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次敲击

九洲芳文

《准备》

准备——我们必须让孩子做好准备,不能让运气或环境决定他们的未来。

这是书的标题和副标题,也正是此书所要传达的观点:教育就是为孩子将来能过上心满意足的生活做准备。教育不是成绩、不是排名、不是选拔……教育就是要将孩子培养成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我花了半天的时间,将整本书一口气读完,透过文字,读到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给孩子带来的福祉,我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欣喜;合上书,思考当今教育的现实,孩子在日复一日、循规蹈矩的应试教育中疲于奔命,我又不禁摇头叹息。

书中描述了一个教育的伊甸园,教育本该就是帮助孩子在成长中变得日臻完美,而当下的教育,却令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感到十分痛苦。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种美妙似已相去甚远。

本书作者是美国新型教育理念的开拓者戴安娜·塔文纳,也是萨米特学校的创始人,她通过本书向我们阐述了一个原本存在、却被无知覆盖的美好世界,教育从来就不是老师的利诱和家长的苦口婆心,方法对了,教育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关键是调动孩子的内驱力。

教育应该让孩子参与其中,自由自主的成长,所以激发孩子内在的小宇宙才是教育之本。虽然文化不同,但教育所遵循的基本原则都有其共通之处,其理念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者深思和借鉴。

一所好学校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什么才是对孩子最好的?孩子究竟要做好什么准备才能顺利走向社会……这些问题是萨米特的探索者们经常思考的问题,他们秉承的办学原则是: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坚信每一个孩子都会成功,都能做好准备步入成人社会,过上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所以在本书的开篇,她就写下了:献给所有的孩子。她坚信每一个孩子都能成功,都能够快乐地拥有掌握幸福的能力。

这完全颠覆了我们对学校既定目标的认知,我们的很多教育者还停留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教育思维中,甚至被“一考定终生”的极端认知所操控,孩子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取得好成绩,上好的大学,失去了探索求知的兴趣。这在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时代是多么危险的事情,只顾眼前利益,掩耳盗铃地得过且过,甚至不断发生的悲剧也没有将我们警醒,任由一股强大的洪流裹挟着盲目前行。

萨米特学校的教育理念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光看它成立十几年来获得的诸多荣誉和此书的推荐人,就知道这种全新教育理念在教育界所引起的强烈反响,一种新奇且充满生命力的教育正在成长,帮助着许多无助的孩子和家长。

可能你会如我想的一样,这样的学校一定有严格的招生标准,就像那些能上常春藤学校的孩子一样,是经过了层层筛选的佼佼者。其实不然,萨米特学校没有面试,它对每一个愿意学习的孩子敞开怀抱,甚至是曾经吸毒、混黑帮的孩子,只要愿意改邪归正,萨米特也会给予无条件的帮助,还有阅读障碍的孩子、患白血病的孩子,他们一贯秉承“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的办学理念。这不正是孔夫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吗?!教育是让每个孩子都获得一种让自己变得更好的能力。

塔文娜有一句话特别让我感动:我一直在寻找一个机会,去打造这样一所学校,能够重视和帮助每一个孩子,就像对待我自己的孩子那样。将每一个孩子当自己的孩子来爱,这种博爱是每一个教育者都应该有的胸怀。

那么,萨米特学校到底有什么神奇的力量,能使每一个孩子都做到“人尽其才”呢?一一来解读吧!

萨米特学校的教育方法

项目式学习

萨米特学校的课堂颠覆了传统学校的授课模式,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基于生活现实提出一些有趣而复杂的问题或挑战,围绕问题在一段时间内展开调查研究,从而习得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孩子们的学习没有固定的教科书,只有一个课程列表,将此学习阶段所需要学习的知识点以列表的形式呈现给孩子,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问题的方向以及自己的学习能力调整学习进度,老师是孩子的导师,负责关注跟进孩子的学习,给予必要的帮助,孩子的自主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

比如一位历史老师设计的项目:如果让你穿越时空,回到南北战争时期去见林肯,去跟林肯汇报一件事情,请问你的行李箱里需要带什么东西,并说明为什么。这样的课题非常有想象空间,假若我们要让孩子穿越到唐朝,那行李箱里要带什么?乘坐什么交通工具?会遇到什么人?穿什么?吃什么?孩子通过一棵树的探寻,就看到了整片森林的美丽,孩子要解决一个问题,要牵涉到几个学科,一种跨学科整合性学习,培养孩子从多个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决策能力。

我想起在我大学实习时,在幼儿园曾经见过类似的课程设置,老师称之为“主题教学”,就是围绕一个主题,比如说“水”的主题,带着孩子进行了五大领域(语言、健康、科学、艺术、社会)的探索,可能因为孩子年龄太小,基本是老师设计,孩子跟随,孩子参与生成的课程比较少,很难跳脱教与学的模式。

可悲的是,只有在没有教学任务和升学压力的幼儿园阶段才敢做这样的尝试,现在已过去近二十年,这种教育形式依旧没有进入基础教育阶段,可能偶尔呈现也只是“特色教育”式的少数孩子参与的专利,或者是偶尔才有的饭后甜点,而不像萨米特的学生一样顿顿都将“项目式教学”作为正餐。

而且事实证明,萨米特高中的孩子参加标准化考试的成绩比其它高中孩子要优秀得多。孩子带着兴趣学习,激发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自驱型的学习方式,使得孩子学习变得容易,而且不会忘记。

自主学习

家长经常犯的错误就是太投入和过多插手,甚至想要替孩子完成所有事情,家长不相信孩子循序渐进的成长过程,家长总是以“拔苗助长”的心态养育孩子。

家长喜欢安排孩子、盯着孩子,觉得只有孩子在自己的监控之下才能安心,但是家长的安心是以阻碍孩子发展为代价的,孩子丧失了学习的自主性,自律性也遭到了破坏,当孩子有一天挣脱了家长的严密监控,就像脱缰的野马无法自控。

自主学习是以精通、自主和目标为核心的学习机制。精通是指熟练掌握某件事情;自主意味着有一定程度的控制权;目标是发自内心想去完成某件事的真实动机。这三点是学习驱动力的基础,也就是孩子自己主导自己的学习进程。

萨米特学校借助工商管理中常用的一个工具“SMART目标”来帮助孩子设定目标。Specific是有特定的目标;Measurable可衡量的;Actional是可执行的;Realistic是实际的;Timebound有时间限制的。就是要求孩子用SMART原则给自己设定目标,一个有指标衡量、在多长时间内完成、怎么执行以及其现实意义,都要做到了如指掌。

同时,自主学习者还需要具备五个特征:随机应变、寻求挑战、坚持不懈、直面挫折、适时求助。这些心理特征的形成是在师生互动中完成,当孩子在学习中表现出某个特征时,老师要给予一定的鼓励,强化孩子的这一心理特质。

所以,教育是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一种学习的方法和自主学习者必备的心理特质才是我们要教给孩子的“渔”。

在反思中学习和成长

反思也就是批判性思维能力,是我们很多成年人都不具备的能力。反思反应在学习上叫做“元认知”,就是对自己的认知体系有明确的了解。

萨米特学校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导师,一个老师指导15到20名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会一直跟随孩子。为了给孩子营造家的概念,萨米特还创立了“温馨屋”——学生定期接受导师指导的教室,孩子可以跟导师倾诉自己的苦恼,导师通过问题引导孩子反思自己遇到的困难,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萨米特的每个导师小组可以形象地比喻为《哈利波特》中的霍格沃兹魔法学校中的各个学院,老师会引导孩子给同学的作业打分,并进行评选,这个操作过程不是为了对学生进行等级评定,而是让孩子在参与打分和评选的过程中重新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学习,观察自己和他人的学习,孩子在评价与被评价中习得了元认知的魔法。

学习和成长是在反思中发生的。不是别人告诉孩子要去做什么,而是真正地遵从孩子自己内心的选择。导师辅导和反思贯穿在萨米特日常教学实践的始终。

反思是学习和技能培养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部分,是制定目标、开展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反思的目的是更好地制定下一个目标,这样才能每次都有进步和提高。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学校和社会中都充满了竞争,胜者为王,这种根深蒂固的观点深深扎根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仿佛只有打败别人,自己才能成功。而萨米特每年的新生入学都要通过“戳气球”的游戏使孩子们领会到:每个人都可以寻求属于自己的成功,并且无须以牺牲他人的利益为代价。

萨米特建立了一种合作型校园文化:学生齐心协力,互相支持,视彼此为队友。

任何一个团队的建立都要经历建立期、激荡期、规范期和执行期这四个生命周期。为了能够更好地决策,萨米特还制定了一套简单有效的决策框架,明确界定了谁是做决定的人(Decisions)、有否决权的人(Veto)、提出议案的人(Proposal)和意见提供者(Input)以及决定的被通知方(MBI)。萨米特的孩子就在这种决策框架地指引下,选取设计了自己学校的吉祥物。

孩子们在校学会了怎样处理不同的人的意见,并进行决策,不放弃组织中任何一个伙伴,同时倡导让孩子把合作运用到家庭生活当中去。

孩子怎样才算做好了准备?

良好的习惯、求知欲、通用的技能和对未来的规划这四点,是孩子未来能否过上幸福美满生活的衡量标准。

成功的习惯就是十六个学习的模块

十六个学习模块

这十六种特质与成功密不可分,在人的一生中无数次需要用到,它们具有强大的力量,无论在学校还是社会上都适用。

受好奇心驱动的自主学习,就是发觉孩子的真正兴趣,给孩子充足的时间找到与世界对接的入口,如果我们错把考上大学或者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当做培养孩子的终极目标,那就是本末倒置了,家长也要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帮助孩子理解看上去琐碎无意义的信息与重要事情的联系。

萨米特跨学科的课题项目设计应考虑的三十六种技能培养:

要明确下一步的规划并不是一条线性的路径,很有可能在六种状态里来回摇摆:

萨米特要求每个毕业生至少要为自己准备三套方案,让人生之路变得从容。

最后,我引用作者一段话,希望每一位教育者如书中所倡导的那样,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每个孩子的成长都令人难以置信,但又是那样的真真切切:

每当感到无助的时候,我会去看看石匠,他们挥舞着锤子第一百次敲击面前的大石,却没有看到丝毫裂缝。但当他敲第一百零一下的时候,石块轰然碎成了两半。我很清楚,那并不仅仅是第一百零一下的功劳,更是前头那一百下的辛苦积累。

九洲芳文三区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