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因为今年的夏天太热了,所以一直比较喜欢夏天的我开始特别期待秋天。于是,秋天到来的时候,我就开始想写点东西。在很多人的想象中,西北的秋天应该是萧瑟的。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秋季开学的第一课《秋天来了》是这样描写的:秋天来了,树叶黄了,一片一片落下来,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小时候的我,生活在淮河边,那刚好是地理书上中国南北方分界线的一段,四季分明。秋天的时候,我还跟小伙伴们一起拿起一根针,后面穿上一根比较结实的白线,去学校的操场上把树叶穿起当做柴火,不是因为物质上匮乏到要我们去找柴火,而是小伙伴们在一起的时候,那段快乐的经历。没有任何“落叶归根”这样的情绪,当我把满地的法国梧桐的落叶捡起来,用细线穿过,感觉手里拎起的就是一串串秋天。而且,小时候的我每年秋天都不止一次地在蓝天白云之下看到成群结队的大雁往南飞,所以,我一直觉得,我看到了课本里描绘的秋天,那么,秋天就是那个样子的,生动而且充满秋天的颜色。
不知道古人要有多么踌躇满志才能想出“秋高气爽”,也不知道要有多么万念俱灰才会想到“秋风萧瑟”。所以我学《岳阳楼记》的时候,非常喜欢范仲淹的描写,霪雨霏霏与春和景明,山岳潜形与皓月千里,完全不同的景象呈现给我们。但是范仲淹的写作时间是农历九月十五,应该就是现在这样的季节,那么,他是怎么看到了前面的那些景色呢?我觉得他应该只是想象的吧?
第一次到兰州,是三月初,刚赶上一场雪,火车从天水过来,我就觉得远离了山清水秀,虽然没有“大漠孤烟直”那般绝望,但至少光秃秃的山让人的心里也跟着荒凉了很多。赶上那几年,兰州的空气并不好,时常是灰蒙蒙的,我便以为,西北的天空下是缺少色彩的。不过最让我意外的是我在一个午后到了黄河边,黄河水居然是清澈的,泛着些碧绿的颜色。
慢慢地,人们的观念改变了,空气好了,朋友圈缩小了人与人的距离,也把大大的世界圈在了小小的手机里,几乎每一天都有人发着出去旅行或者游玩的照片,我除了羡慕,还有感叹。这也让我们足不出户,就从手机上看到了西北的蓝天下,居然有这么多鲜活的色彩。前几天下雪的时候,校园围栏上紫红的叶子分外醒目。比起夏天的一片绿色,校园里的色彩已经不是一个词语或者一句话能描述来的了。走出这座有点喧嚣的城市,兴隆山宁静多彩,刘家峡苍山碧水。沙漠之间,片片绿洲,戈壁滩上,金黄的胡杨林呈现的远不止是生命力,还有茅盾先生描写的一棵棵、一片片白杨,骄傲挺拔。就连茶卡盐湖,也是一片纯净耀眼的白色。
其实想想,西北的天空下,有彩色的秋天又有什么奇怪的呢?哪怕是清晨的一碗牛肉面,也有一清二白、也有三红四绿和五黄。我们如何不喜欢这样多彩的深秋?
当暖气已经随着冬天的脚步到来了,把美丽多彩的秋天存在手机里,留在记忆中,现在只管开始享受这个或许会有点漫长的冬天。
2016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