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头蛇尾,难以坚持是我的老毛病了。 虽然不是什么好习惯,但一直无能为力去改变自己,也是现实。抱持着不跟自己过不去的生活态度,因为生活已经很难了,再跟自己较劲,就实在是太难过了。
感谢万能的互联网和短视频,今天居然让我刷到了让我豁然开朗的说法。
我的行动力低是因为我对于事情的结果想的太多。突然间不能再同意了。我的确是对事情的结果,下一步发展总是想太多,最后莫名其妙的行动就停了。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过多地关注行动的结果和期待可能会显著影响我们的行动动力。这种现象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 过度焦虑与压力
当我们对行动的结果寄予过高的期望时,往往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源于害怕失败和害怕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心理学研究表明,高压力状态会引发焦虑,进而抑制我们的行动力。焦虑让我们过度担心未来的不确定性,从而陷入“焦虑-拖延-自责”的恶性循环。
2. 完美主义倾向
过度关注结果常常与完美主义倾向相关。完美主义者往往设定过高的标准,并且害怕任何形式的失败或不足。心理学家认为,完美主义是一种有害的思维模式,它会让人们陷入无休止的自我批评和焦虑之中,最终导致行动上的瘫痪。因为他们担心一旦行动不够完美,就会面临失败和批评,这种害怕失败的心理使得他们更倾向于避免行动。
3. 内外动机失衡
根据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人们的动机可以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指的是因为活动本身带来的乐趣和满足感,而外在动机则是为了获得外在的奖励或避免惩罚。过度关注结果往往会将内在动机转化为外在动机,使得我们失去了对行动本身的兴趣。这样,行动不再是因为兴趣和热情,而是变成了达到某种结果的手段。当外在结果未能达成时,我们很容易感到失望和挫败,从而降低行动的动力。
4. 期望-现实差距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的期望与实际结果之间的差距会对情绪产生显著影响。期望越高,实际结果未达成时带来的失望感越强烈。这种强烈的失望感会削弱我们的自信心,导致我们在未来的行动中更加犹豫不决。一次次的失望积累下来,最终可能会让我们对行动失去信心和兴趣,陷入行动力低下的状态。
5. 自我效能感下降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人对自己完成某项任务能力的信念。过度关注结果和期待,会让我们在行动之前就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一旦预期的结果没有实现,这种怀疑会变得更加严重,进一步削弱我们的自我效能感。低自我效能感会导致我们对任务的兴趣降低,从而减少行动的可能性。
为了避免过多关注结果对行动力的消极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设定合理的目标:将大的目标拆分为小的、可实现的目标,逐步积累成就感。
关注过程而非结果:学会享受行动的过程,将注意力从结果转移到每一个小的进步上。
调整心态:接受失败是学习的一部分,从失败中寻找经验和成长,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完美。
自我肯定:经常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增强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通过这些策略,我们可以减少对结果的过度关注,提升对行动的专注和热情,从而增强行动力。
综上所述,我决定从今天重新开始行动,只专注于整理自己的所思所得,成长体会。行动而不考虑结果。 先定个小目标,连续更新30天看看。 立此为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