐府诗,叫歌行体,叫“即事名篇”,“因遇得题”,就是遇上什么东西,就自己给它起个标题。叶燮说,杜甫因情而生文,不是因文而去造情。

叶燮这个观点虽然缺乏理论论证,但他非常深刻清楚地指出,杜诗是从杜甫的胸襟中流出来的。更重要的是,他认为杜甫把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林林总总的万事万物全部吸收到他的自我里面去,并变成了自己的东西,按照他的情感去掌握外在世界的情况、纠纷、命运。

在杜甫诗歌中所反映出来的社会现实,不是照相机照出来的社会现实,而是经过杜甫情感体验的社会现实,是从他胸中透出来的社会现实。

杜甫的诗歌写的虽是个人的情感,但也是一幅时代风云和民族心灵的历史画卷,是一部时代精神的壮烈史诗。杜甫和我们民族的历史,和当时的国家是统一的——他自觉地把自己和国家、历史、民族统一起来了。


10.纪事与感事

《岁暮》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这首诗是杜甫老年在成都写的。“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边隅”就是边疆角落的地方,他就在西南一隅做客——其实就是漂泊。“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当时大唐和吐蕃在打仗,靠近吐蕃的成都锦江一带一直不得安宁。“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他写得好沉痛。老实说,他现在就是个老百姓——说起来是杜工部,其实他也不到朝廷去上班,就是他的朋友严武找个由头给他一碗饭吃。但是他老人家可不是这样想的,他急得要死。

他天天心忧天下,他的呼吸总是应和着时代的节律,他的心脏和国家民族的心脏同时在跳动。最后两句实在令人感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他说,“你要是想献身于你的时代,怎么能够爱惜自己的生命呢”?他这个时候远离了政坛,远离了政治中心,感到非常寂寞。一个人到了这个岁数,满头白发,他还在说“寂寞壮心惊”。

从这里我们会看到,杜甫的诗歌是通过抒发个人的情感来反映时代精神的。所以他把具体发生的历史事实拉到了后景,而把个人的主观情感推到了前台。杜甫“诗史”对时代的反映,不是纪事,而是感事,着重表现现实社会、现实的动态在他心灵中产生的情感。
《登岳阳楼》是杜甫“感事”的代表作,各地的高中课本都选了这首名诗: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这两句他写得很沉痛,他说“我小时候听说洞庭烟波浩渺,今天我终于爬上岳阳楼看到了”。要是出自一个年轻人之口,这两句诗可能是抒发“如愿以偿”的兴奋:早就听说洞庭湖,听说岳阳楼,今天总算眼见为实,感受了洞庭湖的浩渺与气势,了却多年的一桩心愿。

可出自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之口,这两句则写尽一生的磨难:过去听到洞庭水的时候,杜甫正当英姿勃发青少年,大唐帝国正处在开元盛世,而今登上岳阳楼的时候,他自己已是垂垂老矣,时代更是动乱不堪。从“昔闻”到“今上”,一切都已经物是人非,洞庭水还是那个洞庭水,岳阳楼也还是那个岳阳楼,可是唐朝已由盛而转衰,个人也已由少而变老,其中有多少感伤、多少痛苦、多少无奈,这两句从杜甫老人口中说出来就无比沉痛。

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紧承第二句,马上就写“今上岳阳楼”之所闻所见,他终于在岳阳楼上看到了洞庭湖的壮阔,领略了洞庭水的气势。“吴”和“楚”,就是今天的江浙和两湖。“坼”就是分裂。洞庭湖很大,大唐帝国的半壁江山由洞庭湖一剖两边,东南的那一边就是吴,西南的这一边就是楚。“乾”是天,“坤”是地。他这表面上是写洞庭湖大得没法形容,天和地好像就在洞庭湖中浮着。但是,这两句的境界虽然非常阔大,骨力也非常雄强,“坼”和“浮”却隐含着国家的动荡和分裂。以阔大之境写沉郁之心,以大手笔写大悲痛。

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第三、四句是登楼之所见,第五、六句就是登楼之所感。他由洞庭湖之浩渺阔大,突然想到自己的孤单和渺小,这是一种反类的联想。这两句对偶极漂亮,“无”对“有”,“一字”对“孤舟”,“亲朋”对“老病”,对得太好了。这里他想表达的是,他的人生走向了绝境。想要的偏偏一个字都没有,就是“亲朋无一字”;他现在最讨厌一个人病了,最讨厌到处漂泊,可这些他偏偏摆脱不得,又老又病之际伴随自己的只有孤舟。人生还有比这更悲凉的吗?
这首诗第三、四句非常阔大,第五、六句又境界很小了,到了尾联又突然“振起”:“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后世诗歌评论家大多从诗艺分析结尾,称赞此诗结尾有力,其实,它不仅仅是诗歌技巧,还涉及人生境界,而后者更是杜甫了不起的地方。

如果我写这首诗歌,写到“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接着就要继续写我的绝望,我的悲凉,我的倒霉,我还要大发牢骚,还要骂上帝太不公平……杜甫的伟大在于,他不是想到自己的不幸,而是想到国家的不幸,“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当时的北方还在打仗,南方也在打仗,一想到天下还不安宁,一想到天下的人民还在受苦,他在岳阳楼上靠着栏杆,眼泪鼻涕就都来了。


11.帝国的兴衰与心灵的震颤

《秋兴八首》是杜甫晚年的作品,是他七律的代表作。通过《秋兴八首》,杜甫反映了他那个由盛转衰时期民族心灵的律动。

这八首诗是一部大唐帝国的兴衰史。我们这个民族,漫长的封建社会是以安史之乱为界的。大唐帝国由极盛走向极衰,甚至走向末路,安史之乱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这一历史变故,也是封建社会前后期的分水岭。我们说一个人很伟大,其实除了这个人的才华以外,也与他生长的时代有关。杜甫生活的这个时代,刚好就处在大唐帝国由极盛转为极衰的一个转折点,他不仅是这个转折点的旁观者,还是这个转折点中的一个亲历者,他是亲身感受,并且生活在这个时代中。
杜甫的《秋兴八首》,一方面表现了由胜转衰的历史真实,比如诗中所描绘出的威武的旌旗、壮丽的宫殿、皇帝的威严、经济的繁荣、精神的昂扬、生活的安乐,盛世的一切都是那样令人神往。

杜甫把一切都写得很好,但当时他眼前是满地的秋气,满天的风云,烽火连绵、硝烟不断、鱼龙寂寞、关塞萧条,眼前的一切又是这样叫人失望。在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个方面,这八首诗不仅表现了大唐帝国由盛转衰,更了不起的是表现了整个社会、人民在由盛转衰时期的那种心灵历程,表现了民族由自信、骄傲、乐观、充满幻想,陡然变为凄凉、哀怨、痛苦、压抑,甚至沉默。

“彩笔昔曾干气象”是何等自豪,“白头吟望苦低垂”又是何等失望。

这八首诗不仅仅是写了现实,也写了人们对现实的心灵感受。杜甫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对比,比如“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人们的精神是多么舒畅;“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心情又是那样悲凉。这八首诗既是时代风云,也是民族心灵的历史画卷。这个历史画卷包括两种:一种是时代风云,是写实的一面;另一种是对时代风云的心灵体验。

这八首诗中的意象,基本上分为两种。一种是长安,代表昔时的强盛。比如画省、五陵、蓬莱宫、雉尾扇、曲江头、花萼楼、芙蓉苑、珠帘、绣柱、锦缆、牙樯、昆明池、织女、石鲸、菰米、莲房、渼陂、紫阁、碧梧、香稻,这些无一不是典型盛世的意象化,无一不是他“故园心”的形象展现。而在现实,你看他眼前都是些什么东西,巫山、巫峡、塞上、孤舟、哀猿、悲笳、山郭、沧江、渔翁、鸟道,都是表达痛惜之情、故国衰败的意象。甚至可以说,这八首诗是大唐帝国盛世一曲深情的挽歌。再看看他的表现手法。对这八首诗不管怎样恭维都不过分,因为实在写得特别漂亮。

回想一下前面的四首,在时间上是从傍晚写到夜晚,再写到第二天早晨。在第四首开始“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紧承前面第三首“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这两句是说,既然都是一些坏蛋在朝廷里掌握朝政,那国事肯定是形同儿戏,所以才有了第四首的“闻道长安似弈棋”前后呼应,紧紧相连。第四首最后说“故国平居有所思”,又引出了第五、六、七、八首所思的内容。

这八首诗,首先从结构上说是非常严密的一个整体,但是他每一首诗又可以相对独立,独立出来都是好诗,连起来又是一个非常好的整体。顺便说一下,《秋兴八首》和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是不一样的,和陶渊明的《饮酒二十首》也是不一样的。无论是阮籍的《咏怀》,还是陶渊明的《饮酒》,都是所写非一时,所用非一事,而且章与章之间根本都没有联系。

这八首诗,标志着我们国家古典诗歌的语言和散文的语言分离越来越严重。在这八首诗中,虚词基本上被剔出了诗外,意象高度地密集,很多语言顺序也被打乱了。这主要是因为诗人想突出自己心里的感受,他想把自己心灵感受的重点提前。比如“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主要体现的是香稻,是碧梧。这种颠三倒四的句式,打乱语言的顺序,突出的是诗人自身情感体验的真实。我们把王维的诗歌语言和杜甫的比较一下。比方说七言律诗,像王维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一看就知道,他的语言顺序非常规范,和口语隔得不远,虽然对偶对得特别好,但实际上他的语序也非常顺溜。
王维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看这两句就知道,他对自然、对田园的感受实在是太美,一看就知道是诗人又是个音乐家写的,“啭黄鹂”“飞白鹭”,实在是漂亮极了,但是一看就知道,他的语言顺序和“香稻啄馀鹦鹉粒”是不一样的。诗歌的语言顺序,从杜甫开始大量地打乱。


12.以阔大之境写悲凉之情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杜甫是盛唐的诗人,一读他这首诗就知道这是大手笔。他的诗歌境界都很阔大,总是用阔大的手笔来写一种沉郁的心境。诗题《秋兴》,所谓“秋兴”,指因秋天而引起的情感活动,“兴”(xìng)指触物生情的心理状态。俗话说“美女当春而思浓,志士逢秋而悲至”,“自古逢秋悲寂寥”,它是中国文人一种特殊的文化——心理特征。秋景引发了杜甫什么样的情怀呢?

这一首先渲染满地的“秋”意,交代自己“兴”起的原因。描绘景象如果过于刻画就容易失之尖新,流于造作,如中唐一位诗人的“鱼跃练江抛玉尺,莺穿丝柳织金梭”,用字虽很巧、很新,但给人的感觉是既吃力又不自然。此诗一起笔就说,“玉露凋伤枫树林”,“玉露”是怎么样“伤枫树林”的呢?“凋伤”。《秋兴八首》是写秋天,秋天枫叶红了,枫树非常美,杜甫却说是“玉露凋伤枫树林”,是玉露把枫树伤得流血,所以才有了漫山遍野的红叶。

“玉露”就是秋天的白露,没有用“白”而用“玉”,第一是因为该诗的最后一句中用了“白”字,以免犯重。第二是“玉”是一种实体,不像“白”只表示一种颜色,玉露能给人一种阴冷沉重的感觉,与诗人即将抒发的凄凉沉痛的心情十分协调,它的语言特色是凝重浑厚。第三是“白”是开口呼,后面的“露”是撮口呼,“白露”不便于吟唱,而“玉露”两个字都是撮口呼,吟起来忧伤绵长。

如果我说香山的枫树叶红了,你会感到火热、有激情、很开朗,心情很快乐。但我现在不说香山枫叶红了,我说香山的枫树在流血,情况就大不一样,感觉就大不一样了。杜甫的诗歌风格叫沉郁顿挫,把他的那个诗歌一读,“玉露凋伤枫树林”,感觉字句也不一样,他开始有了诗眼——“凋”。凋是凋零的凋,它使枫树林红了、飘零了。虽然他这首诗一看就知道是在锤炼字句,但是他写得很厚重,和中晚唐诗的那种纤巧还不一样。他在唐代开了“诗眼”这个头,到了后来的宋人那就不得了了,任何事情都会踵事增华,变本加厉,什么“云破月来花弄影”,什么“红杏枝头春意闹”,什么“春风又绿江南岸”,都出来了,它们都和“凋伤”是一个路数。盛唐诗歌很少有诗眼,唐代诗人从杜甫开始,诗眼越来越多,“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越往后诗眼就越多。

“巫山巫峡气萧森”,从“巫山”到“巫峡”都是“萧森”之气,“萧森”就是秋气萧瑟而又阴森。杜甫这两句诗把整个三峡从上到下都写得萧瑟而又阴森,到处都是秋风秋气秋声,霜叶飘零,一片衰败。“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第三、四句紧接着第二句写,“江间”紧承“巫峡”,“塞上”紧承“巫山”,他不是说“气萧森”吗?这里一个是长江“波浪兼天涌”,一个是巫山“风云接地阴”,江水自下而上,所以叫“兼天涌”,风云从上到下,所以说“接地阴”,从上到下都一片“气萧森”。
“丛菊两开他日泪”,紧承第一句的“玉露”,刚才说过,“玉露”就是秋天的白露,白露降时菊花开,“丛菊”指菊花。意思是说它开的既是泪,也是菊。

杜甫在外面流浪了两年,他一直想回老家,却一直回不去。在成都的时候,听说叛军被打败了,蓟北收复了,他高兴得快疯了,高叫“青春作伴好还乡”,但最终也没能还乡。严武死后,成都大乱,他离开四川成都后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秋天又停滞夔州,所以说“两开”,他在外面流浪了两年,两次看到菊花开了,两次眼泪都来了。“开”字双关菊花与诗人的眼泪,秋日眼见菊花开,他的眼泪也跟着流了出来

既然眼泪叫泪花,既然是花,就可以用“开”字。“他日”有两种完全相反的意义,一指过去,犹言往日或前日;一指将来,犹言来日或日后,这里的“他日”是指过去的两年,他的眼泪不始于今秋,而是流了两年的老泪。

此前提到过,杜甫在《登岳阳楼》中说,“老病有孤舟”。“孤舟一系故园心”是他更早一年写的,当时还在三峡白帝城。“一系”就是常系的意思,就是系着不动。他用“一系”,主要是为了对偶,对前面的“两开”。因为孤舟常系在江边,所以他想回到故园的愿望也不能实现。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由大自然秋气的萧瑟,过渡到诗人境遇的萧条。这里要请大家注意的是,“故园心”,并不只是想回到河南老家,杜虽为河南巩县人,但他自己总把长安看成是自己真正的故乡,这不仅是因为他的祖辈在长安有田产,更重要的是那里是他精神上的家园,他爱京城就像他爱国一样,他时常说自己是长安人

从这两句诗中可以看到,杜甫诗歌语言开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散文的语言逐渐分离,而且离得越来越远。陶渊明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离散文的语言最近,“李白乘舟将欲行”,基本是散文化的语言,到了杜甫,意象越来越密集,语序的颠倒越来越频繁。如上面这两句,“开”字双关菊花与泪花,“系”字也是既指舟又指心。
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这两句紧承第六句申写“故园心”。

为什么说“寒衣处处催刀尺”?这句是倒装句,正常的顺序应该是:处处刀尺催寒衣。到了秋天,家家都在赶制冬衣。古人制衣,用的布料大都是麻或者丝。

在做衣服之前,都要把它浸水,否则就会缩水得很厉害。所以家家要赶制冬衣,都得在长江边上浸麻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这两句就是说,家家都在江边赶制冬衣,到傍晚的时候,整个长江旁边全是“砰!砰!砰”的声音。

此情此景,杜甫急不?一年将尽,家家都在赶制冬衣准备过年,杜甫想到家乡,想到有家不能归,他心乱如麻,急得要死。古人认为,这首诗是典型的以景结情的诗,他的结果就是写景,但他其实是在抒情。用现在的话来讲,这就是典型的电影蒙太奇。有画面,有声音,就是没有人出场。诗人没有说自己不得归故园,是如何焦虑痛苦,他只是呈现江边特有的画面与声音,不着一字,一切尽在不言中,这就叫情景交融。

顺便提一下,“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是清代诗人黄景仁《都门秋思》中的名句,显然受到了杜甫的启发,假如说不是模仿杜甫的话。

大自然萧森的秋气,与诗人凄凉沉闷的心情交融在一起。这首诗的整体情调凄绝、沉闷、凝重,它的境界阔大,而它的感情又非常悲凉,明显地体现了杜甫的主导风格——沉郁顿挫。从八首诗的整体来看,第一首诗是八首诗的总纲。“故园”“他日”——故园就是故国京华,他日就是开元全盛日——是八首诗反复书写的中心。“故园”代表他灵魂的故乡京城,也是他祖国的心脏,“他日”指过去的繁荣与强盛,这两者都是他念念不忘的,正是因为它们都不可能再现于今日,所以才使他梦牵魂绕、痛苦不堪。“秋气”只是引起这种情感的外在景物,同时也是他情感的对象化。


13.时空交错

《秋兴八首》其二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这首诗是紧承接第一首来的。第一首的最后是“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第二首一起笔就是“孤城落日斜”。

第一首说“孤舟一系故园心”,这首说“每依北斗望京华”,前后勾连照应。因为杜甫在京城少陵有一栋房子,所以“孤舟一系故园心”,主要是指首都长安,而“每依北斗望京华”,就是他天天都会眺望着北边,想念京城长安。“听猿实下三声泪”,这里他是引用了《水经注》中“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原来只是在书上读到的,现在他老杜亲自到这个地方来了,这次亲耳听到的,真的是泪沾裳了。

“画省香炉违伏枕”,是说因流寓巴蜀不能回京,“山楼粉堞隐悲笳”,是说兵戈未息还朝无望。“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看看时间,这首诗第一句是“孤城落日斜”,现在是“石上藤萝月”,可见他依北斗望京华望的时间之久,从太阳下山,一直看到月亮当空。由时间的流逝,他写自己望京华的感情越来越深挚,越来越沉重。对此,《杜臆》评价得特别好:“顷方日斜,又见月出,才临石上,又映芦洲,岁月如流,老将至而功不建,能无悲乎!”

诗中有两排意象是并列的,一边是夔州的。猿声、山楼、粉堞、藤萝、芦荻;另一边是京华的:画省、香炉。两重意象不断地交替,也意味着两边空间在不断交错,暗示着诗人的感情不断地跳跃,时而向往京华,时而又回到夔州。同上一首不同,这首诗主要写的是诗人的情感生活,以自己内心的经历为书写对象,并不把情感蕴藏在山水之中,就只是书写自己的情感,两组意象不断交错,彻底打乱了时间与空间。


14.美景与哀情

《秋兴八首》其三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第一首结尾“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写的是傍晚,第二首诗结尾“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说的是半夜,这第三首头两句“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刻画的便是晨景。《秋兴八首》不仅抒写的情思具有内在联系,时间上也衔接得十分紧凑。

读了第二首之后,会看到杜甫写诗用字特别讲究,如“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一联中的“实”与“虚”。这首诗中的用字更细腻,表情更含蓄。

“山郭”就是小山城,指的是白帝城,白帝城沐浴在旭日的光辉之中,小山城洒满了秋晨的霞光,恬静而又安详,谁都明白这是美景。“翠微”是一种青翠的山色,这里指青翠的山,但“坐翠微”是什么意思?从情理上讲,他应该是坐在江楼。“日日江楼坐翠微”,这个语言又是颠三倒四的。这句翻译成白话应该是说,每天早晨起来,他在江楼上闲坐,四围青翠的山色环抱着他。

颔联“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第三、四句在结构上是紧承“日日江楼坐翠微”,在写坐在江楼上的所闻所见。“宿”就是一夜,“信宿”就是连住两夜。“泛泛”是荡舟,摇舟摇着走了。“信宿渔人还泛泛”的意思是说,“这个打鱼的人,他在江中间住了两夜晚,尚且想走就可以走,我老杜连个打鱼的人都比不上,想回家却无法回”。

“清秋燕子故飞飞”,《秋兴八首》是写秋景与秋兴,燕子到了秋天就要过冬,就要朝南方去,都飞走了,杜甫还在这个地方走不了。
燕子走了,飞到南方去也就罢了。可气的是,它们走的时候还要边飞边叫,杜甫就觉得燕子是在他面前炫耀。他说“燕子有意在我面前炫耀,它们知道我走不了,它们走得了”。

这两句里的“还泛泛”,“还”在这里是尚且的意思。他强调的是,一个打鱼的人尚且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从这里面就可以看出杜甫的身份意识,他的潜台词是“我好歹还是个贵族,是个士大夫,我连个打鱼的人都比不上”。“故飞飞”的“故”,当然是故意的意思,这是杜甫的移情,觉得燕子飞走时那得意的样子,是故意在他面前炫耀。

看过这两句,杜甫爱不爱这个地方?不爱。他待在这个地方烦死了,但他走不了。诗人往往容易移情,李白的《独坐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他觉得敬亭山不讨厌他,他也不讨厌敬亭山,实际上是敬亭山跑不了,跑得了它也要走。

再回过头来看这前四句:“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杜甫用词非常细腻含蓄,“日日”在这里强调他生活的单调和重复。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再好的东西也有审美疲劳。

表面上看,这前四句的确写得很美,我们误以为诗人喜欢这里,实际上是在写他对此地厌倦了,对这种日子厌烦了,现在想离开了,想马上回京华了。要是我们,肯定说我好烦这个地方。他不是这样说的,他用“日日”“还”“故”这些词,只有用字细腻,抒情才会委婉。而且他为了强调不断重复的这种单调,就用同一个节奏来表现——前四句诗的节奏都是一样的:4——1——2

还有,他用了很多双声和叠韵。比如“日日”,是叠字,叠字既是双声,也是叠韵,双声叠韵;“信宿”是双声,两个声母相同;“清秋”是双声;“泛泛”和“飞飞”都是双声叠韵。

他反复用相同的东西不断地刺激,强调的是重复单调。

杜甫曾任左拾遗,也是朝廷的谏官。但他是个书呆子,一当了谏官,就以匡衡为学习榜样,天天给唐肃宗提意见。今天打个奏折,说这个地方搞错了,明天打个奏折,说那个地方搞错了。唐肃宗被他烦死了,结果就叫他滚蛋了。

他为什么突然想到了匡衡,跳跃这么大?刚刚还在说“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杜甫不想在外面漂泊,所以他就在想,自己为什么在外面漂泊呢?不断地追问漂泊的原因,觉得自己一生特别倒霉,所以想到了自己的榜样匡衡抗疏。

“刘向传经心事违”,这里说的是《刘向传》中记载的:刘向在汉宣帝的时候讲五经与四书,在汉成帝的时候又领校五经,他不断地在中央朝廷里面整理儒家的经典,整理国家所有藏书,他是汉代非常了不起的大学问家,还是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开创人。

中国古代的读书人,首先选择是立德,就是成圣成贤,其次就是从政当官,说好听点就是“立功”,当不了官就做学问写诗文,美其名曰是“立言”,或者就像孔夫子一样,找几个学生娃混饭吃。

杜甫这里言下之意是说:“我老杜实在是倒霉透顶,我每次抗疏不仅升不了官,还不断地被贬官。人家匡衡抗疏越多官就越高,我抗疏越多官就越小。我当不了匡衡也就算了,现在连当个学者,像刘向这样在中央里安安稳稳地读书、整理经典也轮不到我,当不了匡衡,现在连个刘向都当不了。”

现在他的感情脉络大概就摸清了。前四句说他漂泊西南,对白帝城、对三峡厌倦了,一心想回到京华。第五、六句是追问他为什么在这个地方漂泊,在找是什么原因让他沦落到这个样子。尾联“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这里的“同学”跟我们今天的意思不同,今天同学是同校读书的人,是同窗,这里的“同学”主要是指同辈人。“五陵”就是汉朝五个皇帝的陵墓,汉朝京城的权贵都住在五陵周围,“五陵衣马”就是指当朝的那些权贵。

《论语·公冶长》里面说:“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这段话的大意是说,孔老师问同学们各自的志向是什么,一般的同学都有点矜持,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说,只有子路特别能炫耀自己——子路在所有的地方都喜欢表现自己,他说“孔老师,我毕业以后的志向就是要大富大贵,发达起来,坐着高车大马,穿着又轻又暖和的皮大衣。孔老师,我要发迹了,在座的各位兄弟都有份”。“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就是说把他的马车坐破了,衣服穿破了,他都没有什么遗憾。

这里请注意,杜甫说“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与子路说的“与朋友共”大不一样,杜甫是在斥责他的同辈,说这些坏蛋“自轻肥”,他们个个都中饱私囊。

再看这首诗的感情发展逻辑。他前面说“日日江楼坐翠微”,然后就写坐翠微之所闻、所见、所思、所感。第五、六句是说自己漂泊西南,非常倒霉,第七、八句是说他这样的忠臣倒霉的原因,原来在中央掌权的都是一群贪婪的小人,才使他这样正直的大夫被排斥在外。他说“同学少年多不贱”,他这个时候五六十岁,他的那些同辈人,为什么是少年呢?其实是他骂人的话,说他这些同辈一个个都爬得很高了,原来是自私自利的小人,难怪他这样正直的大臣只能跑到这个鬼地方。

再看这首诗的艺术特点。这首诗第一个特点就是用美景写哀情,景象写得很美,感情却很悲,这是王夫之说的“以美景写哀情,倍增其哀”。以美景写哀情,因为反差极大,景越美,情便越悲。第二个特点是用字含蓄,抒发感情非常细腻。第三个特点就是他所表现的情感,和他所表现的形式,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比如前边所说,他为了表示在这个地方单调和厌倦的感受,用了相同的节奏,大量的双声叠韵。


15.大气

《秋兴八首》其四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此诗紧承第三首。第三首最后说,“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朝廷弄权的都是些小人,因此就有了第四首的首联:“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闻道”是听说的意思,因为他现在不在京城,更不在朝廷任职,国家大事,只能是“闻道”,不可能目睹。这些家伙处理国家的大事简直像儿戏一样。“百年”,杜甫经常用百年,古人也经常用百年,百年就是他这一辈子,是泛指。他说,“我这一辈子经历的世事,那真是悲不胜悲”。安史之乱后,王侯第宅换了一批新的主人,这就是所谓“王侯第宅皆新主”。在位都是奸邪谄媚之辈,这就是所谓“文武衣冠异昔时”。

颈联“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王侯第宅各夸壮丽,而绝无矢志报国之心,文武衣冠各谋其私,而绝无忧国奉上之士。此辈掌权,国家哪会太平?西北的回纥不断骚扰,西南的吐蕃时常入侵,安史之乱的余孽也未能除尽,这就是“直北关山金鼓振”。金鼓声震,羽檄频驰,真正是国无宁日,民不聊生,国家一直在穷于应付,这就是所谓“征西车马羽书驰”。

尾联“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国家的前途不堪回首,自己的处境也同样潦倒难熬,第七句才又从长安国事收回夔州自身。

在这国事日非万方多难之际,自己远窜西南日坐江楼,像蟠伏的鱼龙一样寂寞无聊,因此他常常怀念起国家强盛繁荣的时光:“故国平居有所思。”“故国”是指长安,更指安史之乱前强大的国家。

这首诗的容量很大,在五十六个字中间,他将自己一生经历的国家大事,浓缩在博大的胸襟之中,又通过积淀着历史内容的意象传达出来,用清朝人的评点来说,他的诗歌容量“包罗万汇,负海涵天”。

这首诗是写得最短的,虽然他写得简切,但是这首诗的容量很大,把他一生的经历都表现出来了。

“大气”在诗歌内容上的表现,就是巨大的历史容量,巨大的时空跨度。“大气”在诗歌风格上的表现,就是“浑灏流转”,也就是雄浑浩大。“大气”在结构上的表现,就是大开大合,承上启下。结尾“故国平居有所思”一句,总收前面的三首,又引出后面的四首。后四首分别写“有所思”的对象:宫阙、曲江、昆明池、京郊。


16.壮大富丽与悲凉哀怨

《秋兴八首》其五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此首承第四首而来,写国家全盛之日,宫阙的壮丽和朝仪的威严,它在内容上应前几首的“故园心”“望京华”,和第四首的“故国平居有所思”,本诗为“所思”之一。

杜甫用这些神话传说,是把皇帝写得高大上,群仙都环绕拱卫着他。这是写大唐帝国在最强盛时期的“盛唐气象”,到处是瑞气、仙气,显得喜气而又神秘。当时举国都沉浸在一种富有浪漫幻想的美好氛围之中。

在巍峨的宫殿和喜气祥云的背景下,杜甫把大唐王朝的气氛烘托得特别好,紧接着,当时人们心目中最神圣、最尊严的皇帝就出场了:“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封建社会总是将皇帝比为太阳,此句是写雉尾扇撑开后,但见唐玄宗龙颜日光环绕,呈现出一种神秘庄严的气氛。好神秘,皇帝上朝之前,在龙椅上坐下来,马上有几个野鸡翎毛做的扇子把皇帝隐遮起来,等宦官一声叫唤,扇子慢慢就打开了,天子就徐徐露出了真容。更奇特的是,在上朝的时候,旭日红霞马上环绕“真龙天子”,“日绕龙鳞识圣颜”,何等神奇、神秘、神圣!

前面六句全部是回忆,紧承第四首的“故国平居有所思”,都是写的朝仪——朝廷的威仪。

第七、八句突然反跌,陡然从盛到衰,跌到了眼前:“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沧”通苍,青绿色,如沧江、沧海,“沧江”泛指一切江河,这里指巫峡段的长江。“一卧”有一蹶不振的感慨。“岁晚”切标题“秋兴”,也兼指诗人自伤迟暮老大。

这首诗表现对过去国家强盛景象的思恋,包含着对国家兴衰的怅惘和痛心,对自己目前处境的苦闷。它的写法与前四首不同,前六句的格调博大昌明,宏丽肃穆,极言其承平时的壮丽、欢乐、富盛,最后二句又写得极其衰败悲惨,因而二者之间形成巨大的反差,过去越是洋溢着欢乐喜悦,越是显得富强壮丽,眼前的现实就越是显得悲凉凄切。


17.回望盛世

《秋兴八首》其六

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上一首写宫阙、朝仪、龙颜,这一首写京华的风景名胜,是“故国平居有所思”,“所思”之二,写当年的风景胜地——曲江。首联“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此篇提笔就横空陡起,首联两句笔力扛鼎,以巨大的空间跨度,用“万里风烟接素秋”,巧妙地把西南的瞿塘峡,与京城的曲江连在一起。瞿塘峡口是他目前所在的那个地方,在三峡;而曲江头是在长安。他用一句“万里风烟接素秋”把这两个地方连起来,怎么连接的?他说瞿塘峡口和曲江头都是秋天。

金圣叹是个了不起的人,他的《杜诗解》在杜诗研究中很重要。他说:“御气用一‘通’字,何等融和,边愁用一‘入’字,出人意外,先生字法不尚纤巧,而耀人心目如此。”这个评价非常好,他读得特别细。“通”字显得当时的曲江幽静美丽,且涂上了一层高贵的气派;“入”字是说,西北边上的叛军打破了人们和皇帝喜游逸乐的安宁梦,是那样突然和意外。写到这里,诗人只点到为止,不再接着续写边愁了,马上掉转笔头写当年的强盛:“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
“珠帘绣柱”描写曲江两边建筑的奢华,“锦缆牙樯”指江中舟楫的富丽。以珠装饰帘,以绣装饰柱,以锦来做缆,以象牙为桅杆,使全诗呈现出一种富贵气。

回想当年的曲江,处处繁华壮丽,现在眼前这一片瓦砾,一片废墟,真叫人心寒,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帝王建都之地,如今却成了兵戎混战的战场,简直叫人羞愧死了!

这首诗在艺术上陡起陡结,开头横空而起,尾句陡转作结,很有特色。盛时歌舞地的繁华,饱含着诗人深情的依恋,结尾像是从甜梦中突然醒来,无限的低回往复,咏叹有情。和上一首一样,这首诗用了很多华贵的意象,构成那种富丽的境界,然后只用了“回首可怜”四字,使这些富贵豪华成了现实荒凉冷落的反衬。诗人无限的痛苦、无限的惋惜、无限的悲伤,在这种反衬中透露出来。


18.语丽情哀

《秋兴八首》其七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这首诗是“故国平居有所思”,“所思”之三——昆明池。

在写法上,这首诗和前两首完全一样,前六句写大唐盛世的气象,最后两句突然反跌。第一句“昆明池水汉时功”,点明昆明池是当年汉武帝开凿的。“武帝旌旗在眼中”,因为杜甫写作的时候是在三峡,他感觉到当年在水面上,练习水战时的那些旌旗,好像还一直在眼前飘扬。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昆明池有一个石雕,雕的是牵牛织女,还用一种非常贵重的玉石雕了鲸鱼。这两句就是写那些石雕栩栩如生。那个织女雕得像活人,但由于它是石雕,夜晚尽管月光非常明亮,它也仍然织不到布,白白地浪费了夜月,所以就叫“虚夜月”。雕的那个鲸鱼的鱼鳞,在秋风中好像要摆动起来,鱼要飞起来一样,所以叫“动秋风”。

“菰米沉云黑”,就是很黑很黑的菰米,像乌云一样遍布昆明池。

昆明池虽然的确有石鲸、织女、菰米、莲房,但这四句不是对昆明池景物的实写,而是借这些意象来表现一种情感的境界,不仅借此抒发自己深切怀念故国的情怀,也渲染出丰饶富足的社会氛围。

最后两句在写法上十分独到:“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关塞”就是指三峡,“鸟道”,读过《蜀道难》就知道鸟道是指的什么——这个地方非常偏僻,根本就没有人行道。用现在的话来讲,这个地方就不是人活的地方。它不仅不是人活的地方,还是人来不了的地方,因为只有“鸟道”。这两句写得非常凄凉,而且是突然反跌,那个“一渔翁”当然是自指,指他自己。“江湖满地”是说自己长期流浪,四处漂泊。

这首诗是以丽语写哀情的典范,尾联“极天”“满地”,是诗人俯仰兴怀,言江湖虽广,无地可归,身阻鸟道,迹比渔翁,昆明盛事,只能梦见。


19.倒错与反跌

《秋兴八首》其八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这首诗是“故国平居有所思”所思之四,写他京郊的游历。第一联记渼陂的山川之胜,第二联便写渼陂的物产之美:“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清代的学者大多认为这两句是倒装,要按正常语序应该是“鹦鹉啄馀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你们见过香稻会“啄”吗?见过碧梧能“栖”吗?鹦鹉怎会有“粒”?凤凰如何长“枝”?杜甫写得颠三倒四,把整个句子都打乱了。但是,如果真说“鹦鹉啄馀香稻粒”,那就是写实。如果是写实,下边那句就有问题,因为根本没有凤凰这种鸟——凤凰是一种神鸟,传说只有在太平盛世、非常伟大的时代才会出来。所以,这两句显然是在写那个伟大的时代,不能把它完全理解成是倒装。

底下两句还是写渼陂:“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刚才两句写的是渼陂这个地方的香稻和碧梧,这两句是写渼陂周边的景象。

“仙侣同舟晚更移”,一对一对的情侣,或者一对一对的伙伴,唐朝比较开放,用我们现在的想象就算是情侣吧,他们都在渼陂玩疯了,一直玩到很晚很晚,天快要黑了,还朝湖中间游去。

“彩笔昔曾干气象”,对于这个“气象”有几种解释。有一种解释把气象解释成为皇上,杜甫有一首诗曾说“往时文采动人主”,“人主”就是皇帝,他说:“我曾经以我的文采打动了皇上。”还有一种说法,“气象”就是大唐气象,“干气象”就是他曾经用彩笔描绘了大唐气象。

“白头吟望苦低垂”,写得非常凄凉,简直是令人绝望。“白头”这不用说了,四十岁出头的时候,杜甫就“白头搔更短”,这个时候估计他秃顶更厉害,一根黑发也没有了。“吟”就是唱他的诗,“望”就是望长安。“苦”—“低”—“垂”,这有三个层次,先是非常痛苦,再是把头低下,最后完全垂了下来。

特别要请大家注意的是这首诗的语言,它的语序颠倒错乱,与盛唐其他诗人,如李白、王维、孟浩然等人不同。我们从此可以看到诗歌语言的变化,也可以看到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良苦用心。


20.恨别

他的叙事诗,如“三吏”“三别”中的《垂老别》《石壕吏》《新安吏》这些大家都非常熟,其中的诗史特征也容易感受。无论是《新安吏》还是《石壕吏》,都有一点记叙的特征,读来会觉得它表现了时代的真实,但这里面诗人的抒情性都很重,它们仍然是叙事兼抒情的,只是以叙事为主。在杜甫的抒情诗中,他总是将个人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很多诗中,往往怀念亲人的分离,感叹人生道路的坎坷,同时也忧虑社会的动乱,牵挂国家的兴衰。如七律《恨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这是杜甫漂泊在西南的时候写的。第一句“洛城一别四千里”,是自己在安史之乱后行踪的概述;第二句“胡骑长驱五六年”,就是说叛军还没有完全消灭。后一句是前一句的原因,前一句是后一句的结果。因为“胡骑长驱五六年”,他才“洛城一别四千里”。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这两句写得真是太漂亮了。看他的对偶,“行剑外”,“老江边”,这对偶好得不得了。他说秋天漂泊到了西南,被战乱阻隔在锦江旁边,大概要死在这个地方了。接下来说,“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这里一切都颠倒了,夜晚他是“立”,白天他却“眠”。为什么完全颠倒了?因为他太痛苦了,尤其到夜晚,在月光底下他很容易想家,注意他的语言:“思家”“步月”“清宵立”,一波三折。这里也有很多倒装,我们可以说“清宵步月思家立”,也可以说“清宵步月立思家”,还可以说“步月清宵思家立”,反正怎么样写都是可以的。这是典型的中国诗歌语言,可以打破顺序,重新组合意象,它给人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清宵”是快要天亮了,他之前在月光底下不断地踯躅,想家想了一晚。“步月”这两个字写得特别好,杜甫的语言非常凝练。

在月亮底下踱步,如果我要说步月,大家可能就觉得不通顺。就像英国人说的,莎士比亚的语言,有时候写得的确不通,但是不通得很漂亮。“忆弟看云白日眠”这句仍然是颠三倒四的,他应该是“看云忆弟白日眠”。但要“眠”又怎么“忆弟”呢?这只能够意会。他难道是躺在江边看云?如果“眠”了,又怎么“看云”呢?总之这需要大家慢慢去体会,你们要是想清楚了,有了结果,一定要告诉我。这首诗前面六句,差不多都是写自己怀念亲人,感叹自己的漂泊。

最后两句说,“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幽燕”在今天的河北一带,安禄山起兵就是在这个地方。李光弼就是当时的司徒,同时也是兵马元帅。这里杜甫说,听说李大将军正在急着要破幽燕。前边一直写怀念亲人、感叹漂泊,那最后为什么写“司徒急为破幽燕”?前面说过,杜甫的精神结构中,感性中有理性,此诗就是一个典型。他前面是写漂泊,写与亲人分离,而这句“司徒急为破幽燕”紧承前面那句“胡骑长驱五六年”。他到处漂泊,与亲人分离的原因,就是胡骑叛乱,那么他希望和家人团聚,希望国家太平,自然就会联想到“破幽燕”了。

这首诗的语言,真个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初看似曾相识,细读才知奇特新颖。


21.从讨厌平庸,到同情平凡

杜甫的一些咏物诗,也有时代和国家的影子。先看这首《房兵曹胡马》。房兵曹是个人,兵曹是个官的名字,房是姓,胡马就是从西南或者西北进贡来的马。我特别喜欢这首诗,这是杜甫年轻时候写的: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真是年轻气盛,想想他当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那目空一切的气概,大唐盛世,勇猛无前,胡马就是年轻杜甫的影子。

第一句“胡马大宛名”什么意思?就是从大宛进贡过来的胡马。“锋棱瘦骨成”,这里说一下,其实马和人差不多,如果长着肥膘,全部都是油滚滚的,马就跑不动了,就是很糟糕的马。所以这里说的马就是很瘦、很精壮。“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是说这个马的耳朵很尖,两个耳朵都竖起来了。如果一匹马很肥、很胖,那就没有什么用了,两个耳朵就耷拉下来了。“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不管多宽的沟坎,这匹马都一跃而过。像这样的马,骑在它身上,你可以把命交给它。“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一读就知道,这是大唐气象,有时代的影子。那个时代,李白和杜甫这些爷们儿,横闯天下,万里横行,实实在在是个了不起的时代。

最后两句写得很吓人,“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他说,“苍鹰啊,你什么时候把那些平庸的鸟全部咬死,然后把毛血洒得满地都是”?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杜甫年轻时候那种英雄主义的激情、英雄主义的气概。他讨厌平庸、讨厌平凡,这和他老年时那种对苦难、对弱者的同情是完全不一样的。前边两首诗都是他年轻时候的,我们再看看他老年时候写的,就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了。这首诗的标题也可爱,叫《病马》。他骑的马出了问题了,人老了,马病了,人也病了,你看他怎么写:

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
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
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
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

诗的内容,大概是写杜甫从甘肃天水到四川,骑马翻过山脉。开头四句就是“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他说,“马儿马儿,我乘骑你也是时间好长了。现在天气寒冷,山又很高,你又病了,走不动路,好可怜,一切都很可怜”。下面一句“毛骨岂殊众”,他说这匹马长得跟别的马一样。《画鹰》那首诗说“苍鹰画作殊”是强调特别,而这里是强调和大众一样。底下他说,“驯良犹至今。物微意不浅”,马虽然是个动物,但是跟我们的感情太深了,所以“感动一沉吟”。
人和动物融为一体,充满了同情。这跟“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的那种英雄主义激情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个人什么最真实?他的感受是最真实的。那么随着时间的不同、心境的不同、年龄的不同,他的很多感受都会不一样。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4,088评论 5 45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1,715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1,361评论 0 31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099评论 1 26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0,987评论 4 35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063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486评论 3 38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175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440评论 1 29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518评论 2 30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305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190评论 3 31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550评论 3 29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880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52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451评论 2 34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637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