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不管是主流媒体还是人民大众,都认为中国人读书越来越少了。
同时,很多人因为读书的事情产生了焦虑,有人想通过读书提升自己,但又觉得效果太慢,有人总想知道哪些书值得读,害怕错过有价值的书籍。
能够意识到我们的阅读量在减少,开始重视读书这件事,是一个好的趋势。
但是当读书被多度重视,就有点儿矫枉过正了。
有人对功利性的读书嗤之以鼻,我倒是觉得功利性读书没有什么不好,从读书的过程中收获想要的东西,可以形成良性的循环。
但是有很多人觉得读书没啥用,这个问题值得讨论一下。
答案肯定是有用,连吃饭喝水跑步都有用,读书怎么可能会没用?
书籍有很多种类,比如工具类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性格色彩》、《经济学通识》,这类书读了之后,就可以用,而且好用。
人文科学类的书籍像《人类简史》、《皮囊》、《平凡的世界》,这类书读过之后不会对当下的生活产生任何影响,不同之处是这些文字传递的思想和价值观和读者本身的思想和价值观一点点地融合,久而久之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都发生了改变,而作为读者本身,很难察觉到这种影响或者变化,所以这类书通常很难在当下就认为是有用的。
读书有用,不代表一定要读书,甚至强制自己每个月读几本书。从本质上讲,读书就是学习的过程,而学习又有千万种途径,读书是其中一个。
思考也是学习,听音乐、打太极都能学到东西,甚至马云说他看鸡打架都能学到东西。
思考可能是比读书更好地学习方式,读书最爽的时候不是学到了什么新知识,而是自己思考的很多事情,处于朦胧状态,有些事情还想不太清楚的时候,突然某一段文字消除了你所有的疑惑,找到了苦苦难寻的答案。
读书是客观存在的一件事情,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大多数人认为读书是好事。
但在某些情境下,读书可能只是一种正直的逃避。
上高三的时候,我很喜欢看意林、青年文摘,每期必买必收藏,晚自习的时候总是忍不住拿出来津津有味地读。而且还要在心里告诉自己,我是在看书,不是在玩耍,是有意义的事情。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的纠结无非是给自己找一个合适的理由逃避听课或者做题目。甚至现在,遇到事情太多却又不想解决的时候,我还是会用读书安慰自己:我在做有意义的事情,并不是偷懒。
有哪些好书值得读?
这个问题是没有定论的。同一本书,两个不同的人看,感受是不一样的。我手里有一本正厅级官员读过的书,上面有他的读书笔记。
在我拿着这本书边看边划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做的笔记跟他做的笔记完全不同,他划的重点的字段在我眼里完全就是废话,而我比较认可的文字,他却很少有划。
读一本书能得到的收获取决于很多因素,比如读者思考的角度和深度、读者的经历、读者的价值观。
我很喜欢给别人推荐书籍,但是又不喜欢别人找我推荐书籍,找人推荐书的大多数是想找一些实用性的书籍,关于实用性又有很多细分,比如经济学、心理学、甚至成功学,所以很难针对某个人推荐。
真正在读书的人,不需要别人推荐,读书的入门就是选书,选书的思维决定了能不能入门。
首先人的时间没有那么珍贵,害怕读到不好的书浪费时间,完全是杞人忧天,其次书真的是很便宜,我们的日常消费尺度已经被打开了,随便吃个饭两三百,但大部分人用在买书上面的钱可能一年也不到两三百。
而且很多人担心花30块钱买了一本不好的书,会觉得很不值。但是假如花300块钱,买了10本书,这10本书里,有两本你认为是好书,那这300块,绝对值。
我经常评价一本书很棒,很少评价一本书不好,不是我真的会选书,而是大多数书籍里面都有一些很有价值的东西,在特定的时间点,一本书里的一篇文章或者只是一段话,如果可以让读者产生深度共鸣,或者是解开了读者曾经想不通的问题,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已经体现出来了。
不到30块钱就能买到像吸毒一样的愉悦感,性价比极高。
往往我会在留言里选几个人每人送一本书,不代表我鼓励所有人都去读书。
就像健身虽然有用,但却有比健身更重要的事情,是这个道理不?
最后,我还是想劝处在人生低谷的人儿。如果你对现在的困顿的处境突破不了瓶颈。要么混圈子,寻人指点;要么读点书,直接与书中伟人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