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

中午跟朋友吃饭。席间说到放牛的事儿,瞬间就把记忆拉回到了小时候。

之前的文中提到过,小时候老家养着一头老牛。听母亲说,这头牛是在我百岁的那天,姥爷送给我的,算起来,应该跟我同岁。这头老牛陪伴了我的整个童年。

老牛从第二年开始,每年都会生一个小牛犊。母亲曾说起过一件关于小牛犊的事情。我4岁那年,老牛生了第三个小牛犊。那时候我家离奶奶家差一条街,需要从门前的路向东走,走到头再向北拐个弯才能到。一天中午,我端着碗去给奶奶送包子。结果半路上,就被小牛犊给劫了。小牛犊把我顶倒后,自己就跑了。我也只能无助的哭着跑回家。结果包子没有送成,碗也摔坏了。

小时候种地,基本没有机械作业,家里这头老牛是主劳力。耕田犁地,播种收获,都离不开老牛。正因为如此,父亲对老牛的照顾也是格外上心。夏天天热的时候,庄稼地里没有老牛能干的农活,正巧我也放暑假,那么照顾老牛的任务就交给我了。门前有棵大槐树,父母早晨下地干活,起早的时候,就把老牛拴在树下。我是要睡到自然醒的。睡醒之后,怀揣一个大馒头,带上一点小咸菜或者酱豆子,拿着水壶,拎着马扎,牵上老牛,就出发了。

村东头有一条沟,常年干涸。沟底杂草丛生,异常茂密。沟边是一条沙石主路,路旁种着一排洋槐树。那就是我的目的地。带的东西都放在老牛身上。吃的跟喝的是装在一个布袋子里,挂在牛角上。小马扎是跨在牛脖上。我只落个轻松,随手牵着牛绳,悠然自在。到达目的地,先要找一树荫,把小马扎放好,占据位置。然后牵着牛下沟,找片草比较多的区域,钉下铆钉,把牛拴好。牛自然是只顾低头吃草。我就回根据地,简单的吃点早餐。

放牛也是有伴儿的。同村同龄的小伙伴,一会儿便能聚三两个。聚到一起干什么?嗨,能玩的太多了。去草地里抓蚂蚱跟蝈蝈,这是玩的比较多的。抓蚂蚱还好,要谈到抓蝈蝈,那可是需要勇气与技巧的。当地的蝈蝈,通体绿色,长着一对大门牙,能跳会飞,着实不好抓。抓蝈蝈时,要先听声,辨别出具体的位置。然后再悄然的靠近,直到你能清楚的看到它。要从蝈蝈背后下手抓,要又快又准。从前面抓的话,蝈蝈会咬人,而且咬住是不松口的。

再就是弹玻璃球,打纸牌,打宝儿,抓吊死鬼儿(洋槐树上的一种虫子,会吐丝,吊在半空中)~玩到尽兴,中午都不回家的。父母知道出门时带着吃的,也不多管。老牛也不用花太多的心思。它吃饱了,自己会趴在草丛中反刍,或者闭上眼睛不动。那时候,一门心思就是玩儿~

现在想来,仍觉得那是最自在的时间。那时候的日子,是沉浸在孩童的天真中,尽情欢笑。在没有现在那么多的消遣渠道的小时候,最愉悦的状态,就是身心的自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