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这本书中,先感受到的是中医的魅力。
从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到一气周流,治病修身。到中药的调节作用。
在作者李玉宾看来,中医诊病,更多以脉诊为主,因为问诊有保护意识,望闻,又可能资料有限,所以最后就干脆还是脉象比较可靠。
而要对脉诊有所深入,可以读濒湖脉学等多种书,很多还是“心中了了,指下难明”。这个之下说的是你的心神感应。来了病人可以搭脉感应,病人全身一气周六,感觉就过来了。整个大象建立起来,然后左升右降,中气斡旋。这样,一搭手,左右脉一诊,马上从象这个层次得出自己的结论。
可以多借自己的脉来锻炼,人体的一气周流,其实是一股和缓的土气,这土气升上来就是木火之气,降下来就是金水之气。
你是一个生命体,病人也是生命体,你可以直接接受病人的那股气,摸脉就是和病人交流的方式。用这种方式了解病人脉象的变化,然后就可以知道虚实,最后成为一种直觉,最直观的用药。
说了脉象,再来看一个具体的病例,一个平时比较虚弱在受凉之后,有些比赛,然后就用了黄芪和四逆汤,想让她左路鼓动一下,上焦的路子稍微通一下。但是因为病人平时不爱吃药,所以汤药两天才喝完,结果升散的药物药气散掉,杏仁破气反而有效,结果气闭不通中满,升散没有上去,气反而不足。最后一气周流难以实现。
单纯根据书,伤寒论就要用泻心汤了,但是这个时候的痞满腹胀其实是虚性的,根据虚弱的一气之象,认为应该是补气的药物,用生脉饮加黄芪,人参,麦冬,五味子。人参,20到30克,气足。麦冬十几克,五味子就十几克,急煎了十分钟左右,喝下去五分钟。就开始很堵,不过脉象变化,左脉有劲,右脉弦滑,因为人参补五脏精气。病人寸关脉虚,尺脉还有一点,脾肺之气不足,两脏真气明显虚了。这个时候,黄芪左边推一下,其他通一下,周流就转起来。大概十分钟,就可以稀里哗啦,肚子很快就没有问题了。以前脾胃功能弱瘀滞,肺金之气主敛降,大肠之气行无力,肺影响大肠,影响胃气下降。
学习经典需要活学活用。
再来看正治与反治,从象的角度,直观体悟认识药物和脉络,说起黄芪的双向调节作用,说额就是人体的一气是左升右降,双向流行,既然如此,就是可以左路升发也可以右路敛降。
冻疮中,伤寒论中的当归四逆汤这个方的方证,活血通经。脚冻了,盆里倒上热水,放上生石灰可以分解大量的热。用热毛巾裹脚,蒸牙,热力持续散发。温而行之,和当归四逆汤是一样的。
一次就可以治愈,这种就是正治。让冻疮的经脉瘀滞升发上来。
还有一种就是用下发,左路升发可以治愈,右路敛降也是可以的。只要右路泻下把淤浊派出去,左边往上升的阻力就小了,最后血脉通开就是反治。
有一本书叫做眼科奇书,一般眼睛红,眼睛肿,是相火瘀滞在上。从温病学派来说就是清凉祛火,右路敛降。
上焦相火瘀滞,四圣心源角度讲就是中焦寒湿瘀滞,中焦之气转不动,再用寒凉药物会加重中焦寒湿的郁结,病情加重。所以用大量的麻黄,细辛等,左路升发起来,这个时候,全身的一气就会转起来,眼疾霍然而愈。这个眼科奇书的方子,在临床很常见,结膜炎等可以立即治愈。红眼病,麻黄量不能太大,用6到10克就可以。必须用生麻黄,不是灸麻黄。
关于麻黄汤,中医治法非常灵活,有个病人,抽烟很多,西医角度说,一定是肺里污浊沉积比较多,痰瘀重疾,感冒咳嗽头疼,这个时候摸脉,左脉浮弦稍紧,典型的太阳病。右脉浮紧稍弱,带点滑象,右寸脉微弱近无,比微脉还要弱一些。几乎摸不到,右寸脉主肺气,这个情况说肺气,不能说是虚,应该说是瘀得比较厉害,一气在这里就很艰涩不通。用麻黄汤的前提是一身之气的周流还是比较顺畅的。但是对于肺气瘀滞,麻黄汤效果就不太好。
麻黄,杏仁,桂枝,甘草,麻黄宣发解表,长得细细的,青绿色,木气升发之气。新疆麻黄长得好,有一种直达体表,直接散于外的感觉。附子是最深层往外散,有源动力的作用。如果单用麻黄,就像最外头帮你散到体外的感觉,桂枝就比较柔和,好像细小的树枝随风飘散,作用于经气。苦杏仁主要是破气将其,空腹吃一两粒。很容易降气
甘草调和中州,麻黄解决寒邪束表,表气郁滞。桂枝如果对于左边郁上不去也可以,。杏仁呢,如果肺气瘀滞厉害再去破气就会讲不下去。
这个时候,就要用干姜和川椒代替杏仁,用十多克,麻辣辛味,又能走表,开肺气。神农本草经说川椒主治咳逆。对肺气不开的咳嗽,痉挛性的咳嗽,比如小儿百日咳和哮喘,就有很好的缓解效果。七粒川椒,夹在鲜梨,放在碗中,加一勺蜂蜜和水。给孩子吃梨汁梨肉,每天一个百日咳就可以痊愈。
川椒不是麻黄汤,但是还是麻黄汤的意思,都是通过升发左路来恢复一气的周流,让它升己而降。舒展开来它才能降下来,舒展不开,气都走不动,麻黄汤原方不一定效果好。
要有正治反治,都是恢复正常的一气周流。
找准切入点,迎刃而解。
还有一个案例,最近天气比较冷,孩子鼻塞流涕,都是小病,大剂姜桂,桂枝,生姜效果不错。流鼻涕也是上焦之气不得宣通,浊阴降不下来。大剂桂枝生姜上通左路,开达升己而降。这个气就转起来,自然降。这是正治。还有一种,体质比较弱,正气虚,脉短,肾气弱,平时吃饭比较差一些。趴着睡,肚子疼。这个 时候如果还用大量姜桂的花就会消耗元阳,冬季尤其寒主收引,冬主收藏,肾气明显偏虚,如果逆天道而行。大量升散就很不好,这个时候用生脉饮的方子,五味子为主药,收敛为主。左路也用黄芪,黄芪主小儿百病,一身大气补充,五味子,人参,干姜,生姜,甘草运转中焦,降一下右路,整个房子以降为主,不是以升为主,黄芪也不大。用了这方子,症状就好了。具体问题具体解决,有时左路不升,右路降,找到一个最佳切入点为好。
胸中无方,心中有房。
对病人,需要辩证用药,灵活加减,伤寒,内经全部抛开,。只有自己对药性真切的体验,还有天地之气的直观体验。不要抱着一肚子经文和方子去看病,不要在意温病派,火神派,经方派,时方派,还有各种学派等。需要体悟真实的东西,洞彻更清晰。
言病不能治也,未得其术也
老师有说,中医没有概率的说法,中医说病要么就是百分之百,要么就是零。内经讲,言病不能治也,未得其术也。一个医生本身水平有限,另一个病人不积极配合很南至好,至少要百分之八九十。
西医有肾病综合症,如果中医辨证论治,大部分可以康复。
四圣心源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修身养性,学习经典中医理论还有临床水平。
推荐书籍,哪个内经比较好,张志聪的黄帝内经集注比较好。我们要师古不要泥古。古人很多没有说透,需要自己去悟,从象的角度,不是脑袋逻辑思维,是心神体验。主要通过临床加经典还有多读医案。
经方的用量在临床上如何把握
中医是很活泼的学问,只有通过临床体悟,只能怪我火候。对于小孩开表气,用麻黄,体质好的用1克,再好用2克,如果虚弱,只能用黄芪,多体会看临床,还有尝尝中药。
这些是破解中医治病密码的第一部分笔记分享,接下来会持续记录心得。愿我们学医同行,了解天地人之奥秘。
本文为王小马读书记录 图片为网络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