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去年四月份陪妈妈在沈阳看病时,在沈阳图书市场买的,没想到这么厚这么大啊,简直就是一本教科书啊,专注的读了十天啃完这本书,之后就对教科书的恐惧没有了,原来可以挑战成功。再也不怕以后的各种考证考级啦!这是带给我最最大的意外收获。
去年第一次读的时候,只是零散的发一些心得体会,十个月后重新拿起这本书时,翻看的时候,内心的感动又加上了,曾经在书边的批注说改的部分,已经在生活里发生了改变。这感觉,可以算的上是永恒的幸福!
这本书里想说的好多:
首先,沟通可以满足自我认同的需求!也就是我是谁?而且也算是认识自己的唯一方法(读书是在和作者沟通),我们是在别人诠释我们的过程当中才逐渐明白自己是谁的,逐渐形成了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你对自己所特有的相对稳定的知觉,这或许是我们最根本的财产,认识自己是必要的,因为如果没有自我概念我们就不可能和世界有所联系!自我概念是是主观多元的,很容易被扭曲,易自我膨胀和妄自菲薄!自我概念会随着时间逐步形成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一种被称为“认知保守主义”的思维惯性会驱使我们去寻找支持我们自我概念的人,让我们很少能学着认识真实的自己。自我概念是一些对我们比较重要的人,所给出的反应评价构造出来的,故成为“重要他人”特别是青少年时期他们对孩子的评价和描述就如同一面镜子,能够不断积累和强化我们对于自我的认识!所以,父母们,看看你的一言一行对孩子多重要!正好看到《简爱》当中有一句:
孩子们无法分辨成人世界的是非对错,也无力组织有力的语言逻辑为自己辩白,纯真的感情不被珍惜和尊重,恐惧,委屈,愤懑甚至自我怀疑,常常折磨着他们年幼的心!
自我怀疑的越多自我概念越模糊,慢慢的也就成了武老师所说的巨婴了。这把一大段打出来,其实就是放在这里警示自己!同时自己也在找寻自己!
其次,书中对倾听的描写,让我感同身受,看看无效倾听是什么样的!有虚伪的倾听,自恋地倾听,选择性倾听,隔绝性倾听,防卫性倾听!以前学“新闻写作与采访”时讲学习如何提问和倾听,道理相通,成功的沟通者很擅长激发别人透露越来越多的信息,而这些无效倾听却将沟通逐渐终结,仔细观看每一项,自己在生活中都经常遇到或使用到,尤其是自恋性的倾听(常遇到)和防卫性的倾听 (常使用)!从小就是一个聆听者,到现在才知道如何做个好的聆听者!继续努力!
再次,在沟通时有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非语言沟通通过语速,音调,动作,表情,距离等表现,很多时候非语言沟通比语言沟通更重要!让我想起了《乡土中国》《身体语言密码》《非暴力沟通》!明白沟通中包含这两点,可以让我们在以后的沟通中更加注意一下自己的非语言沟通!
再次,通过本书我改变了很多对沟通的错误认识。沟通的越多不见得沟通的越好,消极的沟通越多带来消极的结果只会更多。
沟通不会解决所有的问题!成功的沟通并不表示彼此理解!萧伯纳说:“沟通的问题是自以为达成了沟通,这是幻觉!”
人与人之间的误解是普遍的。一直对这一点出于错误认知,一直以为只要沟通了就能解决问题,想想太天真。现在坦然面对这个问题,就能看开很多事情。
最后,完整而清晰的信息包括:清晰地描述行为,至少提出一个解释表达说话者的感受,描述情境的结果和说话者的意图!举例如下:1.“现在只能这样了”改成“看起来我们有点麻烦了看看我们能不能一起想个办法”
2.“你中午下班做什么?”改成“我中午下班要搬东西,你可以帮我一下吗?”
3.“那绝对是不可能的”改成“我想你用那个方法可能会出点麻烦的”
这三句是我在生活中常犯的错误,继续改!
结尾彩蛋:
1.沟通的必要性当中生理需求这一项说:能经常从爱人那里听到甜言蜜语的人,她们的应激素水平往往更低!
2.沟通的质和量应该同等重要!
3.对我而言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我与你】不是【我与它】!
4.语言是障碍也是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