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教师难,做语文教师更难,做高中语文教师难上加难|我的人生旅痕
古城暑期
乙巳蛇年里的
那一场醉……
——
《以诗解诗,
以哲学解诗,
以心灵的救赎解诗》
书之序言(2)
01
做教师难,
做语文教师更难,
做高中语文教师,难上加难,
做一名深度解读经典文本的高中语文教师,
则如攀登难于上青天的蜀道那般不止艰难。
所以有此感慨,源于自己浸淫基础教育三十年的深切感受——
特别是在2022新版高中语文教材施行以来,这种感受更为深切。
因为,新版教材中的增添了诸多新的篇目——
现当代的《阿Q正传》之类的作品,暂且不说,
墨子的《兼爱》庄子的《五石之瓠》
出自《礼记》的《大学之道》老子的《老子四章》
孟子的《齐桓晋文之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就具有相当的难度了。
至于说到——
《百年孤独》《变形记》
《玩偶之家》《老人与海》
《复活》《大卫·科波菲尔》
《自己之歌》《迷娘(之一)》——
等经典文本,不但一下就能把人砸晕。
而且只是通读这些全为“节选”的全部作品,
就足以耗费一位教师几月甚至一两年的时间——
更何况诸如《百年孤独》《复活》等文本,没有三到五遍的阅读——
没有数年时间积淀,没有对经典解读的深入阅读,想要读懂这些经典
——不啻天方夜谭。
伟大的教材主编——
一下把这些经典,全都一股脑的塞到高中语文教师的怀里,
却绝对无法塞进他们的脑子里,并且伟大的教材编者编好教材之后,
便躺在一边呼呼大睡,他们天真的以为只要教材编好,便万事大吉,
从此天下太平、海晏河清,中学语文教学将会必将迎来重大的变革,
从此天空蔚蓝、学生欢呼,教师顿足,歌舞升平,形式将一片大好。
而现实之中的教师,的确大多都在顿足——
他们在办公室里跺着脚,在讲堂里以手舞之——
手舞足蹈地从事着以已之昏昏而使学生昭昭之举。
记得,当时日更这些教材中经典文本细读的之时,
重庆的顶流学校——育才中学的付老师,曾经在朋友圈里,
多次发过她躲于另一住处,细细肎读这些作品的照片——
因为这些解读,我与更多的高中教师有了更多的交流交往——
从而更加明白,位于基础教育顶端的最为可怜的高中语文教师,
想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和自己的专业,则要付出千万倍的努力。
02
教师尚且如此,学生面对这样教材的感受就可想而知了。
因此一项非常紧急同时无比重要的工作,摆在我的面前——
那就是在学生、连同老师和经典文本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让师生之间,学生与文本、教师与文本之间人为的天堑,一变而为通途。
教师,从来都不是蜡烛和春蚕,
在当下的万物互联、AI强势崛起的时代,尤其如此——
因为蜡烛的光比起那些网络上的素材,海量的视频资源——
以及诸多大家布散的思想的光辉而言不啻萤火与太阳的区别。
而春蚕之死,在一切都在提速、快速更新的当下,无人关注、过问。
在我看来——
教师首先,是一座桥梁,
或者一个撑船的摆渡者,
他能够打通古典和当下,经典与现实之间厚厚的壁垒,
他能够把学生眼中死去的、冰冷的、仅供供奉、瞻仰,木乃伊的文本,
复活而成贴近内在心灵的、具有温度的、可以解决现实困惑的、滚烫、鲜活的经典。
虽然,教师原本应该就是一座引领学生过河的桥梁,
一座在学生与经典之间起到贯通、移送作用的桥梁,
因为学生在现实的“此岸”而经典在遥远的“彼岸”——
教师是在冰冷、艰涩的文学经典,与被当下抖音、快手,视频号、小红书,
甚至游戏等网络内容的重重包围下饮鸩止渴的学生之间,不多的沟通帮手,
甚至是学生唯一的、起到沟通、转送作用的重要他者。
如此以来,教师便从,
一座桥梁,一个古老渡口的摆渡者,
一跃而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燃灯者——
不仅能够照亮学生求学的青春之路,
让他们循着师者的微光,以达天际,
而且能够点燃他们内心热爱、热情的火种
让他们最终成长为天空中无畏闪耀的星星。
03
除去以上所列西方小说、诸子百家经典之外,
仅就诗歌部分而言,亦有大量新的篇目加入。
仅仅《诗经》——
有《周南·芣苢》《邶风·静女》《秦风·无衣》,
等三首新的诗歌入选,而这还不包括《卫风·氓》。
就《诗经》而言,没有对整部作品作过深入的细读,
没有历代经典解读的仔细研读——
想要讲好这四首诗只能是痴人说梦,或者隔靴搔痒。
另外,加上节选内容更长的屈原的《离骚》,还有——
杜甫的《登高》《蜀相》李白的《将进酒》,李商隐的《锦瑟》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陆游的《书愤》《临安春雨初霁》
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鹊桥仙(纤云弄巧》《望海潮(东南形胜)》《扬州慢(淮左名都)》
另外,还有几乎所有版本中首次进入高中教材的——
《念奴娇·过洞庭》《登快阁》《桂枝香·金陵怀古》《游园(【皂罗袍】)》
等等篇目,无一不是经典,无一不需要高中语文教师,下大力气进行文本细读。
在这个教师和学生同时都被浮躁的时代包围、裹挟的当下,
如何在学生和经典之间找到平衡点,架起一座坚固的桥梁,
这不仅是教师一词的应有之意,同时也是教师必修的功课,
更是一件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
关于这个问题——
我曾在小城2023年的高中教师暑期培训会上,
和做过无锡锡山区教育局调研员的正高级教师储健明,有过短暂的交流。
他也肯定这项工作的重要与紧急,但他关注的点不在此处,亦爱莫能助。
04
接下,重回那篇《乙巳蛇年,古城暑期的那一场醉》的文章——
重回古城暑期乙巳蛇年里,我与陈帅、徐辉同学的那场聚会现场。
陈帅老师——
我之学生,现年三十多岁,
主攻古典诗词方向的写作,且有《之陋集》公开出版。
徐辉老师——
现年四十多岁,是我的半个学生。
他来这所学校实习时,我正好做过他的实习老师。
他曾经是一文艺青年,现在依然保留文青的气息、风范。
而我——
今年方知天命,近来连续近六十天,日更公众号文章,
认知渐多深切,思想渐臻成熟,文字也渐渐丝滑干净。
并且公众号里,仅“细读文本,重温经典”专栏之下,已经222篇文字。
面对这些远远超过二三十万的、解读经典文本的文字,
面对每日都在持续增加的篇目,只是埋头耕耘的父亲,终于抬起头来——
开始想为这些已经长大成人的、亭亭玉立的女儿们的未来操心,
想要为她们寻上一个好的婆家。
就是在那一场聚会上,
就是在那聚会的浅醉、微醺之时,
我仿如灵光乍现,又如福至心灵,
突然代替女儿们,想到一个极好的现实归宿——
05
陈帅同学执笔在前——
以古典诗词,解读古典诗词的方式,
来对经典的诗词文本作当代的解读。
这一种“以古典解读古典”的方式,不止新颖,而且极具尝试价值。
其次,由我捉刀——
从哲学、心理学等人类终极情感、存在困境等角度深入探讨——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绝非僵死的、仅为研究而存在的资料性读物,
而是从古到今一直流淌在所有个体心灵和血脉里的、鲜活滚烫的,
有着某种视角之下,所有人类共通性的存在。
最后,由徐辉同学操觚——
从现代普遍面对的生存压力、外在诱惑、心灵困境等问题,
从小我的角度切入,作文学性的、共有现象的传递和表达——
以求达到古今中外的同频共振,抵达某种深度的心灵共鸣。
注:
如若追溯我的教学成长之路,
以及我的阅读与写作,最早——
便来自新教育网络师范学院,
来自干国祥、魏智渊、郭初阳等亦师亦友的朋友的引领。
今天,把我网络小店的处女推荐献给干国祥,献给老干备课。
干干出手,必是精品。
未完待续
明日请早
写于正午的沅醴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