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传统习俗

都说要有仪式感,春节的仪式感又是什么呢?让我们来看看春节的传统习俗,它们承载着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福和愿望,都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春节的仪式感就是对好的事情全方位的祈福。

正月初一:拜年,放鞭炮,穿新衣

正月初一是农历年月日的开始,这一天是农历正月的头一天。这一天的开始,要跟长辈拜年,走出家门,要和左邻右里拜年,所以只要走到街上,到处都是新年好的祝福声。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要给压岁钱,为了压住邪崇。大年初一这一天不能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

正月初二:迎女婿,回娘家,祭财神

正月初二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而且是要和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而正月初二祭财神是北方的传统,这天无论是营业的商店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

正月初三:贴赤口,烧门神,祭祖先,老鼠娶亲,猪日

正月初三也叫“赤口日”,赤口就是口舌之争的意思,所以在古时候为了避免招惹口舌是非,大年初三大家都专心待在家里,既不出门拜年,也不邀请宾客来访。这一天也是猪日、老鼠娶亲日、扫帚日、谷子日,宜打扫房间,早睡晚起、烧门神纸、包合子。

正月初三为什么是猪日?是因为相传女娲是在这一天造猪的,因此人们习惯这一天不杀猪。

合子同盒子,是北方的一种民间小吃,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韭菜盒子。

正月初四:接灶神,羊日

正月初四灶王爷要查户口了,所以家家户户要守在家里,准备丰富的果品,焚香点烛并燃放鞭炮,以示恭迎,还要把几天剩下的饭菜合在一起炖个大杂烩,打扫年货,室内掸尘,屋内扫地,垃圾堆到别院中,准备“扔穷”。正月初四是羊日,所以禁吃羊肉。

正月初五:迎财神,赶五穷,吃饺子

大年初五,俗称破五,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出去。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

正月初六:送穷鬼,启市日,扔垃圾

正月初六是马日,叫六六大顺,这一天每家每户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还有没用的破衣服等等要全部扔掉,这叫送穷鬼。

正月初六也是启市日,商店酒楼在新年这一天正式开张营业,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亚于除夕的境况。

正月初七:人胜节,吃面条,摊煎饼

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

民间习俗,初七这天必须食用七种不同青菜做的菜饼,即芹、蒜、葱、香菜、韭菜等,这样做寓意新一年里五谷丰坚。北方也有吃面条的习俗,寓意顺顺当当。

正月初八:顺星日,放生祈福,谷日,开市日

大年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

又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天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欠,这一日要告诉小朋友珍惜粮食,这一天也叫开市日复工复产。

正月初九:祭天公

正月初九是天日,俗称“天公生”。传说此日为玉皇大帝生日,每逢玉皇大帝的生日,人们都会举行祭典以表庆贺。有些地方天日时,妇女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的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健康。

正月初十:石头节,开灯宴

正月初时,南方部分地区有开灯的习俗,设开灯酒宴。河南风俗这一日家家向石头分享致敬,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也称石不动,十不动。

正月十五:元宵节,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

元宵节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的习俗,故又称灯节。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二月二:龙抬头,吃猪头肉,剃龙头

中国民间认为,龙是吉祥之物,和风化雨的主宰。龙抬头,意味着阳气生发,万物生机盎然。在龙抬头这一天祈求风调雨顺,纳祥转运。人们一般在这天放龙灯、舞龙、吃猪头肉、剃龙头即理发,因为整个正月不能理发。

看完了春节期间每天的习俗有什么感想?

作为重要的节日,历来重视传统的中国人还是保留下了很多老祖宗留下来的习俗。而正月初八开市日,复工复产,不正合了现在长假结束初八复工的日子吗?不要说春节应该放假到正月十五了。而元宵节果然是重要的传统节日,到现在还把传统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下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