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爱与期待是什么?
——鹿妈
文 | 罗云霞
来源 | 女儿派(洞见旗下账号)
前不久,在安徽省蚌埠市,一女子因儿子没有考到自己期望的学校,竟然爬到楼顶上欲寻短见。
她一边哭一边喊:“儿子是我的天,他上学的事情怎么办?”
儿子见状跪在地上苦苦哀求:“妈,你下来吧!”可母亲始终无动于衷。
最后,民警赶到现场苦劝一小时后,母亲才被劝解下楼。
简单粗暴的教育模式,苛求孩子服从自己意愿的心态,是当今很多父母存在的通病。
我相信,每个父母,都想倾尽全力去爱自己的孩子。
可是,有些爱,却一直披着爱的外衣,不断地伤害着孩子。
这种对孩子过高期望的行为里,其实藏着教育最可怕的模样。
01
父母期望值过高,孩子会倍感焦虑
父母投注过多的期望,究竟会给孩子造成多大的影响?
前不久,南京的一家医院接收了一个五年级的小学生。
孩子的妈妈说:“孩子期末考试不理想,距离我的期望还差不少,回来后我批评他,他还跟我争吵,情绪激动中,突然孩子出现大口喘气,浑身抽动,双手呈鸡爪状,并说胸闷,手脚麻。”
经医生诊断,孩子患了呼吸碱中毒。而导致这种疾病的直接原因就是孩子情绪过于焦虑和激动。
儿童教育专家指出:家长期望过高,孩子很容易出现自卑、胆怯、懦弱等性格,严重的甚至会引发不同形式的心理疾病。
知乎上曾看到一个话题,父母对自己期望过高,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有个网友的回答特别扎心:明明自己能力有限,却又不得不为了父母的期望去努力,每天都失眠焦虑,像活在地狱一般。
若期望变成了桎梏孩子心灵的枷锁,那么离悲剧也就不远了。
朋友是个中学老师,班上有个成绩不错的孩子,可进入高三后,情绪却变得异常低落,成绩也断崖式往下掉。
临近高考时,情况变得愈发严重,每逢考试孩子就头疼,连正常答卷都做不到。
带孩子去医院检查,没有病理性的原因,医生说可能是心理上的焦虑引发的头疼。
后来,深入心理辅导后,孩子终于哭诉道:
“妈妈对我的期望太高了,只要没考好妈妈就会生气,好几次把我的考卷撕了,还把我赶出了家门......现在每逢考试,我就害怕。”
原来真正压垮孩子的,是妈妈过高期望所带来的巨大压力。
就像吹气球一样,用力过猛超过了极限,气球就必然会爆炸。
美国教育家斯宾塞曾经说过:“身为父母,不能用考试分数去判断一个孩子的优劣,更不能让孩子有以此为荣辱的意识。
很多家长,一直在寻找孩子成功的捷径上,而恰恰忽略了: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只有当孩子能够承担,并转化成自己的内心意愿,他才能做得好。
02
父母真正的爱,
是放下期望去理解与接纳孩子
还记得那个“孩子考7分,父亲放烟花庆祝”的视频吗?
好多网友看了,都笑得不行:这不是“扯”吗,孩子考试考不好,也不管管,反而带着孩子胡作非为地奖励他。
可事实证明,父亲的做法看似简单却大有智慧。
自从鞭炮庆祝之后,男孩开始了自我激励之路,在最近一次考试中,男孩已经考到了57分。
爸爸说:“不知道其他家长教育孩子是什么样,有的人逼孩子这样那样的,我不喜欢。”
谁都期望孩子拿高分当学霸,可这位爸爸却能理解孩子,接纳他,认同他,然后通过鼓励让孩子主动进步。
父母允许孩子做自己,孩子的能量才能以他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自我的内核才会慢慢建立。
有了这样的爱,孩子才能拥有前行的勇气。
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导演饺子的人生经历,恰恰验证了父母的理解与接纳,对孩子有着“逆天改命”的强大力量。
饺子大学上的是医科大学,可他从小喜欢绘画。毕业后,他没有选择当医生,而是去了一家动画公司上班,后来为了实现心中制作国产动画的梦想,干脆辞职了。
创业的头几年,因为没有收入,他只能靠母亲每月的退休金度日。
可是母亲非但没有因为他“不务正业”而指责他,反而接纳了他的想法,并给予了他极大的信任和支持。
是母亲的理解,给了他无限的力量,让他有了实现梦想的勇气,也才有了今天《哪吒》。
父母真正的爱,是从任何角度去看,都能让孩子感觉到某种希望与温暖的东西,它就像一束光,能照亮孩子心灵的每个角落,拥有重新出发的勇气。
放下期望,理解孩子,接纳孩子,无论发生什么都始终和他站在一起。这才是孩子心中渴望父母的样子。
03
作家连岳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父母的过高期望,其实也是一种冷暴力。”
“期望”本是一个很美好的词语,父母不应该将它变成一个带有伤害的贬义词,对于孩子,父母的期望应该是恰当且合理的,才能变成和煦的阳光,温暖孩子。
那么,父母该如何合理地把握对孩子的期望呢?
1. 不要拿孩子跟别人比较,要与自己比较。
前段时间一泰国短片走红网络,讲是一个小男孩,喜欢踢足球,但基础不是很好,在教练眼里是不被看好的孩子。
男孩妈妈知情后并没有放弃孩子,她鼓励儿子说:“教练说你很努力,也有进步,还需要再努力一点点。”
于是孩子更加刻苦地练习,可一次又一次的受挫,孩子终因赶不上别人有些想放弃了。
这时妈妈再一次坚定地对男孩说:“没关系,努力去超过你前面那个人就好,再努力一点点就好。”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场比赛中,小男孩用关键的头球挽回了输局。
教育中最大的智慧是什么?
是教孩子学会坚持,鼓励孩子追求梦想的同时,懂得让孩子和自己比较。
父母若总是拿孩子与别人比较,孩子难免因为达不到父母的期望而失去信心,让孩子和自己和过去比,才能看到自己的成功和进步,从而建立自信,促进孩子不断努力。
2. 期望要符合孩子自身的客观条件。
在知乎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她与老公都是学霸,可是他们的女儿却资质平平,在班上只是个中等生。
他们无法接受这个现实,于是拼命给孩子找各种补习班,写作业也是连吼带骂,用她的话来说就是,教女儿做道题死的脑细胞比发篇论文还要多。
可即便这样,孩子的成绩依然上不去。
后来,他们完全放弃了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女儿,开始接受了孩子的平庸,并为她找了一种适合她的学习方法。
半年过去,没料到奇迹发生了:女儿有了一套自己的学习模式,成绩也提高了,更令人欣慰的是,孩子找到了学习的乐趣。
著名心理学专家李松蔚曾说:“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你把他们从那个世界拽出来,而是父母走到他们那个世界里去。”
不用过高的期望来苛求孩子,尊重孩子自身的客观条件,才是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
3. 比起过高期望孩子,不如好好经营自己。
同事珊姐,绝对是父母届的一股清流。
珊姐是大家都公认的学霸妈妈,女儿从小学到高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爱好也很广泛,孩子的绘画作品屡次在全国大赛中获奖。
更让大家羡慕的是,珊姐从来不会对女儿过度关注,也没给孩子报过任何补习班,而是格外专注自身的成长:她对待工作一丝不苟,业余时间就去读书、交友,旅行,生活过得特别充实。这两年,她还开始学起了英语,如今已能讲一口流利的口语。
很多人说,珊姐就是命好,女儿不用操心也能当学霸。
其实这哪里是命好,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那些状态放松且懂得自我修炼的父母,孩子的进步往往超乎想象。而那些过于关注孩子学习的家长,孩子总也达不到他们的预期。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能够推动孩子往前走的,通常是那些正能量的影响,而不是一些负能量的压力与指责。
父母经营好自己,发挥出榜样的力量,孩子自然能在潜移默化中激进自己,努力向上。
李嘉诚曾说过这样一句话:“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
其实,这句话用在教育上尤为贴切,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
身为父母,一定要懂得在行动上引导和启发孩子,激发出孩子的内部驱动力,而不是总通过过高的期望来压迫孩子。
因为只有正确的期望与爱,对孩子来说才是雨露与甘泉,才能真正滋养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