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上的红色信号,曾经是我每天起床的原动力。
在脑袋还迷迷糊糊的时候,我就已经见证了朋友们的一个个醒来。我用几分钟的时间就可以与他们完成一种最直接的心情交互,这让我觉得快乐。
时间匆匆无情,匆匆无语,我找不到那个把我们朋友圈变得无趣的时间点。而它也的确是从那时开始变得充满了仪式感,在一种overshare的氛围下,朋友圈变得热闹又孤独。
我看到的不再是朋友们的心情,而是他们无死角生活摄影机下种种情绪中的一种。而无论我想不想了解他们这一面的生活,我都被动了解了。
但也亏了朋友圈,我仅用一个4吋的窗口,就看到了不同滤镜下的城市景区,用眼睛摄入了严重过量的卡路里,小到一碗没有放肉的拉面,大到在城市之巅俯瞰人生之际的一杯下午茶。我目睹了百家娃的出生足月满岁照,见识了各种我叫不上名字的品牌包包名牌手表。谁离职谁劈腿谁家房子漏水,我都知道。
就算是这样,在一轮轮新的社交环境下,惯性下的我能做的第一件事仍是找到自己的微信二维码,让朋友圈里再填一剂热闹。
【不看ta的朋友圈】是微信非常微妙的一个功能。除了微商广告鸡汤达人,还有一部分处于情绪敏感时刻的朋友,他们有的为情感缠绕,有的为工作纠葛。不甘受其扰亦不忍见其悲的时候,“不看”可能是最好的一个选择。
在许久之后,你可能会想起他们仍处在一个不被你关注的角落里自己发着东西,霎时间你还会有些自责。而反过来,也许你自己在别人的朋友圈里也是这样的一个境遇。社交软件最容易激发人们的表演性人格,比起现实之中,在朋友圈里的我们更容易招人喜欢或是使人厌烦。
把话说给懂的人听,把情绪掌握在自己可控的范围内。同样的,朋友圈中也有一些人非常美好。
他们不会用真性情去掩盖自己的情绪化和低情商,只是在认真地记录自己的生活。这里面有些人只是一面之缘,我们进入彼此的朋友圈也不过是一场社交礼仪下的产物。但饶是如此,在看到他们发的文字或图片时,还是会觉得有这样一位“朋友”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
朋友圈之后,微信的另一个产物“公众号”同样也是让人无语,低门槛和高变现催生了无数没有营养的公众号。那些没有性格的文章,顶着有性格的标题,每天都让我们在朋友圈里遭受着“你还不知道吗?”,“中国人都转了”,“为了家人赶紧收藏”的连番轰炸。
碎片化的垃圾越来越多,同质化倾向越来越严重,导致现在只要看到标题带有【深度好文】的我都觉得是智障。
而这些事情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习惯了也就习惯了。直到有一天我们会突然发现,朋友圈真的越来越无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