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的名字如雷贯耳,安徽省的“徽”,徽派建筑的“徽”,徽商的“徽”,徽菜的“徽”,均取自徽州之名。但如今地图上却找不到“徽州”,相信很多人心中一定有所疑惑。安徽省命名于清康熙时期,“安”为安庆府,“徽”为徽州府,如今的“徽州”仅仅是黄山市一个区的存在。徽州古称歙州、新安,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徽州府治设在歙县县城。如今位于歙县的“徽州古城”,古时为徽州府治所在。
徽州历史悠久,据考证,早在6000多年前,翚岭(即徽岭)南北就有人类活动。据《禹贡》记载,天下共分九州,徽州地属扬州,春秋时期属吴,吴国灭亡属越,越国灭亡属楚。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天下,始置黟县、歙县,二县隶属鄣郡,汉朝改为丹阳郡,三国时期改为新都郡,晋朝改为新安郡,隋唐改新安郡为歙州。
唐大历五年(770),歙州统辖六县:歙县、黟县、休宁、绩溪、婺源、祁门,由此奠定“六县一州”的行政格局。北宋宣和三年(1121),歙州改成徽州,此为“徽州”得名之始,从此直至民国元年(1912)撤府留县,徽州建制延续了将近800年。新中国成立后,先后设立徽州专区、徽州地区,1987年国务院批复撤销徽州地区成立黄山市。如今“古徽州”散落在两省三地,包括安徽省黄山市、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以及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从这里走出的有前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教育家陶行知等,都对中国历史或当下产生了重要影响。
徽州文化既是古代徽州的地域文化,又是中华民族的典型文化。徽州文化以新安山水为依托,以徽州人缘为纽带,以程朱理学为核心,以徽商经济为基础,奠基于隋唐,崛起于两宋,鼎盛于明清,影响于当今。如此灿烂夺目、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既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又集中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精华,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部袖珍版经典、一个精致型标本。
徽州并没有消失,待你踏上这片土地就会发现,它就在那里。
关于“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原意,有些观点:汤显祖曾有多首诗词对徽州山水进行直接赞美,万历五年(1577年),他写的《下关江雨四首寄太平龙郡丞》之三中,就有“黄山咫尺地,不至遥心托”。万历十九年(1591年)贬官徐闻自南京江行过皖南时,又写道:“魂来多白岳,人去独沧浪。别驾诚高调,同官雅和章。”还有《送詹东图,詹工书画,署中有碎茶轩作》:“新安山水峻沦漪,白岳如君亦自奇。”这首诗的“吴序怜予乏绝,劝为黄山白岳之游,不果。欲识金银气---”,体现了汤显祖“贫贱不能移”的人格魅力,汤显祖看不起徽州的财富,但这并不代表汤显祖看不起徽州的山水。汤显祖在7年后还是去了徽州。汤显祖受到汪廷讷的邀请,在不失人格的前提下,汤显祖终于实现了自己“无梦到徽州”愿望。一到徽州境内,果然风景幽美,人杰地灵,此行留下了《坐隐乩笔记》,其中有这样的文字:“予尝闻海阳之地,松萝奇秀,不让匡庐、九疑、巫峡,心窃慕之,戊申秋,偕陈子伯书裹粮履杖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