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有位科学家曾经说过:“前一天晚上还难以解决的问题,第二天早上就已经被睡眠委员会解决了。”我们也都知道了一个道理:要学好,先睡饱。
其实睡眠至少可以给学习带来两大好处:
1、睡眠让我们恢复精气神,醒来的时候思维会更加敏捷,有助于学习新事物。
2、睡眠能巩固白天的记忆,将其转化为长期记忆,这个过程不只是强化,还能增加我们从记忆中找出潜在规律的概率。
睡眠是如何来提升学习的呢?
一、了解睡眠
人的睡眠由不断循环的周期组成,每个周期持续90分钟,期间两种睡眠状态交替出现:充满梦境的快速眼动睡眠,以及深度的慢波睡眠。刚睡着时人们会很快进入深度慢波睡眠,随后过渡到快速眼动睡眠,然后整晚就在这两种模式之间不断切换。刚刚入睡的头几个小时,慢波睡眠占主导,醒来之前的最后几个小时,快速眼动睡眠占主导。
巩固记忆主要发生在无梦的慢波睡眠期间。随着夜幕降临,大脑在进入缓慢波动睡眠后,便会收起白天的万千思绪,为神经信号开辟出空间,任由其翩翩起舞。大面积的神经元网络会协同运作,在激活与关闭之间不断切换,一秒一个周期。神经元激活时会发出一波强烈的神经信号,关闭时则会保持沉默,慢波睡眠也因这种波动而得名。
之所以认为慢波睡眠与学习有关,是因为专家发现如果一天学习了很多东西(比如备考、工作期间),晚上睡眠时波动的信号就会比较强;而如果一天没学什么东西(慵懒地晒了一天太阳),波动信号就会弱一些。
慢波睡眠阶段中出现的协同波动还能将记忆重新激活。假如一个人需要熟记一条新的驾车路线,并预计以后会经常走这条路。当他最初认识这条路线时,大脑中的一系列神经元会被激活,将这条路线编录为记忆。随后在慢波睡眠的“激活”阶段,相同的神经元会再次激活,驾车路线会像快进播放一样不断重复。有证据显示,记忆实际上正是从海马体传输到大脑其他区域的,这也就会将一天的短暂记忆存储到长期记忆之中。
理论稍显复杂,结论就是睡眠时可以将白天的短暂记忆转换为长期记忆,主要是靠睡眠中的深度慢波睡眠来完成。
在睡眠中,顺其自然就成就了学习,还毫不耗费你的意识。
二、利用睡眠来促进学习
了解了睡眠的原理,我们就应该考虑如何有效率利用睡眠时间,来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
(1)睡就睡饱
人如果24小时不睡觉,对大脑的认知造成的损伤相当于血液中酒精含量达到0.1%的水平(这已超过了法定酒驾的限度)。如果你一直缺觉,欠的债还会一直欠下去,就算后面补了8个小时的觉,能让身体机能正常运转了,其效力也会大打折扣,坚持不了一天还得犯。所以在睡觉上投机取巧都是自欺欺人,还是要努力争取在一天24小时这个周期中获得充足的睡眠。
(2)聪明地打盹儿
打盹儿的关键在于能否合理利用睡眠周期的特点。一开始是轻度快速眼动睡眠,然后过渡到深度慢波睡眠,再回到轻度快速眼动睡眠,如此反复。如果你从慢波睡眠中醒来,就可能会感觉昏昏沉沉,而且这种状态可能会持续长达半个小时。
如果你无法抽出一个小时以上的休息时间,那么简短睡个15分钟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还想再多补充些能量?那就在小睡之前先来杯咖啡吧!15分钟后,醒来之际也正是咖啡因开始发挥作用之时。
(3)通过提示再次激活记忆
科学家做实验,让志愿者在清醒状态时学习两首钢琴音乐,随后,在慢波睡眠期间给他们循环播放其中一首曲子,让旋律的记忆在参与者的大脑中重新激活。结果令人惊喜:虽然睡觉前练习两首曲子的时间相同,弹奏水平也相仿,但参与者醒来后再弹那首睡觉时听过的曲子会更加得心应手。所以,在慢波睡眠期间可以通过提示让记忆再次激活。
睡眠只能强化之前学过东西的记忆。如果白天不学习,只在晚上睡觉时听听外语录音,这是无法帮助人们进步的。但如果白天学过,睡觉时再播放朗读白天所学单词的音频,或许会提升记忆效果。
三、总结
睡眠助力学习的核心原理:睡眠能够帮助人们把短期记忆固化为长期记忆,并将学习内容与自身知识融为一体。
对学习的帮助:选择午后打盹儿或是保持规律的睡眠作息,可以促进对白天学到内容的记忆,还能帮助人们从自身的经历中发现规律。
为什么有用:睡眠是个人每天的复盘总结。睡眠过程中大脑沉静下来,进入自我审视的模式,不再接受新信息和新挑战。一天的记忆被重新激活,一遍又一遍地快进播放,与长期记忆中储存的知识逐渐形成关联。这就会减少遗忘的发生,并且显露出不同想法之间暗藏的关系。
解决什么问题:1、上课瞌睡、上班发困。2、被难题所困的人,离破局还差一点点顿悟,那就带着问题睡上一觉吧!
实用的范例:打盹儿15分钟,迅速激活大脑。打盹儿60~90分钟,获得记忆带来的更多福利。
最后,还是那句话,”要学好,先睡好“,用科学睡眠方法来提升你的学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