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堂是教师生命的外化
李政涛教授提出:“课堂的境界,就是教师生命的境界。” 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教师的教学风格、语言表达、课堂节奏,无一不反映其生命状态。如果教师只是机械地传授知识,课堂就会变得冰冷;如果教师带着对教育的热爱和生命的激情走进课堂,学生就能感受到学习的温度。
书中提到,教师的成长不应局限于技术层面的模仿,而应深入教育哲学,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正如李政涛所说:“真正好的方法不是找到的,而是长出来的,是从自己的生命中长出来的。” 这意味着教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反思、试错、重建,最终形成独特的课堂生命表达。
二、让学习真实发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活在课堂里》强调,真正的课堂应该“让学习真实发生”。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探索的引导者。书中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当学生在讨论《西门豹》时提出“巫婆不该被淹死”的质疑,教师并未直接否定,而是引导她重新阅读文本,最终让她自己发现巫婆的罪行。这样的课堂,不是教师单方面的灌输,而是学生主动思考、自我建构的过程。
这也让我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给了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是否尊重他们的个性化表达?是否让课堂成为他们探索世界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