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5年,法国作家雨果逝世,得到了国葬的礼遇,两百万巴黎市民参加了他的葬礼。一个国家给予作家如此荣誉,怕是人类历史上的首次。他的《悲惨世界》是部史诗般的巨著,如果还不太了解其中的故事,可以点击下列空明连环画的链接,本文是完成这些绘画后,结合原著阅读,写成的一篇读后感。
《悲惨世界》之所以写得如此深刻,主要是因为故事伴随主人公内心冲突逐层展开,让读者的同情心一次次“触崖”,几近崩溃。就让我们先从清纯少女芳汀的苦难经历说起,芳汀姑娘一头金发,牙齿洁白,因过于单纯,被纨绔子弟玩弄后遗弃了。带着没爹的孩子陷入了生活困境。
无奈之下,把女儿托给客栈老板德纳蒂夫妇抚养,自己只身回到家乡找工作。她幸运地被马德兰市长的企业录用,勉强能寄钱给德纳蒂供养女儿,她哪里知道那是一对贪婪无度的无赖。就在德纳蒂大幅抬高抚养费时,受刻薄之人陷害,有人揭秘她暗地里养有无父之女,违背了马德兰企业诚实原则,因而丢了工作。
德纳蒂利用各种借口榨取芳汀的钱财,谎称天寒要10法郎给她女儿阿塞特买毛外套。被逼无奈的芳汀卖掉了引以为傲的一头金发买了毛外套。
收到毛外套的德纳蒂气急败坏,他根本只是要钱,芳汀走时留给阿塞特的衣服早就拿去卖钱了。他们把寄来的衣服给了自己的女儿。又谎称阿塞特得了“猩红热”,要求寄回40法郎。芳汀走投无路只得连那一对洁白齐整的门牙也卖了。通过剥夺芳汀最美丽的部分,雨果把善良无私的母爱与德纳蒂无度的贪婪加以对比,让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以最具画面感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
苦难一个接着一个,纯洁的芳汀因经济崩溃,最后落入风尘,卖身成为妓女,即便丢失了尊严,母爱依旧苦苦挣扎,风雪之夜,她被人欺负,反遭沙威警官的斥责,还要把她下大狱。她入狱意味着女儿将流落街头… ,雨果一边描写芳汀的凄惨生活,一边描写她母爱的挣扎和牺牲,看得让人泪奔不止。泼皮无赖德纳蒂贪得无厌,把阿塞特当成摇钱树的同时,还让小小年纪的阿塞特承担重活。读者的愤恨和不平被不断推高,生命逐渐逼近“折断”状态。“苦啊…”,比死亡更加悲惨,尊严被踩在脚下蹂躏,不仅疼在肉体上,读者的心都被碾碎了。德纳蒂的小人得势,惺惺作态,全无廉耻,让人恨的牙根发痛。悲惨世界用芳汀这样的典型人物,塑造了大革命年代的底层社会人民的生活状况。
出面拯救芳汀的是马德兰市长,还没来得及处理,他就被拉进一宗法律审判有关的事件。原来他就是刑满释放后再次被通缉的苦役犯冉阿让,他才是整个故事的真正主角。贫苦出身,早早就失去父母,被姐姐养大的冉阿让,饥饿难挨,为了家人能有口饭吃,砸了面包店的橱窗,偷了面包,被老板抓住。
法庭居然判了冉阿让4年苦役。冉阿让被下大狱做苦役后,为了带着7个孩子的姐姐,几次越狱被抓,逐次加刑,被判了19年。冉阿让对这个社会只有仇恨,他贫穷,没受过教育。可他生来如此,不曾有过选择。生存难道不是第一位的吗?那些冠冕堂皇的道德法律难道可以不给人基本的生存权吗?按照《社会契约论》公共权利难道不是个体让渡出的一部分吗?有多少人会在不被饿死和守法之间选择后者呢?
社会不提供免费的基础教育是有罪的,应当为它制造的黑暗负责。有罪的人并不是犯罪的人,而是制造黑暗的人。
这样的大道理冉阿让讲不出来,他首先得获得自己和兄弟姐妹的生存空间。《贫穷的本质》之所以能获诺奖,和雨果揭示的黑暗有着底层的暗合。这类判决在那个年代有着代表性,革命之所以发生,就是因为任何改革都存在“改革悖论”,也就是改革要借助被改革者,这当然是矛盾的,于是貌似暴力的革命就不得不发生。用《物演通论》的递弱代偿来解释,就是社会存在度递弱,属性代偿达不到阈值,必然出现范式变革,所以《悲惨世界》有其悲惨的必然。
出狱后的冉阿让,在世人眼中依旧生活在无形的观念监狱中,处处受歧视,饥寒交迫,实在无处避寒,误入狗窝,被狗逐出撕咬。人的尊严遭到如此践踏,怎么可能心存善念?冉阿让处在“没有选择”的选择中,那年代,很多人和他处境一样,社会治理简单粗暴,监狱遍地,“只堵不疏”。法律有其局限性。超越法律的教化终于出现了,雨果让它借主教的身份出场。
冉阿让来到神甫家投宿,得到了热情接待,冉阿让不仅与神甫同桌饱餐美食,最冲击他灵魂的是他这辈子没受到过如此尊重,被人称先生,有生以来还是第一次。19年牢狱,他第一次睡在这么温暖的床上,可他不懂得感激,因为面对生存困境,他首先考虑的是怎么活下来,他无法抵御那副银餐具的诱惑,甚至在窃取时,一点点动静,就能激发他对神甫动粗的歹心。
恩将仇报,冉阿让偷走了银餐具。当地人无人不知,那套银餐具是主教大人的。冉阿让被警察抓回到主教大人家里,主教当着警察的面,问他,“为何没把银烛台也拿走,银烛台也都是送给你的,还是和银餐具一起拿走吧”
冉阿让的三观被彻底颠覆了。自己忘恩负义,偷走了主教大人最昂贵的银器,被抓回来不仅没有受到责罚,反而主教大人还要把银烛台也送给自己,这让冉阿让泪奔的一幕深深刻在了这位苦役犯的心里。主教把烛台递给冉阿让,对他说:“记住要做个诚实的人,我买下了你的灵魂,您不再属于邪恶,您将成为一个善良的人”
即便受到了三观颠覆的冲击,冉阿让还是抢了一个孩子的银元,他也因此再次受到通缉。他这时开始痛恨自己,开始从人格中分裂出一个全新的自我。那个鄙视旧自我的新冉阿让从脆弱的挣扎中逐渐长大。
在一个滨海城市,冉阿让遇到一所房屋燃起大火,他,那个脆弱挣扎的新冉阿让勇敢地站了出来,不顾个人安危,冲进火海,救出了困在里面的两个孩子。而他们的父亲恰巧是当地警局的局长。得以落脚的冉阿让靠个人智慧,改进了当地一种特产的工艺,从而使自己,也使这座小城逐渐富裕起来。冉阿让在一次翻车事故中再次挺身而出,做出令人称道之举。马德兰老人从此家喻户晓,一个与新冉阿让相配的名字获得了所有市民的尊重。他开办了自己的企业,终于有了更多的人生选择,而人生的第一次启迪是主教大人给的 ,主教大人面对他的以怨报德,还以以德报怨。
冉阿让选择了从善,开办了自己的医院和学校。他收获的已经不仅仅是心底最期盼的尊严,而且还获得了市民普遍的尊敬。懂得了人之为人的意义,从此,那个曾以怨报德的冉阿让到这时才真正死去,永远地死去了。即便再次沦为苦役犯,心中也无法再接受过去的冉阿让了。马德兰老人成为了马德兰市长,成为当地的传奇。
只有一个尽职的警官没有接受他,他就是一直对马德兰身份抱有怀疑的沙威警官。正当沙威的步步紧逼时,一个被指认为冉阿让的嫌疑人被推上法庭,让马德兰身份问题有了转机。就在马德兰得知这个无辜之人将永远让冉阿让成为马德兰时,良心,就是那颗无比纠结的良心,再次使得马德兰市长站出来自首了,他如此大义地解救这位无辜之人,令各阶层的市民深感震惊。自首的代价是自己重新成为苦役犯。这需要多么强大的内心啊。令世人感叹,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心,是一颗承载伟大心灵的人心。一头是令人尊敬的市长,另一头是永无出头的苦役犯,这里,跌落十八层地狱的重力遵循的不再是牛顿的万有引力,而是康德的道德律。不计成本地坚守底线。他不自首,沙威也就彻底放弃了对他身份的怀疑。可自己的良心就会成为“流浪儿”。纠结,痛苦…,冉阿让选择了让心灵升华,得以慰籍。让肉体为之前的以怨报德偿还债务。雨果塑造了一个身躯直耸云端的高大形象,他不是了不起的总统,而是人人鄙视的苦役犯。
多年的努力瞬间归零,等待他的,他比谁都清楚,可主教大人的话再次回到冉阿让的脑海,“记住要做个诚实的人,我买下了你的灵魂,您不再属于邪恶,您将成为一个善良的人”。读者通常会认同诚实是优良品质,但此时的诚实是对天堂和地狱间的超跨度选择,放逐良心,可以锦衣玉食,受人敬仰。而执着坚守会让肉体承受苦役之难,重新生活在世人鄙视的目光下。与第一次入狱前不同,这一次是灵魂做主的真正选择,反本能的选择,无限挣扎的选择,只有看淡尘世,经受灵魂的拷打,对崇高得有真正追求。内在的伟大是无形的、纯粹的…,不是作为有为的政治家,也不是作为名满天下的科学家,而是作为苦役犯成为心灵之界的天使。雨果塑造一个难以企及的“苦役犯”,他成为任何伟大都难以平视的一座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