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成果有两个衡量尺度,新颖和效用。新颖可以仅是对现有成果的增减调整而产生的相对自身过去的轻微变化,也可以极致到不存在任何现存的类似产品的独一无二的发明。对于效用的衡量标准相对一致,在于能够在现存问题的解决上得到进展,用良性的结果满足需求。
新颖而有用的成果有时是由系统化的流程累积工作量而产生,有些则需要运用非常规的,本身具有创新性的手段才能完成。属于后者的问题本身状况更加复杂,对社会影响更大,解决需求更加强烈。对于系统问题,与之相对的解决手段没有固定流程,但是当问题牵连了多个利益相关方时,需要能够平衡各方的利弊,使得他们合作支持解决方案的执行生效,避免内部冲突。跨界的(interdisciplinary)参与式(participatory)协同式(cooperative)的团队可以成为产生创新成果的基础.
跨界-
跨界的定义是不同专业领域之间的交流。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独立的工具,思维和资源,而跨界的团队可以整合多种资料来用来解决问题。行业之间的差异可以相互补充,有益于形成完备的解决方案。常见的团队组合为:商业x设计x工程,可以支持任何一个领域的创新项目从产生、发展到推广的持续发展流程。
参与式-participatory
让设计项目的直接利益相关方参与到为了解决他们需求的创新过程中。服务对象对于问题本身有最深刻的感受,丰富的试错经验和身为内部人员的专业知识。当他们的角色从被动参与研究的对象转化为主动贡献的成员,可以给创新团队带来及时的反馈和信息补充,减少甲方和乙方之间的交流成本。多方参与和跨界之间存在交叉,当设计人员本身就是产品的使用者。常见的例子比如创客一起设计创客空间。
协同式-cooperative
与常规的等级制管理的工作团队相比,跨界和参与式的团队构成更加多样,立场角度不同,甚至存在对立关系。这样的团队中的成员各有所长,没有等级之分,需要更加平行的组织结构来集体合作,保证各方的公平参与。从创意阶段的平等发言机会,公平的资源和责任分配,到产品成型过程的每一步共同决策,都需要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才能够实现跨界参与式团队的创新优势。
现在我们常说的共创比较像是这几个方法论的集合后的成果。但是要警惕随着创业潮兴起的众创空间概念,虽然有官方的“众创”名号却不一定真的有效的使用了共创的形式带来的创新力。共创不是设计方法的革命,也不能完全取代传统以专业分工的集体工作方式,只是作为一种新工具可以更好的应对传统工作流无法解决的系统问题。即便“共创”或是“众创”听起来非常积极,但是一切不能真实解决问题的方法论都是耍流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