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不知道怎么地,裁员的话题又被炒的很火,各个新闻又再报道各种大公司裁员的事情。大家似乎对这种新闻都履见不怪了,不过每每看到这些新闻又总能掀起社会一阵波多,很多有就开始下次被裁掉的会不会就是我呢?
所以,我想可否出一个系列讲讲各种焦虑问题以及如果面对这些社会新闻对人们的负面影响。总之,希望通过这一系列文章跟大家聊聊我、身边朋友以及各种书中的作者是如何去看待这些社会问题。希望大家看过后可以重新找到方向。
前几天见了一个朋友,今年快40岁,从36岁被美团裁员后,自己出来单干,目前在做的是Web3赛道的一个艺术品牌。我们吃饭的时候聊了很多,从他的创业项目到生活,聊了整整一个晚上。由于我们认识有一段时间了加之我们一定的年龄差距,所以我们讨论的时候并不是把重心放在创业项目上,而是聊了一下他被裁员时候的感受。他总结是先是震惊后是无奈最后是平静。他跟我讲当时被裁员的时候自己真的是不敢相信,感觉怎么样应该也轮不到自己。他做的工作和信息安全有关,用他的话总结工作各项都到位,甚至超额完成,为什么就在公司留不住呢?更何况自己其实还在不断学习,是哪个环节出问题了呢?
下岗后,他思考的第一件事情不是立刻去找另外一个工作,而是去反思自己到底哪里做的不好让自己被裁掉了呢?大概一周之后吧,他想明白了,第一点,自己在工作中去提升的都是硬技能,但是能力方面其实并没有任何的增长,而他学习的那些硬技能可能不假时日就会被AI取代;第二就说是硬技能,自己除了自己领域之外的可谓是一窍不通,总结来讲就是融会贯通的能力不强,只要出了自己熟悉的区域,可能是什么都做不了。而且,他自己总结认为自己每天的工作中70%的内容对于他来讲就是一个复制粘贴的过程,说直白些,就是那个问题不需要怎么思考就可以完成的。
好多人觉得自己好像从学习出来后增长就很慢了,甚至是走下坡路。大部分人把这个认为是没有学校的环境了,所以无法获得进步了。
但是我们如果真的去认真思考事情真的是这样吗?大部分人进入到社会以后,每天就呆在自己的舒适区了,看起来每天工作特别累,事情特别多,但是10件事情有8件都是没有任何价值的事情,而在这些没有价值的事情上面花费了超过95%的精力,最后等到真的要处理有价值的事情的时候,就说今天实在太忙了,没有时间去处理这个事情了
再交朋友的时候,我们小的时候都被教导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做事情上也是一样,如果毕业以后,我们一直就是跟这些所谓的烂事,或者没有意义的事情打交道,那自然能力会成指数型下降。
在大学的时候,我们至少还会为了不挂科而为考前一天当拼命三郎。到了工作以后,彻底没有任何非常严格的考核措施了,或者说考核很多时候都考在你的舒适区内,最后被裁员了。
关键是,在学校的时候你兴许还能知道我是某个部分知识点掌握的不好我下次我就死磕这个部分,让自己在这个方面改进。可是到了工作中后,很多人即使被裁员也完全没有复盘反思的意识。被裁掉后马不停蹄的就去找下一个,结果没过多久由被裁了。
反复几次后,不然就是下一个结论这些公司有眼无珠,不然就是说自己不适合这个社会环境。
回到我朋友的这个例子,我们刚才上面讲到的它几乎都踩雷了:他虽然看起来考核很不错,所有的工作都完成了,但是像他自己讲的那些工作就是他的舒适区,那种工作就是可能下面人往上迈一个台阶就可以把你踹下去的工作。所以表面看似做的很好,实则根本就是在走下坡路。最后是把自己搞的又累,还什么好处没捞到。
但是,他有一个非常好的习惯就是会反思、会复盘。知道自己的盲区是什么,哪里需要改进。
之后,他不再做自己舒适区内的工作,而是去研究更加复杂的,而且做每一步工作的时候都会想,在这个点上怎么做整合,怎样的组合是效能最大的。通过这种培养,他慢慢找到了一种思路叫做创业者思路---凡事都看看如何整合,有几种方式做,怎么做。
我想,也正是他最重要的反思的这个能力帮助他在裁员后获得了越迁。
有很多人说学生时代和工作之后是完全不一样的。从表面看确实有诸多的方法是不一样的,但是内核其实是完全一样的。
学生时代的我们取得进步的方式就是考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做就对了。
工作后,难道不是也是这样吗?只是你看不到那张非常明显的试卷了,这个试卷本后的内核其实就是反思。
如果在学生时代就养成了这种很好的反思习惯,把这个内核带到工作中来,你一样也可以获得很强的这适应能力。
从小到大,我绝对不是那种适应能力极强的。毫不夸张的讲,我感觉我从小学到初中的时间大概用了一年的时间。
现在,我回头再去看为什么自己适应能力差的时候,其实就五个字:没找到内核。
其实,世间万物都是看内核的,外表没有办法带你走的很远。一台豪车或许可以吸引女孩坐上你这台车,但是如果他配备的是一个拖拉机的发动机,那个女孩估计在下一个路口就嚷着要下车。
人也一样,想要在增长如此迅猛的情况下获得发展,就是任何事情看内核,而非表层。
学生时代的时候,其实很多人在解决问题这部就做错了,但是当时可能没有人指出来,或者指出来了你也不认为这是个问题,这可能就是今天找到问题困难的种子。
大家学生时代的时候可能都做过错题本。让写错因的时候有一句话大家肯定不陌生:“这个题我是由于粗心错的。”然后后面写下次的解决方法的时候,就跟一句:下次认真点就行了。
实话说,这样的错题分析,不如把那本子和墨水省下来,为保护地球做些贡献。
工作中这种现象也比比皆是。出问题了,老板问题出在哪里了?你回一句:我和小张合作的不好,某个节点的调研不仔细。好多领导可能听你讲到这里就不想听你讲了。有耐心的可能再追问一句,准备怎么解决?你回复:下次我们加强合作,摒弃前嫌,增加调研精度。我要是老板,我肯定说:明天别来了。
很多人写一个周报,写1000字,一句重点没有,全是废话,不然就是一堆冠冕堂皇的话。
什么是分析?什么是反思?看似好像很简单,但是做不对就是贻害无穷,做好了就是学习、事业最好的助力器。
回到学生写错题分析。粗心是什么意思?下次细心一点具体是应该怎么做?
什么是反思?反思就是情景重现,回到你考试的那一刻,是因为紧张导致没做对?那下来就应该多进行模考训练自己考试的状态。是因为自己对于题目的类型太熟悉了,但是题目其实是一个变体自己没关注到?那么下次遇到看着长的像的就需要做批注,看是否确实是自己熟悉的,有没有陷阱?
这才是正确的反思和分析的步骤。实话讲,反思和分析比把那个题目改对重要几十倍,可是很多人就忽略这个点,导致学习上同样的错误,第二次依旧;工作上面也是同样的问题不断的出现。
进行反思和分析的时候,我们要遵循一个“不抽象,能遵循”的原则。譬如,粗心这就是抽象的,你解释不了什么叫做粗心;细心这也是不能遵循的。能遵循说直白点,你要能写出步骤来,第一步要怎样,第二步要怎样。
相信读过我最近几篇文章的朋友应该会发现,我一直在强调能力、内核,而非知识、技能。其原因也很简单,只有内核是不可被替代的,技能这些如同油漆一样,明天我就可以换成其他颜色。但是一个车的发动机肯定不可能轻易去换掉。
最后,希望你在读过这篇文章后能回归到关注内核,而非外表;关注具象,而非抽象;关注步骤,而非概念。
愿我们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