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如同一份精准的路线图和激昂的动员令,为我们把握科技浪潮、推动经济社会深刻变革指明了方向。这份文件远非仅是技术层面的指导,更是对国家发展战略思维的升华,标志着人工智能从“用得上”的工具阶段,正式迈向“融得进”各行各业血脉的“+”时代。深入学习领会其精神,关键在于把握一个“融”字,落脚于一个“实”字。
一、“人工智能+”的核心是赋能,而非简单叠加
《意见》的标题精准地使用了“+”号,其深意远超“人工智能与应用场景的结合”。它强调的是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新型通用目的技术和赋能技术,像水电煤一样,深度渗透、融合并重塑传统行业的研发、生产、管理、服务全流程。它不是要替代谁,而是要增强谁;不是要颠覆一切,而是要优化一切。其目标是构建一个以人工智能为关键驱动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新质生产力。这意味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必须从“业务+AI插件”转变为“AI思维重构业务”,将人工智能的基因植入产业发展的骨髓。
二、聚焦关键领域,让“+”的效果实起来
《意见》为我们划定了重点,要求我们将澎湃的AI动能精准注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
•“+制造”要迈向深度智能化。 不仅是生产线上的几个机器人,更是要实现研发设计的智能仿真、供应链的精准预测、质量检测的毫秒级判定、个性化定制的规模化生产。要着力破解工业数据孤岛、模型通用性差等痛点,让智能制造从“样板间”走向“商品房”。
•“+民生”要凸显温度与精度。 在医疗领域,推动AI辅助诊断、新药研发,让优质资源普惠可及;在教育领域,发展自适应学习、智慧课堂,实现因材施教;在城市治理中,构建“城市大脑”,让交通更顺畅、应急更迅速、服务更精准。一切应用都应以提升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最终衡量标准。
•“+治理”要提升效能与透明度。 人工智能在提升政府决策科学性、监管精准性、服务便捷性方面大有可为。通过数据驱动,实现“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同时也要关注算法伦理和隐私保护,确保技术应用在法治轨道上运行,提升公信力。
三、筑牢发展根基,为“+”的行动保驾护航
深入实施“人工智能+”,不能仅凭一腔热情,更需要坚实的基座和清晰的规则。
•夯实算力、数据、算法“三大支柱”。 要统筹优化算力基础设施布局,破除数据壁垒、释放数据价值,同时鼓励原始创新,在算法模型和框架上力争突破。没有强大的基础,“人工智能+”便是无源之水。
•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 鼓励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支持大模型开源社区建设,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形成千帆竞渡、万木争春的生动局面。
•完善治理体系,严守安全底线。 发展与安全并重。要加快建立健全人工智能相关的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标准体系,明确红线与底线,确保人工智能可知、可控、可靠、可用,让其始终行驶在造福人类的正确航道上。
《意见》的印发是新征程的起点。当人工智能的“+”号真正连接到千行百业、连接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它所释放出的将是指数级的生产力跃升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让我们以《意见》为指引,主动学习、大胆探索、务实推进,将“人工智能+”的行动方案转化为各行各业的生动实践和丰硕成果,共同绘就一幅高质量发展的智能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