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妈·共读琐思】打开爱的“双向奔赴模式”

【熊妈·共读】我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自己“感觉好”,包括看似为他人的付出

不是说多么“高尚”,而是……如果原本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内在愿望,又何必靠他人的反馈(改变)来做证明?

幸福感=拥有的/期待的

你可以扩大分母,也可以缩小分子——这是个人选择

而我,两个都要

即:一边管理自己的期待(放下把对别人的要求),一边(通过主动努力)扩大自己的拥有——这两个方面,通常都只关乎“我”的行为,和“他人”无关

所以,我自己,就可以决定、并且变得更加幸福



侯蕾语写,2021-03-26 06:51:39

今天的共读好开心,因为大家都找到了自己马上就可以获得幸福的关键,就好像慢慢的等待着天从还是很黑到地狱里阳光射进来,真的看见地狱里阳光就可以让我变得开心,在这一刻世界万物都没有变,他们只是按照自然的规律在发生着,而我身边的人呢,他们还没醒来还在睡梦当中,而我却在此刻忽然一下子变得更加幸福了。


其实今天的第3页最后一部分谈到的内容是会让人有点压力的,因为他说人际关系的王牌掌握在自己手里,意思就是如果别人不愿意改变,我至少可以决定自己来改变,这看起来我自己会认为让人更轻松,但是冯华却说这让我觉得我做不到。


从目的论的角度来讲,你愿意做到或不愿意做到,最终都只是自己的目的,当然有一些案例,可能每个人切身体会不一样文化就会说这个章节里提到的和父亲缓解的案例跟他非常相似,所以才会有更多的代入,觉得更难。


也没有关系,至少我们可以看见这个问题出现了,就像国华说每天的共读是他的清道夫,他可以把心里那点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拿出来翻晒一下,刚好符合这么好的天气,其实真的只有天气好,你才会想到把那些东西拿出来,只要自己感觉好,你才能主动去清理,以往玉洁在心里始终无法过去的事情。


如果外面在下雨,你不仅不会把以前的东西翻出来,可能还会给自己再增加一些,已经开始逐渐美化的,现在我们有了新的选择,你可以选择让你的一天是充满阳光,还是因为密度这些跟天气预报无关跟自然界的气候变化无关,完全取决于我自己的想法。


为什么我会觉得当我们看到人际关系的王牌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个内容的时候会觉得轻松呢?是因为这是我做了就可以去调整改变的事情,而不再关乎于以往,似乎我无法掌控的过去和他人。


以前我在跟大家讲解情绪管理的时候,也经常会提到一个遥控器的理论,很多人觉得老公都这样做了或者婆婆都这样做了,我怎么可能不生气,其实这就是把人际关系的遥控器放在他人手中,如果别人想让你不高兴,他就很有办法,只要按摩个按钮,你马上就会跳起来,简直就是被人操控的感觉,这种状态好吗?


那么以往理直气壮的说,就是因为他做了某某事情,所以才让我觉得生气的时候其实是放弃了人生的主导权,那意味着你连是否生气是否感觉好,都要寄托在别人的行为上跟你相配合,你才能够做到,那是一种操线木偶的即视感啊。


你愿意成为这种木偶吗?你愿意我快乐不快乐,要先经过别人的允许,如果别人不允许马上就可以改变我现在快乐状态,这种感觉真的好吗?反正我是不想要的。


要有快乐就一定要付出相应的代价,那在我而言这个代价其实就是你如何看待别人对自己的影响,真的只要看待就可以。


之前有一本书叫做幸福的科学,里面讲到了幸福等于你所拥有的东西比自己的期待那么在这个公式里面,因为它是一个反比公式嘛,调整上面的自己拥有的东西,让它增大和调整,下面的让自己的期待,既然小都可以实现这个数值的增大,但是你选择从哪个方向走完全是自己的决定。


要在我我希望这个数值增大的越大越好,因为每个人对幸福的需求其实都是无止境的,那么一方面我可要重新管理自己当年的预期,因为我知道在这其中有很多不是很合理的地方,对别人有太多的要求,对自己付出的用一个放大镜来看,对别人反馈的呢却始终保持比较高的需求,这导致了我们不幸福。


另外一方面我也要主动扩大我所拥有的东西啊,最后的部分分化提到我可以不扩大,我拥有的只降低自己的期待,也可以很幸福是的,但我总觉得这样是不够的。


昨天我们在提到要不要根据别人的他律变成自己的自律,这个方向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准,那就是这样做会不会让我变成一个更好的人,会不会让我有所成长?


在幸福的公式里上面,我自己收获到的跟这个一脉相承,因为我有所收获,因为我在变成更好的人,我在有所成长,所以幸福感在这方面的增加是一个实值,而不是一个虚值,反过来我管理自己的期待,降低对别人的要求,在我看来其实它是虚的。


当然这两者都可以实现,效果都可以让我们幸福感增加,可是我觉得在我这里还是有轻重缓急之分的,上面的那个部分我认为是一切最重要的关节点,而下面的呢调整是必要的,但是不是说调整了它一切就都万无一失了,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所以他们俩其实是有主次之分的,在我这里是有的,我会把前者就是上面的那个分母会当做更主要的东西来看待,这可以当做自己的某种执念吧,或者说它属于我的逻辑价值观里面重要的一部分,不是说所有人都必须跟我一样,而是我看到了展示自己的选择,只是这种看到就已经蛮有价值的了。


我们今天还提到另外一个就是你看待风景的时候可以从哪些角度去看,之前我们在迪士尼做飞越地平线就有很清晰的这种感觉,CCTV片是虚幻的属于视觉感受,那是不是说看过了这些我将来就不需要去实地看那些真正的风景了呢,当然不是原因,就在于实地看的风景有它自己的价值,而此刻我们通过这种虚幻的风光看到的,适合你在当地看到的完全不一样的状态。


就像我在做飞越地平线的时候的那种感觉一样,在这里你能看见的是从天空往下俯冲,即使你真的有一天到了实地的风景里去,也不见得或者说很大概率你是不可能看到这些的,所以我们才会觉得它格外珍贵,他们两者并不是竞争的关系,不是非此即彼,两个都能看到当然是最好的啦,所以现在在迪士尼看风景和将来你去实地看风景,他们之间没有任何需要被对立,需要分个高下,似乎是竞争关系,有你没我有我没你的这种状态。


就好像苏东坡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看起来,他是觉得在此山中的这种状态并不太好,但我觉得不是在山中看到的风景,能够近距离的感受到它的奇特之处,本身也是很有价值的,而且在山中的价值和你出去以后看见外面的风光,看到整体的样貌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同时拥有,这两者不是比单独说谁更好更有意义吗?更何况你怎么知道没有人愿意去享受那种在山中沉浸的感觉呢?你只是自己在此刻的状态判断者不能代替他人,也没必要代替他人,所以从好或不好的这个判断角度跳出来,允许我们自己看见。


看见是一个很有趣的词儿,我们今天在讨论到被老公看见和看见他的时候也有很多收获,比如说婆婆妈讲,他自己觉得以前会抱怨老公,因为他觉得付出了这么多努力,老公都看不见,似乎对我的这些付出视而不见,跟我不同频,但是现在呢,因为他每天在记录孩子家庭的陪伴过程,所以似乎没有去关注老公有没有看见有没有改变,但这个时候老公反而做出了一系列跟他的想法似乎同个方向,但是没有被要求的那种改变状态,这真的是很美好呀。


所以对于鹏鹏妈来讲,她在用朋友圈的方式跟老公沟通,她以为老公不看,但人家是看的就像我也经常觉得熊爸好像没有看过朋友圈,但是她会忽然有时候问我一句,唉你今天呃跟他做了什么什么,他是怎么怎么样的,我就知道原来她也在关注的人家只是不点赞而已,当他没有行为的时候我们就接收不到,不知道他那里发生了什么,但是如果你相信他什么都没看见,对他抱有这种埋怨的态度,那么自己的内心戏就会占据主流,可是如果我们不去管那么多,只是觉得这样写就是为了让我自己感觉更好呀,我是为了满足自己对于世界的这份期待啊,这样的状态至少在开始的时候自己感觉就好了,这就很足够了呀。


所以我们就是在管理自己的期待,我们没有把对方作何反馈,纳入到我自己要不要做某件事情的考虑体系当中,反而会因为这种状态让对方完全没有压力,他会更愿意给你反馈,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管理期待不仅仅是我们现在必须要去做的,而且它会变成未来,我们很享受愿意主动去改变的途径,光是想想看有一天我的行为不需要他人的反馈和肯定,也不需要他们做出怎样的改变,就可以让这个世界更加美好,那我愿不愿意去做呢?其实让世界美好还是另外的方向,首先是我自己感觉到美好了,我自己觉得开心了呀。


如果有一天我必须要去面对这个世界,有一些改变是无法控制的,那这个时候我关注什么就变得非常关键,所以会有关注圈和影响圈的说法,那些我真正能够做点什么去对他进行改变的永远只是我这个角度的事情,至于别人做什么,我关注的越多自己内心感觉越惶恐,因为看见那么多又改变不了,实在是会很痛苦。


现在我们已经有这样的机会了,我们可以看到生活中有很多东西值得自己去看待和关注,现在我们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选择,等待做出就是我来掌控自己能做的那些怎样做得更好。


这也是课题分离的体重之一,当我和别人的所作所为纠结在一起的时候,他做什么不是我能控制的,如果我永远只看到这一部分,就会觉得非常痛苦,现在我把我自己眼光挪开,放到那些我愿意看见并且自己有掌控它的事情上,世界原本是公平的,这些我能够掌控的和我不能掌控的它对等的存在,只不过以往我看待的专注点不同罢了。


发自内心的这样想,包括我们更容易看见别人身上做的好的地方,而不是看见他的不足,包括看见我能够多做一些努力的地方,而不是我已经付出的东西,包括看见别人付出的努力,并进行对他进行反馈,而不管他对这个反馈有怎样的反射。


我和冯华都是学新闻传播的,在传播当中发射的,一方要不断的发出信号接收的一方才有可能收到,如果我这边都不发射只是在自己心里觉得有却要求对方接收到,这就变成了唯心主义,而且我凭什么相信自己没有付出任何的努力,却可以被对方看见得到对方更好的反馈呢?


从这个角度上讲,其实每个人都是自私的,都是觉得我少做一点,你多做一点,让我多到得到1点会更好,这就像是石头从上往下自然滚落的状态,我们现在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我要自己努力的往上,这意味着我有更多的付出,不要去斤斤计较于交换,谁付出的多谁付出的少,只要我自个感受好了,跟别人做这种量上的比较有什么意义吗?我只是需要让我感觉好呀。


当我有一天意识到自己是可以切换的,既可以享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对风景的沉浸体验,又可以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有一种高屋建瓴的状态,所谓建木又见林。


这两种状态我是可以选择进行切换的。但我想要投入其中的风景时,我就钻到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小风景里,去用心的体验沉静,也许是小溪的清凉,也许是山间小鸟的鸣婉转娇啼,也许只是一缕清风擦过脸颊时,我感受到的那种清新自然。


当我想要看见整个的状态时,我就飞上天空去看待那个最高的指导点上整体的状况,今天文化还在说,他不喜欢这种微缩景观,不喜欢站在很高的地方,好像用一种不真实的状态去看待自然,其实他们俩从来都不矛盾。


关键是有了这种特别开阔的视野,他这个开阔不是说你只能站在高处去看,而是我可以随意切换,那么我们的工具箱里就越来越丰满,它越来越得心应手,在最适合的时候选择最适合的方式。


这种好的感觉会让我们的掌控感一再增加,并且教我们越来越多的关注那些自己已经得到的。


一开始我们其实还说到另外一个方法就是我们会不断的去做一些事情,这些事情是我们以往做的比较多的营销总是能做好的,可是你要知道人生也有相应的短处,如果我们一直做那些自己的长处,那么长处就会越来越长,可是短处呢,你最好的状态就是它不增加也不减少,但是当长的越来越长,而短的没有增加的时候,事实上整体的状况是趋于不平衡的,发展的还不如原来没有增加长的那部分的时候的平衡。


当然了,人生是有选择的吗?有人说我可能一辈子就做自己长出的部分,那也很好,可是事实上大多数情况协调和均衡是比某一个方向的长处更加宝贵的东西,就好像木桶理论,一个木桶能装的水取决于那个最短的板的长度。


现在我们完全可以用自己的想法来控制未来我的生活中会发生什么,也就是说幸福真的掌控在自己的手中,而且它极其简单,只要你做到了课题分离,你不再对别人抱有那么强烈的期待,同时这个期待可以是自己的,我可以要求自己做到什么,我可以要求自己比现在做的更多一点。


当感觉到幸福在自己手中的时候,我们就会对未来有更多期许,而且这个期许是会更切实的,它只跟自己有关,对于别人如何反馈没有什么要求,这种时候通常他人也会相应做出改变,因为我们自己的格局是在变大的。


就像一个家庭主妇,如果他时刻关注着自己做了某件事情,老公给我的反馈那么很可能就会把老公盯得很紧,甚至让对方感到一种束缚感,有一天如果我还是在做这样的事情,但是我并不要求你必须及时给我反馈,可能是因为我关注的事情更多了,我要把自己的注意力平均的封在不同的事情上,我不会把所有的目光都盯在你身上。


我在主动打开扩大自己所拥有的东西,自己的关注视野,在平均分配自己的注意力,这个时候对方那个人他或许会感觉到有一时间的不适,但是你要知道人都是非常肉盾的,你给他关注太多,他觉得有压力感有舒服感,你给他关注变少了,他会觉得自己被忽略了,那这个时候他怎么办呢?


他一定也会做一些方法用他自己能够做到的来把对你的关注吸引的这个力量加大,这样一来我们之间就形成了良性循环,一方面我关注的东西越来越多,让我内在越来越丰盛,吸引她的地方会越来越多,另外一部分他有了主观的意愿想要吸引我的注意力,这才是一种双向的奔赴啊。


好的夫妻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其实就在这里,当我们努力扩大自己的花园面积的时候,就能够给对方看到更多精彩的风景,对在我们的花园里养了一只只为对方单独盛放的玫瑰花,这很美,但它并不能成为我的花园里没有其他花朵,不做任何夸展的约束。


风景一定是因为五颜六色才显得更好的,就像我们有的时候在淘宝选择一些糖果色服装的时候,看见每个颜色都很好,但是回来以后就觉得不过是一般般,那是因为在他那里有很多不同的选择,你同时眼睛里面看到是所有并列的。


也就是说,当我要选择其中的一个时,千万不要放弃了背后那广阔的风景,如果没有了背后那些风景的映衬,你选在手里的这个再好它也是单调的。


让我们努力去扩大自己的这个风景吧,让自己成为一片风景,那么在对方眼中他一定会越来越好奇,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愿意跟我们相互靠近。而拥有了更开阔眼界的我们,能够更好的去欣赏对方身上原本就有的那些美好,这就是互相对对方的刺激,让对方的画面越来越扩大,这种双向奔赴是多么美好啊。


侯蕾语写,2021-03-26 07:15:46


24分钟5200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