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这首流传至今、家喻户晓的《七碗茶诗》,作者是“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嫡系子孙:卢仝。
卢仝清高、耿直、孤僻,淡泊名利,尤其厌恶官场,隐居山野,刻苦攻读。与韩愈、张藉、孟郊、贾岛等人混在一起,成为唐代韩孟诗派的重要人物;他一生爱茶成癖,被后人尊为茶仙。唐元和六年,卢仝收到好友寄送来的茶叶,又邀韩愈,贾岛等人在桃花泉煮饮时,写下了著名的“七碗茶歌”。
有一年发生月蚀,他赋诗一首,埋汰、谴责当时掌权的宦官逆党,韩愈极力称赞这首诗写得好、写得妙,卢仝却因此得罪了宦官们,为自己后来的丧命埋下了一个很大的隐患。
当时王涯主持朝政,与宦官们结下了仇怨。宦官们可恶,这个王涯也不是什么好鸟,他特别抠门儿,不蓄养歌妓侍妾,积聚家财数目庞大。这家伙酷爱名人的名帖名画,有的字画很是珍奇,他不惜千方百计、不择手段也要弄到手。他主管食盐专卖,征税很是苛刻,老百姓都恨之入骨。“甘露之变”发生后,他被宦官诛杀,老百姓边骂边用雨点般的石块瓦片砸向他,一会儿就成了堆。这是后话。
且说有一天晚上,卢仝偶然跟一伙子人在王涯的书馆里吃饭,吃完饭你倒是抓紧撤啊,王涯是在政治风浪中“冲浪”的人,身边难免有宦官们安插的耳目,跟他在一起吃吃喝喝难免会有是非。一向孤僻、不喜交际的卢仝,那天晚上不知道怎么回事,吃完饭居然在王涯家里留宿。
睡到半夜,火光冲天,刀光剑影,喊杀声四起,原来是“甘露之变”发生,宦官们派兵抄了王涯的家。卢仝睡得迷迷糊糊,很傻很幼稚地对官兵们说:“我是卢隐士,跟大家无冤无仇,凭啥要抓我?”
一位军官对他嗤之以鼻:“卢隐士?!隐士不好好待着吟诗煮茶,怎么到处乱窜?怎么来到宰相家凑热闹啊?昨晚没少喝吧,很嗨皮吧?”卢仝被问住了,刚要再申辩,就被押了下去。
宦官们心狠手辣,很快就将包括卢仝在内的人砍头。“老无发,奄人于脑后加钉。先是,生子名‘添丁’,人以为谶云。”当时只有40岁的卢仝,头发几乎全掉光了。为了枭首示众,宦官们就让刽子手在他脑后敲了根钉子进去,便于悬挂头颅。
在此之前,卢仝老来得子。按说他好歹是个文化人,应该给儿子起个有文化的名字啊,结果他给儿子起名字叫“添丁”,人们认为这成了卢仝被脑后钉钉子的谶语。
宋代徐钧的一首诗,把卢仝的短暂一生写透了:数间破屋洛城傍,门闭春风煮茗香。月蚀一诗讥逆党,添丁奇祸竟堪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