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同类咨询案例增多,我愈发觉得父母特爱讲道理有多大的伤害。
讲道理是很多父母的沟通模式,道理之下,情感是被忽略的。如果父母每次和孩子沟通都喜欢讲道理,因为道理是有限的,说得多了,难免重复。所以,当孩子到了青春期,父母刚要张嘴,孩子就会怼父母“别叨叨了,我知道你想说什么!”把父母噎个半死!
倘若是这样的孩子,孩子倒是没事,就是把父母气得够呛!可是,人的天性不一,有不听话的孩子,就有听话的孩子。正所谓,听话的孩子最受伤!那些听话的孩子就会被爱讲道理的父母淹没。
比方说,一位妈妈领着孩子和闺蜜一家出去玩,闺蜜家的孩子把这位妈妈的孩子的玩具抢走了。于是,这个孩子哭了,哭得好伤心。这位妈妈上前对孩子说:“你哭什么哭?!你怎么那么小气?!你在家里还没有玩够啊?你让姐姐玩一会儿不行啊?”
我会很惊讶和愤怒于这位妈妈的沟通方式。我就奇了怪了,孩子的玩具被人抢走了,心里难过和委屈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孩子一点错都没有。可这位妈妈竟然认为孩子不应该哭,否定孩子情绪和感受。如果这种沟通方式是这位妈妈的常态,孩子的情绪就无处安放,只能生生地憋回去,那就容易憋出内伤来。
孩子小的时候,妈妈这样说话。孩子大了,有些父母的话语风格是:“你这么会这样想呢?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条件给你,你竟然不知足?……”抑或是:“你就不应该生气!难道我说错了吗?你怎么能对我们这样?”爱讲道理的父母向来都是“应该或者不应该。”从不考虑孩子背后的情绪,不会想着去接纳和处理孩子的情绪和感受。这是让人非常分裂的!也就是说,孩子确实有情绪了,可有个声音却告诉她不应该有。久而久之,孩子不被看到,就没有存在感。
如果一个人夜里独行,不小心掉到沟里,摔晕了。醒来后为了确认自己是否还活着,一定会使劲地掐一下自己,直到体验到了痛,才放心、庆幸自己还活着。这样一说,你是否觉得那些割腕的孩子是不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找自己还“活着”的感觉、求关注?因为之前他的感觉和情绪是不被看到的。
一个会沟通的父母看到孩子哭了,一定具有共情能力,她能体会到孩子的情绪并能试着去接纳和处理。比方说前面那个案例,妈妈就会说:“宝宝,姐姐拿走了你的玩具。你是不是很难过很委屈吧?”孩子被理解后或许哭得更伤心,妈妈就可以抱抱她。然后说:“宝宝,你还想玩这玩具吗?”孩子肯定会说:“嗯!”这个时候妈妈就可以带着孩子去和姐姐沟通,这样不但处理了孩子的情绪,还教会了孩子表达情绪和处理问题。
真心希望我们做父母的少讲道理多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