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悠远的诗句“月是故乡明”,在我这儿,被鬼畜为“食是家里香”。小时候的味道,最是撩人。
图片发自简书App
我的家乡,在西北高原的青海西宁,那里冬暖夏凉,被称为夏都,一到夏天,引无数游人竞去避暑。那儿天空湛蓝、民风热忱,很多本地人待客时常会端出一道独到的美食:炸馓子。
炸馓子由许多细条组合而成,在莹白的碟子里,状如黄色盛开的花朵,象无数拉长的菊花花瓣簇拥一起。咬在嘴里,会有脆响,孩子们总会掰下一根,变魔术一样,让它一节节短去,有时还会比赛谁吃得快。相比江南的玲珑点心,西北的炸馓子更多一份直白和大气,为民风代言。
图片发自简书App
馓子泡在牛奶里,顿时开出一朵朵油菜花,这时的馓子,变得绵软,而牛奶,也有一种特别的油香味,在那些物资匮乏的年代,那碗泡着馓子的牛奶的味道,是如此丰厚和浓醇。
图片发自简书App
在青海,炸馓子是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的集体记忆。
我们是汉族,家里常常在过年前做炸馓子,妈妈把面搓成一条条长长的细条,在手上缠了一圈又一圈,刚才还白生生的馓子在油锅里被染上黄色,当浅黄变深黄,就该捞出了。还记得小时放寒假时,总是写一会儿作业,就去拿一丛吃,听馓子嘎吱嘎吱地响,心里很安详。
在青海的回族、撒拉族等少数民族的群众,在每年欢度传统的“古尔邦节”、“尔德节”、“圣纪节”,以及婚丧大事中,都把炸馓子作为待客的主要面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