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用知识造福一方海南!他第三次被贬到海南儋州,人称荒岛。
在这里,却成就了苏轼最伟大的功绩,也是他一生中最巅峰时刻。
已经61岁的苏轼,徒步万里,终于来到了儋州。当他环视眼前的环境时,便感慨地同家人说:
“ 如今我已扎在了儋州,希望这里是我人生最后一站吧,准备我的墓地,以后在此作古了。 ”
苏轼写信告诉弟弟:
“ 这里环境极其恶劣艰苦,要自己动手盖房;没有菜地,要自己开垦种地;我又是吃货,却没有肉吃。生病了,此地无药可买,但会慢慢适应这种生活。” 让弟弟不用担心。
豁达的苏轼,很快融入老百姓中去,和他们一起劳作,他幽默风趣的谈笑,获得很多百姓们的喜爱。
当他看到百姓们落后的生活习惯,落后的思想文化,便想到创办学堂,让知识改变他们的命运。
当办学堂的消息一出,朋友们纷纷给予支持:“ 苏先生,我组织人做桌子和凳子,给学堂用。”
苏轼高兴道:“太感谢了,不知说什么好。”
另一位朋友说:“ 我家有间房子可以做讲学堂和谈话之地。”
苏轼高兴道:“太好了,有你们大力支持,讲学堂一定会办得更好!”
从此,海南教育第一人的苏轼,开启了传教之路。
在苏轼来海南之前,这里从没出过举人和进士。苏轼以他渊博的学识,以及个人魅力,教学方法,吸引了众多上进学子们,前来拜他为师。
在他众多学生中,有位把墨水当糖浆吃了的学生符确,考出了海南第一位进士。
苏轼对符确说:
“ 真为你骄傲!海南未来发展教育人才,传播知识,就靠你了!”
从此,符确icon传承老师的遗风,办学育人,将海南的教育推上前所未有的高度。
据记载,在苏轼办学以来,从宋代到清代,海南共有举人767人,
进士96人。其中宋代有举人13人,进士12人;元代有举人2人,明代有举人595人,进士62人;清代有举人157人,进士22人。
可见,苏轼这一举措,影响久远,
虽然被贬荒岛地,却不忘造福一方百姓!
他用知识,救渡海南百姓的命运!
知识改变命运,千古恒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