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奥本海默》,个人观感上并不觉得有多轻松,毕竟电影的三个小时内,诺兰一直都保持着高密度信息的输出方式,让大量信息在短时间内疯狂轰炸观众的大脑,这对很多人来说都是颇具挑战性的。
总体来说,《奥本海默》并没有让我想要特别惊叹的部分,毕竟多条时间线交错进行事件叙述的手法,在如今的影视行业已经司空见惯。但这部电影的深度确实足够引人深思。
可以肯定的是,诺兰依旧成功地展现了奥本海默这个人物的立体形象和他身上的矛盾性,比如他在德国学习期间企图用注射了氰化钾的毒苹果谋害针对自己的老师,比如他和凯蒂结婚后依旧和情人保持着关系,比如他在原子弹投放日本后心生罪恶与内疚,感觉自己双手沾满鲜血,比如他在听证会旁听时畏缩的、并不舒展的肢体……导演没有放过这些能够让人物鲜活真实起来的人性冲突,让奥本海默几十年之后在冰冷的屏幕上仍然拥有生命。
但这些只是导演的基本功,相比于单纯讲述约翰·纳什个人传记的《美丽心灵》,《奥本海默》并不止于讲述人物,我认为诺兰更想表达的其实是“奥本海默”这几个字背后的意义——历史意义和政治意义。于是在此基础上,奥本海默成了具有象征性的符号。
历史意义人人都已耳熟能详,奥本海默成功研发原子弹,原子弹投放广岛长崎让日本自愿投降结束二战,也让全人类迎来了核武器与核战威胁的时代。但诺兰并没有深入探讨这一话题,只是一笔带过原子弹给日本带来的影响,以此来展现奥本海默遭受个人道德谴责时的内心挣扎,让这个人物更加立体。
所以透过奥本海默,诺兰真正想讲述的,可能与奥本海默本身的政治意义有关。
在这部电影中,诺兰设置了的三条时间线:1942-1945年的曼哈顿计划,1954年左右针对奥本海默的安全评审听证会,1959年左右针对施特劳斯的庭审。其中奥本海默听证会贯穿了整部电影,双方主要矛盾正是集中在奥本海默的“美共”身份上。
奥本海默是不是真正的美共电影没有告诉我们,但他是妥妥的“左倾”这一点不容置疑。二战期间他通过“西共”为欧洲的共产主义者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他的周围围绕的全都是美共人员,他的弟弟和弟媳,他的妻子凯蒂,他的情人塔特洛克,他在伯克利的几个学生……奥本海默亲密的人际圈内大部分都是美共,所以他坚定地支持着美国共产主义组织事业。
在诺兰的表现中,具有如此政治背景的奥本海默是电影中正义的一方,关于他的政治身份引发的听证会更是这部电影的核心时间线,而反派则都是美国保守党,双方的身份如此明显和对立,这不得不引人猜测导演本人所支持的政治方向。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诺兰还想表现政治下的人性。反派施特劳斯对奥本海默的怨恨完全是出于个人私愤,电影前段奥本海默去见爱因斯坦时轻蔑地戏说施特劳斯曾经的鞋商身份,为施特劳斯心里种下仇恨的种子,日后当施特劳斯政坛得势,为报仇提供了势力,这颗种子则破土而出。
所以诺兰展现了这样一种讽刺又有趣的现象:反派是因个人私怨利用政治手段暗箭伤人的小人,而正义的主角奥本海默则是通过个人政治影响力为国家和人类做出伟大贡献的科学家,同样都是在政坛这个方寸地,却是两相背驰的初衷和选择,也都通过政治手段产生了巨大影响。
电影里有这样一句话:“人类在选择武器时是没有底线的。”
对施特劳斯来说,政治势力是他排除异己公报私仇的武器。对奥本海默来说,他研发的原子弹是足以毁灭人类的武器。
诺兰大概是想告诉我们:无论是原子弹,还是政治势力,一旦沾染上个人私利与仇怨成为杀人诛心的武器,它们本身蕴含的巨大力量就会让罪恶放大成千上万倍,让迫害成为无法愈合的伤口。
那这种迫害什么时候停止?电影结尾爱因斯坦对奥本海默说:“有一天,当他们确认你受到足够多的惩罚之后,他们便会给你提供鲑鱼和土豆沙拉,发表演讲,给你一枚奖章。请记住,这不是为了你,而是为了他们。”
可能有人会问如何界定“足够”?这大概要问人的良心了。
所以你看,战争的席卷,原子弹的投掷,一次次的听证会和庭审,所有的一切背后都是由人类在操纵和决断,手里的武器越是强大,人性的罪恶越是可怖,造成的伤害也更加彻底。
总体来说,诺兰通过这部电影不是想告诉我们奥本海默当是何人,而是告诉我们:人类本身,当何去何从。
感谢各位看官赏识,愿安,开心每一天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