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僧 人 到 皇 帝
从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以来,本是异族统领中华,汉人就有不服。好在忽必烈施仁政,重用汉人做官来管理部分政务,慢慢才得人心。到了元末,元顺帝听信谗言,横征暴敛,弄得整个社会民不聊生,尤其是对汉人,不读书就不能起好听的名字。如法仁禅师名字叫朱五六,朱元璋名字叫朱八八等。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幼名重八,又名兴宗,号国瑞,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县东)人。明朝开国皇帝,在位三十一年。十七岁时,因生活艰难,听邻居方阿妈的劝说,到凤阳皇觉寺寻找小叔父出家。
朱元璋出身贫寒,出生在一个贫苦人家里,从小给人家放牛,没读过多少书,受尽饥寒。元至正四年(1344),凤阳发生灾害和瘟疫,朱元璋的父母及兄长都相继死去。朱元璋迫于生计,在邻人劝建下,到了凤阳皇觉寺寻找叔父,在叔父法仁禅师的介绍和请求下,住持高彬禅师收他为徒,披剃进入佛门,赐法名如净。他入寺时,因为饥饿,身体瘦弱,病态显现。出家后,在叔父的悉心照料下,还有高彬禅师无微不至的关心,又有了正常的饮食供给,得到很好地调养、恢复,身体逐渐强壮起来了。师父高彬禅师对朱元璋倍爱有致。一年后的一个夜晚,朱元璋无意中看到师父练武习艺,他就暗中跟随学习,不料却被高彬禅师发现,从此就每天教朱元璋练习武术。在高彬禅师的教导下,以及叔父法仁禅师的陪伴下,他白天念经学文,晚上苦练武功,就这样朱元璋在皇觉寺住了三年。三年后,凤阳遭天灾,寺中经济困难,难以维计,全寺僧人只得外出挂单、参学、化乞,朱元璋只得眼含热泪,告别师父高彬禅师,与叔父法仁禅师一起离开了皇觉寺。
离开皇觉寺后,朱元璋与叔父法仁禅师也分手了,叔父法仁禅师去了印度求法,回来后路过西藏居住多年,最后到了四川崇庆常乐寺住持弘法,直至圆寂。朱元璋与叔父分手后,到处行乞化缘,再加上元末社会动乱,农民起义频繁,战争不断,要饭都成了问题。至正十三年(1352),朱元璋在这种情况下,参加到了农民起义中,还俗从戎。他加入的是濠州郭子兴的部队,并得到了郭子兴的器重。
至正十六年(1355),郭子兴病死。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在濠州称帝,称为小明王,国号大宋。朱元璋被重用,先后任命他为副元帅、江南行省平章事和左丞相等职。他注重军纪,治军严明,他认为:“军无纪律,何以安众”、“爱加于民,法行千军”。到了1363年春,小明王韩林儿政权失败,此时的朱元璋已经成为起义军的中坚,他所率领的部队逐渐成为了新的封建统治集团。同年,朱元璋在鄱阳湖与另一支起义军陈友谅的战斗中取得胜利,自立为吴王。自此以后,他率领大军南下,数年时间里统一了整个南方地区。在北伐抗元中,他发布檄文,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刚陈征,救济斯民”等口号。这实际已经是以朱元璋为首的汉族新王朝,正在逐渐蒙古贵族的旧王朝。至1368年,在北伐战争中,朱元璋已年逾四十岁,即于应天(今南京)即位称帝,建国号大明,改年号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执政三十一年,到1398年病逝,终年七十一岁,死后谥号高皇帝,庙号太祖。
朱元璋与佛教的因缘由来已久。从他撰写的《皇陵碑记》的碑文记叙中,便可得知“空门礼佛,出入僧房”。朱元璋即位登基以后,曾“托身于寺四年,常思之”。当皇帝后,首先重建自己曾经出家的皇觉寺。而且念念不忘他的叔父法仁禅师对他的教导和照料。《中国宗教名胜》中记载:“龙兴寺,在今安徽凤阳县城北凤凰山日精峰下。前身是明太祖朱元璋早年出家的皇觉寺,其立国称帝后从凤阳的甘郢移至今址重建。赐名‘大龙兴寺’并亲撰《龙兴寺碑》文,设僧录官主持,须降龙兴寺印。”《洪武实录》记载:“有佛殿、法堂、僧舍381间,为国内著名大刹。现历经六百余年,尚有殿阁二十余间,占地数亩,红墙黄瓦,掩映于茂林修竹间。寺内有朱元璋画像、铁像,以及铜钟、铸有铭文的铜磬等。今龙兴寺古刹牌坊‘皆大欢喜’牌额、明铸大铜钟、铜磬、明万历诗碑等文物,完好无损。”朱元璋亲书的“第一山”石刻,有僧人法海曾写《游第一山》诗以记其事:三百年来瞬息间,红尘不染白云间。老僧记取龙兴寺,第一人题第一山。重修时复制明太祖朱元璋画像悬挂于大殿正中,清咸丰年间状元孙家鼎撰联云:始为僧继为王终为帝龙兴今仰圣人容;生于沛学于泗长于濠凤阳昔钟天子气。资料证明,朱元璋与佛教渊源深厚,不可分割。
朱元璋尊重信仰佛教,一向重用僧人。洪武初年他敕令宝坛国师往四川峨眉住持本山。《峨眉山志》载:宝坛国师,吴人,断岩禅师后身,洪武初,敕往峨峰,重建铁瓦殿,并铸普贤金像。留蜀十年,道化大行。后召还,卒于天界寺。朱元璋曾寄《宝坛禅师》诗二首:一、断岩知是再来身,今日还修未了因。借问山中何所有,清风明月最相亲。二、山中静阅岁华深,举世何人识此心?不独峨眉幻银色,从教大地变黄金。朱元璋还选有道高僧侍奉教化诸王。洪武十五年(1382),马皇后逝世。朱元璋敕选有道高僧侍奉诸王子,为诸王诵经荐福。当时,应任僧录司左善世宗泐的推荐,临济宗高僧道衍禅师(1335——1418),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俗姓姚,名广孝;出家后法名道衍,字期道,号独庵,至燕京(今北京)侍奉皇四子朱棣。后来,朱棣即位,授道衍禅师为僧录左善世,永乐二年,拜道衍为资善大夫,太子少师等职。
明太祖朱元璋,对高僧大德的敬仰非常,并且亲自作诗以赠。仅五台山就有他御制诗碑两块:一、五台山普光寺有洪武年间朱元璋御制诗碑云:沙门号壁峰,五台山愈崇。固知业己白,此来石壁空。能不为禅缚?区区几劫功。处处食常住,善世语庞鸿。神出诣灵鹫,浩瀚佛家风。虽已成正觉,未入天台丛。一朝脱壳去,人言金壁翁。从斯新佛号,盏水溢蛟龙。飞锡长空吼,只履挂高松。果然忽立化,飘然凌苍穹。寄与壁峰翁:是必留禅宗。二、五台山普恩寺还有洪武御制诗碑云:师心好善善心渊,宿因旷作今复坚。与佛同生极乐天,观空利物来东边。目有神光顶相圆,王公稽首拜其前。笑谈般若生红莲,周旋俯仰皆幽玄。替佛说法近市廛,骅骝杂还拥粉细。飘飘飞度五台巅,红尘富贵心无牵。松下趺坐自忘缘,人间甲子不知年。此之谓入如来禅。
明代镇澄禅师著《清凉山志》载:“金壁峰,宝金,字壁峰,乾州石氏子。童年依云寂温公,剃发受具。后学禅观,扣晋海云公。遁峨眉,柏叶为食。后北游,至五台山栖灵鹫庵,元帝因请祈雨有功,赐号寂照圆明大师。至明洪武戊申(1368),上诏至奉天殿,应对称旨,命居天界寺,时接天颜,训唱法仪。赐紫衣、金钵、及御制诗。”又据《清凉山志》具生吉祥传载:“具生吉祥,中天竺迦维罗国刹帝利种,三藏五明,无不彻究。入雪山习定,十有五载,得奢摩地,证于迦罗室利尊者,尊者可也,且令护持。明初,因礼五台,特来东土。洪武二年(1369)既游五台,驻锡寿安禅林。洪武七年(1374)上闻其行,诏住蒋山,开化京师。听法者风云骈集,见师慈相,善心油然,四方檀施,填门塞饭,师莫然自若,悉济饥贫。八年春,太祖赐诗慰之,诗中有‘笑谈般若生红莲’之句。十四年(1381)师足患疾不能行,帝敕医疗之。师奏往五台。……不久,至午,师盐沐,更衣危坐,长叮而化,荼毗得五色舍利。门人建塔于西林庵。他著有《示众法语》三卷,并译七支戒本传世。”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对佛教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政策,于朝廷中设立僧录司官,统领全国佛教。并礼请宝坛禅师为国师,赐法仁禅师半副銮驾、一对龙凤旗、皇锅等,并赐“悟空法师”法号。洪武四年(1381),还规定僧人的服装:禅僧茶褐常服、青绦玉色袈裟;讲僧玉色常服、绿绦浅红袈裟;教僧皂色常服、黑绦浅红袈裟;僧官如之。唯僧录官,袈裟、绿文及环皆饰以金。
有几段故事可以佐证朱元璋的佛教缘深根固。第一个故事是说皇觉寺沙弥朱元璋。佛教的出家人中,有很多是皇帝出家做和尚的,但很少是有和尚还俗去做皇帝的,在中国佛教史上也只有朱元璋一个。释迦摩尼佛是一位继承王位的太子,不做皇帝出家当和尚,创立了佛教。达摩祖师也是如此,印度就有很多不做皇帝去当和尚的。中国也有梁武帝三次把自己舍到寺院当和尚。据传清朝第一为顺治皇帝就出家做了和尚。然而,朱元璋刚出家当沙弥时,那年他十七岁,勤学苦练,白天学经学文,晚上练习武功。是一位学修并进的沙弥。
传说朱元璋从小读书,是在一座寺院的罗汉堂内,一天先生有事出门,就吩咐朱元璋,要求他把书房全部都打扫干净,有一点扫不干净,就要受到惩罚。先生走了以后,朱元璋就开始打扫书房,学堂内供奉十八罗汉,以及大小不等的菩萨像很多,朱元璋打扫卫生时,嫌他们碍事,不好打扫卫生,如果卫生打扫不干净又要受罚。于是朱元璋就对罗汉菩萨像说:“请你们先到外面去,等我打扫好了,你们再进来。”哪知他这么一说,那些罗汉菩萨像都一个个走了出去。等他打扫完卫生,却忘记请那些罗汉菩萨像进来,他们一直立在外面。到中午先生回来了,看见那些塑像都立在门外,先生就骂朱元璋,为什么把塑像却搬到门外去?先生这么一骂,他才想起忘记叫他们回来。他就对先生说:“不是我搬出去的,是他们自己走出去的,我叫他们回来好了。”说着他跑到门外对着那些塑像说:“请你们都回到各自的位置吧。”塑像就一个个回到原位。
还有一则故事,是说朱元璋出家后,不久离开皇觉寺外游。有一次在途中生病,有两个紫衣人朝夕协助他的寝室,一直侍奉他病情痊愈才离去。他在麻湖有一天夜里,听到一群小儿高呼迎圣驾,他出来呵叱时,却又不见了。
从这几则传说故事上,既说明了朱元璋与佛教的甚深渊源,又阐明了他的帝王之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