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本书之前,我首先想到的是曾经发生在自己身上,一个不会好好说话的例子。
有一年暑假,我跟随学校的一个爱心社团去湖北省某乡村支教。到达后,当地乡政府的领导先请我们吃了个饭,说邻村很缺支教老师,饭后开车把我们了送过去。结果又是一顿饭功夫,我们的目的地再次改变。到达最终的目的地后,我们从车上下来,乡干部打着哈哈道歉,我看同伴们情绪也不高,就自作聪明开了个玩笑,说道:“我们这真叫打一枪换个地方。”没有人接腔。
后来,我们队里一个研究生学长私下跟我说:“咱是来支教的,不是来打游击,也不是来干违法犯罪的勾当的,你今天说的那句话很不合适。”我听后很是惭愧,学长又委婉地劝我,说话谨慎,拿不准的话别说。我点头称是,跟学长道歉,也感谢学长的批评劝诫。
这个教训从那以后一直深刻在我脑子里。说话谨慎,拿不准的话不说!这一保守的说话策略能够避免祸从口出,但久之也钝化了一个人的表达能力。因为缺少犯错的机会,也就缺少从错误中吸取经验,自我升级的可能。同时,在鼓励人说话的场合,或者需要一番言辞缓解尴尬,度过危机的场景下,一味沉默,泯然于众人,往往是能力不足,缺乏担当的表现。由此可见,什么时候该沉默,什么时候该巧言,这本身就是一门学问。该巧言的时候如何说得巧妙,就是《好好说话》这本书想要传达的意思。
《好好说话》的前言部分,首先强调了在这个时代,会说话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然后提了一个全息话术的概念,意思是会说话不是单一的能力,不是说你会辩论,你就会说话,也不是说你演讲很有水平,你就会说话了。它是沟通、说服、谈判、演讲、辩论这几项能力的综合。好比你正在给你的上司做汇报,介绍成果时,你需要运用演讲的能力,上司有不理解的地方,你需要调用沟通能力,上司不同意你的提案时,你要尝试着说服他,上司找到跟你意见不一样的同事,要他陈述他的看法,然后自己在两种提案中选择一个的时候,你又要运用到辩论的能力。最后,上司同意采用你的提案,但是又提出了很多要求和限制,这时你须要使用一些谈判的技巧,让上司提的要求不要那么苛刻。一个简单的场景,对你说话能力的要求却是全面的。
正文部分,分沟通、说服、谈判、演讲、辩论五个部分。针对特定场景或特定问题给出建议。比如,怎样跟上司谈加薪(谈判)、怎样鼓励不求上进的人(说服)、别人借钱时如何应对(沟通)、说话啰嗦怎么办(演讲)、怎样跟别人撕逼(辩论)……读起来还是挺有趣的。序言里说,这本书可以当工具书来使用,也可以当短篇小说集来看。如果当工具书来使用,就存在一个问题,生活中需要好好说话的场景千差万别,我的场景在书里找不到怎么办?有些场景十分微妙,不知道如何定性该怎么办?我认为这就是这本书欠缺的地方,在说话这件事情上,术的方面介绍的很详细,可操作性强,但于道的方面却说得很浅,缺乏归纳总结。通读过书中所述各种场景下的话术技巧后,我总结出好好说话的三个心法。
第一:弱化自我,突出对方。
弱化自我,是要弱化自我表现的欲望,弱化自己的存在感。突出对方,是要表达自己对对方的关注,让他感觉到他是唯一的,独特的,有存在感的。
“沟通时,用反问和追问的方式逼迫对方承认自己的观点,这是大忌。这可能使沟通变为争吵,让对方关上对你的门。沟通是要拉平二者的关系,让彼此都能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以前经常有朋友在微信上问我说:有个事情,我想听听你的看法。朋友把事情说出来后,我心里哦的一声,这不是###问题嘛,这方面我看书多,论据丰富,让我来好好说教说教。我就开始掉书袋子,当对方提出反对意见时,我用反问句怼回去,还在句末加上“呀”“么”“吧”缓和语气。对方不说话了,我又用追问句巩固胜利果实。就这么把一场沟通变成了输出自我观念的辩论。等对方彻底没声了,或者说“你说得对,我再想想”,我就洋洋得意自己的胜利了,还不忘加一句“恩恩,下次再讨论~”哪里有什么下次哦!人家没在微信上拉黑你已经很给面子了。回首往事,真觉得自己跟个傻瓜一样。
当别人问你“我想听听你的看法”的时候,他/她其实是在说“我想你听听我的看法和感受”。而当你否定对方的看法时,对方会感觉自己这个人被否定了。你胜利得越彻底,这种否定就越彻底。
人之忌,在好为人师。孟老先生诚不欺我!
文章开头的例子里我说错话的原因,也是因为想自我表现,自作聪明,结果弄巧成拙。当朋友找你谈心,重要的不是表达自己,而是彼此愉快,为能有对方这样一个好的听众。
书中还说到用自嘲的方式主动暴露弱点,用自谦的方式赢取他人信任。这些都是弱化自我的途径。
突出对方。比如初次见面,你问对方的名字,他/她说出来之后,你说:“这个名字很常见”“我有个同学也叫这个”。这就不太恰当,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你可以问对方,诶,你为什么取这个名字?用这个字有什么含义么?我想大家都会享受被别人在意的感觉。
第二:曲线救国,而非直接对立
生活中我们难免会碰到和我们交谈的对方本身带着情绪。这个时候我们不能打击和否定对方的情绪。不要说“你冷静一点”,这句话的潜台词其实是“你现在很不冷静”,对方八成会怼回来“我哪儿不冷静了”,情绪更加激动。也不要尝试以理服人,给人灌输理性。情绪本身就是理性的绝缘体。我们应该顺着对方,像哄小孩一样,表达感同身受。等大家站在同一阵营后,再慢慢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比如,当你的朋友被人惹怒,非常不冷静,要拉着你干傻事儿的时候,你怎么劝?不要说“你冷静一点,大度一点”,也不要说“你这么做自己也会受损,很划不来”。你应该跟朋友一起骂那个人,甚至骂的比朋友更狠,表达同仇敌忾。然后跟朋友说:来,咱策划策划怎么好好收拾他。详细计划的过程中,你的朋友应该已经冷静了。情绪都有一个持续期。
又比如,当一个人冲你生气,发脾气,你首先要做的不是解释,解释无异于火上浇油,你应该态度诚恳的把对方生自己气的原因陈述一遍,然后说“你完全有理由对我生气”。等对方气头过了,再为自己辩解。
当我们劝别人做某件事的时候,也可以尝试先站在对方的立场。“我知道你也不容易…”“你的情况我也了解…”。通过表达自己对对方的理解,拉近两人关系,变对立为相互体谅,最后达到自己的目的。
第三:洞察人性,知晓人心。
随话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如果你想成苏秦、张仪这样无往不利的说客,你首先要知道你的每一个游说对象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真正害怕的又是什么。
比如,你如何鼓励不求上进的亲戚家小孩?高考临近了,不管他父母怎么反复强调高考的重要性,他就是不肯努力学习。你可能会想,是不是因为他父母的说教,让他觉得如果高考失败,整个人生就完了。出于这种恐惧,他才不愿意好好学习。于是你劝他说:“放轻松,高考不会决定你未来几十年的人生,落榜的成功人士多了去了。”这样的劝导已经比他父母的说辞好很多了,但可能还是不见成效。这个时候你就要想深一点了。这孩子真正害怕的是什么?是高考失利带来的后果么?不是的,他真正害怕的其实是即使自己努力,高考依然失败后的那份挫败感,那份对自己整个人的否定。这是他最隐秘的心思。当你知道这点,你就可以劝他说:“高考失败,不代表你这个人就失败了。高考的成败是受很多因素影响的。”
又比如,有一种获取信息的方式叫纠正式引导,原理就是利用了人喜好纠正别人的心理。你向B打听A的事,你说:“前阵子跟A谈生意,感觉他特别严谨,专业。他私底下也一定是一个一丝不苟,成熟稳重的人吧。”这个时候B往往会忍不住吐露一些你不知道的信息。
如何提升自己对人性的认知呢?读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书是一种方式,另一种方式就是多跟不同领域的陌生人打交道,增加自己的阅历。大风大浪经历过了,自然能举重若轻,谈笑风生。
书里面很多说话技巧,会让人感觉很套路。我们呼吁多一些真诚,少一些套路。但是当别人跟你玩儿套路的时候,你得知道,然后才能决定自己是用套路破解套路,还是用真诚感化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