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时光如白驹过隙,感觉须臾之间自己的大学生活就已经要结束了,一直想把大学这四年并不十分精彩但回想起来也不算太后悔的日子做个总结。恰逢考验结束,算是一个转折,也算是一个契机,就从这里开始吧。说到考研,就不得不从大学之初开始说起。想当初天真的我天真的以为,考上大学就万事大吉,终于可以从高中的炼狱走向大学的天堂。高考成绩差强人意,也算来到了比较心仪的大学。专业、地区、学校都是自己选的。为了这报考之前跟我爸吵架吵得不可开交。他坚持让我选一个财经类的适合女生的专业,但是我的分数处在一个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的位置,北京的财经类院校,大抵是报不上的,而我当时一心想去北京(也不知道自己当时为什么会有那种执念,汗)。这样一来,可选择的专业和学校也并不是很多,最后选了一个纯工科的学校,一个纯工科的专业。一心觉得自己肯定是可以handle的,现在想想当时自己真的是图样图森破。
接着说大学,大一的时候,一度认为既然上了大学,就应该不负青春,玩乐人生。以至于学业无比的荒废,大一结束后的排名落到专业中部,奖学金都无缘。看着成绩靠前可以转到学校王牌专业的同学,表面上抱着无所谓,爷在哪里都能发光的潇洒态度,心里其实是极度的羡慕和渴望的。大一浑浑噩噩的虚度也成功地登上了人生最后悔的事情的榜首。大二的自己终于开始醒悟,同时也开始迷茫,开始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思考。也混迹在自习室和图书馆之间,每日上着自习,然而结果并不令人满意。付出和回报并没有形成正比。至此我开始认真的思考,我是不是真的不适合工科的专业,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产生了转专业的念头。
徒有一番空抱负是没有用的,重要的是你要付诸行动。彼时的我已经明白了这个道理。既然要转,就要明白自己到底要转到哪里去,最后决定还是去学财经类的比较适合自己,根据自身的优劣势,学起来也会相对轻松一些。心动不如行动,当时就下定决心要考研,然而那个时候大二,说是准备,其实真的是无从下手的。问了一些学长学姐,可也还是觉得比较迷茫,一团乱麻。买了很多专业的书籍,但内心还是觉得大二开始准备早了些。也怕战线拉的太长最后节点挺不住会全线崩塌。但那时候觉得既然要转,就要有一个开头,当时像无头苍蝇的我就去报了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算是给我转专业辟出一条路,也给当时迷茫的自己制定一个短期的可以实现的目标。有了目标的日子就有了方向,有了斗志。没过多久,资格证考下来了,大二的生活也接近尾声。就这样我度过了迷茫,同时又充满了希望的大二。
虽然专业要转,但目前的大学生活不能就此放弃。就算不适合,也还是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学习,去生活。于是大三开始,和同学一起参加了创新项目,这个为期一年的项目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投入了大量的心血,辛苦但是很充实。人一充实起来就比较容易感受到生活的意义,会觉得自己还是奔跑在路上,不问结果,享受过程,而不是停滞不前,望洋兴叹。
比较有意思的一件事是临近大三尾声的时候,周围的同学都报名了数学建模竞赛(美赛),看着大家都权衡各方优劣的寻找队友,本着跟风加上重在参与的原则,特别随意的拉上室友和隔壁宿舍的同学组成了一个蜜汁团队,几乎是赤膊就上阵了。我们基本上没做什么前期准备,只是在比赛的期间,三个人都算是全力以赴的完成了论文。可能世间的事情大抵如此,你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讲求问心无愧,对于结果并不强求,这时候往往会出现令你惊喜的结局。数学建模的成绩还算不错,至少大大超出了我们自己的预期和别人对我们的预期。因为在大家看来,我们完全就是来打酱油的,既没系统的准备,又没万全的能力。我们自己也知道我们并没有在这上面投入应有的努力,但是后来我仔细的回想这次经历,我觉得我们得奖也并不是偶然,运气占了一定的比重,但我们对题目的分析可能恰好get到了比较重要的点,一个队友在两天之内从零开始学习使用了一个软件并对题目作出分析,另一个队友对各种公式进行研究并套用,最后熬了一天一夜对论文进行修改和润色,大概都成就了现在的这个奖项。然而在这里并不是要宣扬我们有多牛多厉害,只是单纯的回忆起这件事情,感觉自己很幸运。同时也提醒自己,不要期盼会永远有这种狗屎运,以后做事情的时候还是要扎扎实实的从头做起,全力以赴,不要老是抱着我随随便便一做不求什么结果最后期盼幸运女神能够降临的心态,这大概才是王道。
还算是有点收获的大三过去之后,进入大四,就开始进入到考研的阶段了,考研的这段时光要说可也能说个三天三夜,这次的流水账也够多了,就留到下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