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夏天有多热?那一年的高温纪录至今没被打破
文/骆九天
暑热伏天,烈日当空,夏天也是一年比一年更热了,35℃以上的高温可以说是家常便饭。
最近小编在朋友圈看到有小伙伴用“七月流火”来形容酷暑——其实这是错误的(敲黑板~)。这四个字出自《诗经·豳(bīn)风》,此处的“火”不读“huǒ”,读“huì”,指东方苍龙七宿里的心宿,又称大火,即西方天文学中的天蝎座α星。
我国古代采用农历历法,农历七月相当于如今的八月末九月初。因此“七月流火”,恰恰说的是七月,大火星西行,天气转凉。
那古代夏天究竟有多热呢?
提到这个,小编第一时间想到了“后裔射日”的故事——十个太阳当空照。燃鹅,在现今的认知范畴里这仅仅是个神话传说,难以考证。
据《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所载,我国有史以来最热的夏天出现在乾隆八年,即公元1743年。
那一年,极端高温几乎遍布半个中国,整个华北地区都进入了“烧烤模式”。《续东华录》用“威暑”来形容当时的天气,即天气热的像发了威要吃人的老虎。
这其中,当以北京的情况最为糟糕。当时的法国传教士宋君荣在笔记中记载:“1943年7月13日以来,天气炎热到难以忍受,许多穷人和胖人中暑死亡,引起了普遍的惊慌。乾隆皇帝下令在北京的街头和城门派发药物,命令官员采取救助措施,以减少中暑和死亡。”
那当时北京总共多少人被活活热死呢?朝廷的官方统计数据称:“7月14日至25日,北京近郊和城内已有11400人死于炎热。”但宋君荣的笔记认为实际被热死的人数应当不止这些,加上其他地区,死亡人数之众可想而知。
据气象专家研究换算,1743年7月20日至25日下午北京的气温均高于40℃。其中7月25日的气温更是高的惊人,达到了44.4℃,这一纪录至今未被打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