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市平桥区第二小学:杨磊
作业:作为一家之长,一地之长,甚至一班之长,你怎样理解老子说的“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老子在《第七十五章》中说:“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这句话告诉我们:唯有不追求人生享乐的人,才能胜过那些过分看重人生享乐的人。正所谓“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则可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乃可以托于天下。”追求个人生活安逸的人,他的行动一切以我为中心,习惯性的把方便留给自己,困难推给别人。就会出现“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或“见了利就上,见了困难就让”的景象。《礼记·檀弓下》记载,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于焉,今吾子又死于焉。”夫子曰:“何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焉,苛政猛于虎也!”。如此民生环境,民自然就陷于了“不畏死”的状态。
这种现象就不符合老子的精英思维。尤其是“作为一家之长,一地之长,一班之长”的官长们,他们应以天下为己任,应该如老子所言:“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应该像范仲淹说的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应该是“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因此,“无以生为者”的家长,应简约自守,力戒奢华;遵守礼仪,尊老爱幼,孝养父母,传承家风家道;将孩子培养成国家的栋梁,而不是让孩子变成社会的包袱。他会时时刻刻关注孩子的成长与学习,他会与学校达成教育的共识,合力育人,激发孩子巨大的潜力。让孩子呈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的积极状态。他会时刻不忘“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教是人生的基础,家风是社会风气的源头。”
“无以生为者”的家长,会认识到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这所学校的职责是育人;会认识到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挑起育人的责任;孩子的教育,家长应首当其冲、不辱使命。他会让孩子在家庭这所学校里,完成学龄前儿童所要接受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以及为孩子上小学做好足够的准备。他会力争为学校输送健康向上,活泼开朗的可爱蒙童。
“无以生为者”的家长,他会为了孩子,省吃俭用,甘愿饱经生活的沧桑,竭力为孩子缔造一个相对优裕的生活与学习环境。凡有关学习的用度,他们会不讲价钱,只求内在价值,买来服务孩子。只要是有利于孩子学习的条件,他们会不惜一切代价去创造。钢琴、提琴,画板、宣纸,太极服、舞龙扇…他们所做的这些,只为一个心愿: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为他懂得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身为父母,从“生”到“养”到“育”,他们会对每一个孩子付出自己所有的爱。对待弱势的孩子,他们会“下者举之”、“不足者补之”。我见过这样一些家长,为了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生活保障,他们白天外出打工,夜晚加班干家务,还要抽出空来辅导孩子学习,真可谓夜以继日,呕心沥血。可见,他们已经认识到了“家在温暖在;孩子在,希望在”的道理。他们虽苦犹乐。“无以生为者”的家长,当孩子升入幼儿园、小学、中学后,会积极参与家校互动,会放弃往日一贯的娱乐活动,到学校陪读陪学,做公益活动。
“无以生为者”的家长是值得称颂的家长,“无以生为者”的家长是家庭教育的先行者。我们学校在打造“无以生为者”型家长方面,采取过一系列的重要举措。其中家校良性互动之“三个一”活动,已然成为我们学校的一张教育名片。所谓“三个一”,即:做一天志愿者、当道德家长陪读陪学一天、与孩子们一起参加学校的一次礼仪活动。随着“三个一”活动的深入开展与落实,教育的效果逐渐凸显。下面是家长间的一组对话:
甲:今天我到学校陪读陪学了!我看到你的小孩儿课堂上表现得很好,可以打一百分;我的儿子读书也很投入。
家长乙:孩子看见妈妈来陪她在课堂上学习,读书就格外用心,很陶醉,我真的很高兴。我要天天到教室陪孩子读书。
家长丙:走进教室接触了学生,才感觉得到做老师非常不容易!一个班百十来个学生,确实管不过来,我们来帮老师,其实就是帮咱自己的孩子呀!
家长丁:校长说家长做志愿者就是在对孩子进行身教,就是对孩子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与影响,长养孩子服务他人的意识,这是培养大人物的基础。
……
“三个一”活动造就了一大批“无以生为者”的家长,高素质的家长。为了孩子的未来,为了家庭的希望,他们毅然走出小家融入学校大家;不计个人得失,陪读陪学;服务学校,服务课堂,以身施教;如今,这样的家长在我校随处可见。“家校联动,亲子共读”已经成为了我校一张响亮的教育名片,家长们忙碌的身影已经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
“当我把我的孩子交出来,当他向这世界求知若渴,学校啊,世界啊,你给他的会是什么呢”?这是台湾作家张晓凤,一个母亲对社会的嘱托,对教育工作者无比的期待与信赖。《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尹建莉的这本书,也曾一度成为家长落实家教责任的代名词。妈妈,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任重而道远。为了让妈妈这位人生第一位老师职责发扬光大,妈妈们不惜多方请教,多方接受家庭教育指导培训;不惜走进“早教”的课堂,走进“亲子幼教课堂”;不惜拿出所有休息时间与有经验的家长分享、探讨家庭教育的具体对策。他们甘愿拿出时间与精力,去落实家庭教育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大教育领域那51%的权重,甘愿参与家校良性互动。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做到了这些的家长,就是典型的“无以生为者”的家长。他们在对孩子的陪护、监督中迅速成长,他们在家教互补中稳步提升。他们清楚的知道孩子全天的表现,了解孩子的所有情况,他们永远不会对孩子的教育失控。这样的不放手,确保了教育无疏漏,确保了学校教育短板的有效补充,确保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忘掉自己,你就是神”。作为“一地之长”、“一班之长”,他应尽其所能改变“民生”。老师的这一观点,应该成为“官、贵、强”的处事风格。因为他们会“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如此才能够长生久世,绵绵若存。华为老总任正飞认为,钱多了是数字,留着没有多大的意义,只有贡献社会,成为国力文明、强盛的经济支柱,才是钱的最实在的意义。钱少了,用于提高员工的待遇,变成员工的股份,以保证员工的生活,以此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这才是钱的要义。蒙牛老总,把“财散则人聚,才聚则人善”,作为蒙牛企业的核心文化,悬于总部办公大楼最醒目的位置。这样的用钱、爱钱,才让自己由钱的奴隶,变为钱的主宰;这样的用钱、爱钱,才是企业做大做强的根本保障。恰《大学》有云: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由此可见,有大仁爱者,才能管控大事业;有大格局者,才能引领大时代。
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当属爱民如子的当代典范。为了在特定的时间解决“民生”问题,呕心沥血,死而后已,硬是带领兰考群众奋斗数年,在不毛之地拓出一片沃土,收获出丰硕的粮食来。“民以食为天”。《管子》一书中说:“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只有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书记,才能先解决百姓的“仓廪实”“衣食足”问题,才能彻底解决百姓的后顾之忧,才能够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最终得到人民的拥戴!孔子的“死而不亡”,是对焦裕禄精神的最好诠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首军歌唱响整个解放战争年代,它体现出群众才是这个世界的主人,也是老子《道德经七十五章》中“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的致用。与孔子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相呼应。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早在两千多年前,智慧的老子就为我们规范了为人处世之义利观。而今,《道德经》越来越能够让我们体会到利他、博爱、向善的积极意义!由此我们该深思:“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则可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乃可以托于天下。”即为“长”,无论你是“一家之长”、“一地之长”抑或是“一班之长”,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他人的需要,人民的需要,百姓的需要。只有“以百姓心为心”,即一切为了老百姓的需求,真正地把自己置身于百姓中,切身体会百姓的疾苦,想百姓之想,思百姓之思,忧百姓之忧,乐百姓之乐。他就自然可以做到“无为而至”,“不争而善胜”;才能真正达到“官、贵、强”之大格局,切实践行“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的处世之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