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接着上一篇,继续,把几个让我感动的场景摘录一下:
场景4:希望
没过几天,她的家人在群里开始售卖二手呼吸机了。
那是大家心照不宣的信号,这意味着她已经死亡。
希望,失望,绝望,希望----渐冻人的生活,基本都是在两“望”中颠簸、翻滚和折返。马丁.路德.金 说,我们必须接受有限的失望,但是千万不可失去无限的希望。
场景5:创造“一”
央视新闻《相对论》,2022年6月21日:
庄胜春(记者):您刚才说的的那个希望,百分之几?千分之几?亿分之几?
蔡磊:在我心中,这个希望是万分之一和百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都是一样的,我都会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也没有考虑过这个希望的大小。
庄胜春:只要有这个“一”就可以。
蔡磊:没有这个“一”,也要创造“一”。我就是这么想的。
场景6:打光最后一颗子弹,把自己捐出去。
截至2023年1月,遗体捐献已完成9例,成功保存脑组织和脊髓组织8例。
每次有病友捐献成功,我心里都五味杂陈。
平时我们听到别人捐献遗体的义举,都会觉得感动、敬佩,但大概也仅限于此。
然而对我来说不一样,这件事是我亲自发起、推动的,我是真正的“始作俑者”。
此前我一直在和病友说,我们一起为这个病做贡献甚至有时候会显得很冷酷:“这事必须做,不做我们就没有希望我们必须捐。”结果这些病友先走了,先做了贡献,而我还活着。
这些愿意捐献遗体的病友都是英雄,就像国家发育和功能人脑组织资源库简介中的那句话:“最初的诞生,和最后的死亡一样,都是人生的必然;最初的晨曦,和最后的晚霞一样,都会光照人间。”
在《相信》这本书里,还夹着一张A4纸,上面写着《生命的意义-墨子千年前给出的答案》这样的标题,读了也破让我感动,索性整体搬到这里来:
很多人都思考过一个问题,那就是-一既然人都会死,那为什么还要努力地活着?或者可以说:很多事儿你明知道无法成功,为什么还要努力坚持?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答案,有人说:“不让自己留下遗憾”。有人说:为了爱和责任。有人说:我曾努力尝试过。
我们可以从春秋战国时期墨子与巫马子的对话中窥见古人的智慧。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子,以兼爱非攻的理念闻名于世,有一次,他遇到一个反对墨家学说的人,这个人叫巫马子。巫马子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他问墨子:你到处宣扬你的兼爱和非攻,奔波劳累不辞辛苦,但这个世界并没有因此发生任何改变;而我什么也不做,这个世界也没有因此变得更坏!所以你和我又有什么区别呢?巫马子的这个问题,很有代表性。因为当时有很多人,都不理解墨子,明知道这样做改变不了世界,但墨子还是努力坚持。那么墨子这样做的价值和意义,到底在哪里?现实生活中也经常有这样的现象,比如说一件事情,有人拼命努力,也有人袖手旁观,那么袖手旁观什么也不做的人,可能并不是因为他懒,而是因为他早就看到结果要失败,所以干脆什么也不做,反正做了也是白做。在很多人看来,既然结果一定失败,那么做跟不做根本就没有什么区别。这其实就是巫马子向墨子提出的问题。那么墨子,是怎么回答的呢?
墨子的回答震撼人心!他举了一个具体的案例,比方说现在有栋房子着火,火势很大,有人拼命救火,有人冷眼旁观,当这栋房子被烧掉之后,你觉得救火的人跟不救的人,有什么区别?大家如果站在结果的立场来看,救与不救好像没什么不一样,但如果这个房子的主人是你,你会有什么感受?当你看到大家都在拼命救火,你的心一定很温暖,你会觉得这个世界很美好,充满希望;但是如果别人都是来看热闹,袖手旁观,你会感到很绝望,觉得世界简直太冰冷,一切毫无意义。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看到,救与不救,虽然结果一样,但这两种人的态度给世界带来了完全不同的意义。
明知不可为而为,温暖了别人,也温暖了自己,并且让一切都充满了美好的希望,而没有这种态度的冷眼旁观者,既让身边的人感到冰冷心寒,也让自己丧失了追求美好和未来的力量。尽管很多事的结果注定要失败,但努力与不努力,他们两者的意义完全不同,所以我们说态度决定一切!没有态度的人,只是行尸走肉,尽管他同样活在这个世界,却完全体会不到这个世界的美好与希望。
人固有一死,但有态度的人生和什么也不做等死的人生,他们的质量天差地别,积极向上利他的生活态度,就是我们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我们各行各业,他们默默无闻的奉献者,他们牺牲自己的名誉、利益甚至生命给出的态度,影响着周围人的态度,才有越来越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