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想法助我走出教学“舒适区”

        作为教龄二十多年的教师,有着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加上生动多样的激趣手段,运用精美的课件,师生双方都能在彼此的“舒适区”,愉快地完成各自的教与学的任务。但经过两个星期的学习,我越来越感到不安,自己在这个“舒适区”里呆得太久了,不知不觉变成了“讲授型”的教师,站在课堂的中心,生怕学生没学好,絮絮叨叨,一不小心满堂灌也是有的。

        读到王博士的三条教学心法——少才是多,无才能有,慢才会快,教学心法如同一面镜子,让我清晰地看到了我的课堂真实状况,引发了我的反思,相切的感受到我的课堂教师中心的本质。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不敢放手?根源在于不放心。不放心小学低年级的孩子能自己学好,总觉得他们能力不够,要多教教;不放心课堂上过于热衷表达而无法静心倾听,不能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不放心把时间给了学生去探索,而无法完成课程内容。这样的“不放心”,导致我经常直接告诉学生知识,塞给他们“标准答案”。

        是时候要发生改变了,改变长久以来惯用的教学方式,改变熟悉的课堂模式。一节课40分钟,我要经常提醒自己占用最少的时间,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提醒自己少说一些话,让学生的话多起来;给学生的提示少一些,让学生的思考更多更深入。我想到生字的笔画顺序教学,学生非常容易出错。尽管课堂上费了不少时间带着学生书空顺序,但高耗低效,学生嘴上说对了,写出来的笔顺还有错的。现在想来,还是源于我的“不放心”,担心这个字会错,担心那个字记不住,巴不得每个字都强调过去。学生被动地识记,犹如幼儿被强行喂饭一样,一定是食不知味。如果我能够放手,运用“抢权”或者“随机挑人”的方式,让学生来说,就能化被动为主动,主动结合笔顺规则来思考,记忆的效果一定不一样。当然,被抽中的学生有可能会出错,或者有些笔顺书写比较特殊,这种情况也无需担心,它就是课堂宝贵的资源。“发现错误”与“正确答案”对有效学习来说同等重要。老师可以继续组织学生讨论,这个过程可能有争论,可能会占用较多的时间,但这样才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才是学生积极思考并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不要说太多,不要给太多,不要想着快点。放下执念,闭上嘴巴,才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所以,只有放下心来,相信孩子,给孩子创设安全、宽松的课堂学习氛围,同时牢记教学心法,改变教学理念,走出教师主导的教学“舒适区”,走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将是我今后教学努力的方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