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是电子屏的抵制者,孩子们能线下参与的,不去做线上。能看纸质书的,不看Pad或电子书。能亲子阅读的,不用点读笔。
个人体验先撇开不说,这篇提到多个研究结果。原文在这里
[http://hudongkepu.com/wap.php?action=article&id=28927]
[原文截取 起]
有研究显示,正是由于屏幕,使人们在文本中的位置感觉走样——它有时会妨碍阅读和理解。2013年1月,挪威斯塔万格大学(University of Stavanger)的安娜·芒让(Anne Mangen)与同事进行了一项研究。他们让72名10年级学生学习一篇记叙文和一篇说明文,一半人在纸上阅读,另一半人在电脑上阅读PDF文本。然后,研究人员让学生接受阅读理解测试。测试过程中,学生可以查看刚刚阅读过的资料。结果用电脑阅读文本的学生,成绩要差一些,主要原因可能是他们要通过滚屏或点击才能翻阅PDF文档,而在纸上阅读的学生则可把整本资料拿在手中,方便地在各页间翻来翻去。“你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找到文本的开头、结尾以及中间任何一处,而且你还可以与意境地图,即阅读文本的进度始终保持联系,这些优点让纸上阅读成为更省力的认知活动,”芒让表示,“你可以腾出更多的精力用于理解。”
还有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屏幕阅读会使人理解迟钝,因为与纸上阅读相比,在屏幕上阅读更耗精力,更容易疲倦。虽然电子墨水 (E-ink)和纸质书上的墨水一样,会反射环境光,但电脑显示屏、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还会把光线直接射到人的脸上。与上一代阴极射线管显示器(CRT)相比,现今的液晶显示器(LCD)对眼睛肯定要“温柔”一些,但温柔也有一刀——长期在晃眼的发光屏上进行阅读,会引起眼睛疲劳、头痛和视力模糊等问题。埃里克·韦斯特隆德(Erik Wästlund)在瑞典卡尔斯塔德大学(Karlstad University)工作时,曾在一项实验中发现,与在纸质考卷上完成阅读理解测试的受试者相比,在电脑上接受测试的受试者成绩更差,也更紧张和疲劳。
韦斯特隆德所做的另一组相关实验中,82位自愿者在电脑上完成了同一个阅读理解测试,不同的是,一部分自愿者使用的是分页文档,另一部分自愿者使用的则是一个连续的文本。然后,研究人员对他们的注意力及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也曾译作短期记忆)进行了测试。比如,自愿者必须快速关闭一系列弹出窗口,或者记住在屏幕上一闪而过的数字。同很多认知能力一样,短期记忆也是一种“有限”的资源,你用得越多,效果就会逐渐变差。
虽然两组自愿者成绩相差不大,但必须通过滚屏阅读连续文本的那组,在注意力和工作记忆测试中表现较差。韦斯特隆德认为,滚屏需要受试者既关注文本,也关注如何移动文本,所以消耗的脑力资源多,更多的注意力花在了移动文本上,用于理解文本的精力自然就减少了;与此相对,翻页或点击页面就简单、省事多了。2004年,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University of Central Florida)进行的一项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一批近来涌现的研究则指出,屏幕确实有可能比纸更加耗费注意力,但另外一个事实则是,人们根本就不会把这么多精力花在屏幕阅读上。美国圣何塞州立大学的刘子铭(音译,Ziming Liu)认为,在屏幕上阅读的人常常会走捷径——与在纸上阅读相比,他们往往把更多的时间花在浏览、扫描及寻找关键词上,对于电子文档本身,则更有可能是看一遍就了事。
在屏幕上阅读时,人们似乎不大愿意进行心理学家所谓的元认知活动(metacognitive,是指个体对自身认知过程的自我反省、控制与调节),比如,设定具体的目标、重读难以理解的段落、检查一路下来已经读懂了多少,等等。2011年,以色列理工学院(Israe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Technion)进行了一项实验,让一些大学生在电脑上和纸上接受测验——也是阅读理解,先阅读说明文,然后做多选题。其中一半学生限定仅有7分钟时间来研究文本,而另一半学生则没有时间限定。结果显示,有时间压力的那一半学生,无论是用电脑还是用纸质文本阅读,成绩都一样好。而在自行掌握时间的另一半学生中,用纸质文本的成绩要比用电脑的高出大约10个百分点。这可能是因为,与用屏幕阅读的学生相比,用纸阅读的学生心态更认真,因而能更高效地调动他们的注意力和工作记忆。
即使有的研究发现,屏幕上阅读与纸上阅读并无多大差异,但从长远来看,在电脑上阅读的人对一篇文章的记忆,很可能不会太深刻。在2003年的一项研究中,当时在英国莱切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Leicester)工作的凯特·加兰(Kate Garland)和同事,让50名英国大学生分别通过电脑和装订成册的纸质文本,阅读一门经济学入门课程的学习材料。阅读20分钟后,加兰和同事对学生进行测验。结果发现,使用两种阅读工具的学生得分一样,但对信息的记忆形式则有所不同。
心理学家认为,“记得”和“知晓”是两种不同的记忆形式。前者属于弱记忆形式,表示某人记得某信息及相关的背景细节,比如在何时、何地获得该信息;后者则是强记忆形式,即对某事的真实性很有把握。在加兰的实验中,学生不仅要把他们的答案写出来,还要标示出他们对答案的记忆形式——是记得还是知晓。在屏幕上阅读的学生,更多地依赖“记得”这种记忆形式,而在纸上阅读的学生对记得和知晓两种记忆形式的依赖基本相当。加兰和同事认为,在纸上阅读的学生学得更快,懂得更深;他们无需花大量时间在大脑记忆中搜索来自文本的信息——他们就是知晓答案。
也许随着时代的变迁,纸上阅读和屏幕阅读之间的差异会逐渐缩小。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个视频中的小家伙,也许长大后不会产生老一代人对屏幕感到不爽的那种成见。但最新研究显示,过早让孩子使用屏幕,取代书本,会产生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2012年,纽约市琼·冈斯·库尼中心(Joan Ganz Cooney Center)对32对家长及若干3~6岁儿童做过研究,结果发现孩子们会记得从纸上读到的故事的较多细节,而对从电子书中读到的故事细节则记住得较少,即便使用的是增加了互动、视频、游戏的电子书也是如此。也许正是这些热闹的互动、视频、游戏之类的虚饰之物,将人们的注意力从故事本身转移到了数码器件上。在随后针对1,226名家长的跟进调查中,大多数人都表示,他们和孩子一起看书时,更愿意看印刷的书而不是电子书。
2013年9月,现就职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朱莉亚·帕里什-莫里斯(Julia Parrish-Morris)和同事进行了两项研究,得出了几乎完全相同的结果。家长们在给3~5岁孩子读纸质书时,常常会把故事与孩子的生活联系起来。而在读一种时下流行的带音效的电子书时,家长们不得不频频中断这种“对话式阅读”(dialogic reading),以防孩子玩弄按钮,或是跟不上故事的播放进度。这些因素干扰了孩子的注意力,使3岁大的孩子连故事的大意都记不住,而在纸质书上看故事的孩子则表现都不错。
[原文截取 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