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五戒,传统的解释为:
杀——不故意伤害任何生命。
盗——不偷别人的东西。
淫——不乱搞男女关系。
妄——不说谎、不八卦、不挑拨离间、不搬弄是非。
酒——不饮用任何含有酒精的饮品。
然而,从禅修的角度,
我们不妨用一种新的方式来诠释五戒:
杀——毋杀戒定慧
不要破坏自身的美德与善行,
不要破坏自心的安宁与专注,
不要破坏善巧的分别与取舍。
用心呵护培育自心的美德、善行、安宁、智慧。
盗——毋复制解脱
不要复制他人的禅修经验与成就,然后当成自己的。
不要复制书本的知识,然后未经消化就当成自己的。
自修自证、自觉自悟的东西,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
淫——毋乱搞万物一体
不要动不动看见任何人事物,就要与其合而为一,搞一体不二。
一体,是感觉,是禅相,不是实相。
不二,是态度,是方法,不是目的。
一体,
是消除自我感的边界后,与天地万物的和谐,
是民胞物与的慈悲,
是天地不仁的博爱。
不二,
是不以好恶而分别,不以贪嗔而反应。
是了了分明,如如不动。
妄——毋意淫境界
不要自欺欺人地意淫出各种所谓的境界,
例如:鬼神、禅相、神通、开悟……
佛法修行的核心,
不是体验到各种特殊的境界,而是:
如实观照:当下的身心现象的实相——身行与心行的集灭味患。
诚实面对:身语意中的贪嗔、无明、烦恼、利害、苦乐。
如实了知:行为与苦乐之间的因果关系?当下的行为善巧与否?孰利孰害?
酒——毋沉迷于境界
不要追求或沉迷于各种鬼神、禅相、神通、开悟的境界。
要时刻依循四圣谛,坚守八正道,不走极端,行于中道。
佛法的目标:
了解此心之苦,实现苦的彻底止息。
禅修的目标:
用一颗安住且中立的心,如实观照身心现象的实相。
了知行为(身行与心行)与苦乐之间的因果关系。
对于心行和苦乐的觉知,越来越敏锐,越来越精确。
善于分别善巧的行为与不善巧的行为。
培养善巧的行为,断除不善巧的行为。
趋利避害,离苦得乐。
戒律,
不是枷锁,而是保护,
保护我们不被恶行之果所伤害。
戒律,
不是牢笼,而是沃土,
帮助我们培育那些通往解脱之路所需要的品质。
乐与饵,过客止。
道之言,淡无味。
世间之人,皆好新奇,皆爱享乐。
在那些善以欲勾牵,善于怪力乱神的大师门下,
往往是门庭若市,香火不断。
然而佛法的修行,
不是为了满足饮食男女的欲望,
也不是为了满足贪夫愚妇的愿望,
更不是为了追求超常的现象或特殊的经验,
然后以怪力乱神的方式,
哗众取宠,自娱娱他,博取名闻利养。
佛陀,至人只是常。
佛法,淡中知真味。
于熟悉中发现新鲜,
于本有中挖掘未有,
于平凡中洞见不凡,
于火宅中享受清凉,
于无常中达至永恒,
于轮回中获得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