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是什么?简单地说,它是我们进行思考时大脑的运作过程。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无论是谁,都有属于他自己的应对问题的一套思考方法、思考模式,而与此同时,每个人的思维能力又是截然不同的。
几乎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在我们上学的那会,总有一些同学,看起来好像学习时并没有花多少功夫,却每次的测验成绩都是名列前茅;而另外一些同学,怎样努力学习都好像是于事无补,成绩始终不尽人意。人们往往会把这样的差别归结于天赋。不管是同学,还是老师,一直认为他们是天性聪慧,因而能够表现出色。很少有人会意识到这是思维的不同,会考虑通过去提升自己的思维模式而实现“变得聪明”。用一个更容易理解的例子来说,就好比是装着最新的Windows10操作系统的电脑,它的生产效率显然会比同样的电脑却装着低好几个版本的Windows98要高的多一样。
意识到了思维的存在是开始,接下来是了解他们究竟是怎么存在的。这里有三个句子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去体会它们:
1、我想要学习英语。
2、我确定我想要学习英语。
3、我知道我确定我想要学习英语这个决定是正确的。
确保你已经把每个句子都读了5遍,并试图领会了其中的不同,然后再继续往下看。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三句话背后所代表的不同思维过程。"我想要学习英语",这是一个最原始最简单的想法,它的发生,只是来自于本能欲望,这个过程就像是我们饿了就想吃东西一样自然,这一层次是所有人都具备的,也是最基础的,我们可以称作自我意识。
接下来我们看看第二个句子。"我确定"三个字,意味着我们已经在大脑里对"我想要学习英语"这个想法进行了论证。你已经想清楚了自己为什么想要学习英语,或者意识到了在学习过程中将可能会迎接一些挑战,明白了最后学会英语对自己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等等。如果经历了这样一个思维过程,大多数人就已经能够摆脱犹豫不决和优柔寡断,开始更坚定自己的行动了。我们发现了,这里的论证构成了我们的第二层次思维,它是对第一层次的思维进行了前因后果的深入思考,我们把这一层级称作自我论证。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第三个句子,这里显示的思维过程,是对"我确定我想要学习英语"这个决定进行了判断,也就是再次进行审视我们第二层级思维论证过程是否正确。这时可能很多人都会问:我确定了自己想法,并且已经充分的论证过了,还有再审视一遍的必要吗?答案是肯定的,并且很有必要。事实上有一部分人就陷进了第二层次思维的漩涡里而不自知,他们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钻牛角尖或者说是特别顽固的人。这群人对自己的想法进行了他们自认为是极其深刻的论证,并且得到了结论,进而坚信不移地去执行。导致的结果往往就是,他们就很难再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改变行动,一直进行着自以为代表正确的我行我素的行为。其实他们的自我推理过程是存在谬误的,只是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举个例子,在许多子女和父母发生争执的时候,绝大多数子女根深蒂固并且对此深信不疑的想法是:父母与自己生活的年代不同,有代沟,所以父母根本无法理解自己,跟他们沟通的极其困难的。因此也就交流渐少,结果反而沟通越难。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想要实现良好沟通,我们就越需要向父母说明更具体的情况,同时倾听父母的声音,直到他们获得关于这件事几乎全部的信息并且我们理解了父母的想法,这样才能够获得双方的相互理解。这就是典型的不具备第三层次自我审视的结果。这时我们已经明白了,思维是有层次的。它从下往上产生,每高一个层次的思维对低一个层次的思维进行作用。
如果你看过电影《盗梦空间》,那么其中所描述的梦中梦的例子可以非常形象地说明不同层次思维的作用。只具有第一层次思维的人,那么仅仅是在第一层梦境中,就会以为这是现实;如果一个人具有第二层次思维,也就是能够进行自我论证,那么他就有可能会意识到自己正身处梦境。但倘若梦境是两层以上的梦中梦,他很可能就会像电影中的梅尔一样,因为分不清是梦境还是现实而迷失了;而如果我们具备了第三层次自我审视的思维,我们就具备了一直判断自己是否是在梦境中的能力。
如果再仔细观察一下,我们就会发现一个振奋人心的现象:思维的使用层次越高,越趋向于理性。我们竟然触及到了感性和理性在思维上的分界!当我们对思维有了认知,我们也就可以做出更自如的改变。比如你想要做一个感性的人,那么只需使用第一层次的思维就可以。充满文艺情怀的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诱惑了无数人,但是绝大多数人根本做不到说走就走,正是因为考虑了太多的后果,使用了更高层次的思维。他们对这个行为进行了反复论证,考虑是否值得,进而犹豫放弃。而如果我们在一开始想到要走的时候就立刻停下思维,立刻出发,不再考虑后面的事情(事实上有些事做起来并不会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跟着感觉走,你就可以做到更感性,迎接接下来未知不定的或是惊喜的事情发生。
通过认知思维,我们竟然可以做到自己选择感性还是理性行事了!
认知思维还有另外一个内容:运作方式。设想一下,如果大家都意识到了思维的层次性,那是不是所有人就都一样的思考了?所以人都一样的聪明了?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是因为每个人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比如第一层次思维,即自我意识的产生,它就可能是来自于一个人出乎意料的直觉,或者是一次天马星空的想象,再或是偶然发散的灵感等等。与此同时,就简单的只是拿发散性灵感来说,每个人面对同样的对象所想到的东西也都是天差地别的,它取决于我们从小到大获得的经验,长年累月积攒的见识。再说说更高层次的思维,它们有推理思维——去分析事件的前因后果,产生的影响和未来的变化;分类思维——对讨论对象进行分类,不同情况不同对待,不能一概而论;替换思维——对我们当下的选择进行判断,考虑是不是有更好的替换选择等等。不同的思维可以让我们获得千差万别的思考结果。因此积累更多的思维方式,可以让我们在每个层次上更加自如地思考问题。值得一提的是,积累的方式应该是一次学习一两种,直到你熟练了掌握了这一两种,然后再学习新的思维方式。
一旦认知了思维,它就具象化地变成了我们可以掌控的工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